10.04 陝西,為什麼叫“陝西”?

陝西,為什麼叫“陝西”?

西周王朝建立四年後,周武王勞病而逝。由於繼位的周成王年幼,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召(shào)公奭(shì)輔政。當年周、召二公商定,在陝塬(今三門峽陝州區張汴塬)立了"分陝石",“分陝石”也叫"周召分界石"。周公旦把主要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反叛,穩定東部新拓展的領地。召公奭負責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

據《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現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保存有一柱形界石“周召分陝石柱”。古籍所稱“陝西”,均指陝塬以西的地區。三門峽原來叫陝州,只是解放後修建三門峽水電站才改叫三門峽的。元、明兩朝之後設立陝西省,陝西省所以叫“陝西”,只是延用歷史叫法而已。

我們把關中稱作“八百里秦川”,實際寶雞到潼關只有六百里,沒有八百里。只有從陝甘界長武的鳳翔路岔口到靈寶的函谷關才是八百里。我們看《大秦帝國》,關中最早的門戶是函谷關而不是潼關。當時叫鐵函谷土潼關,函谷關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三門峽(陝州)和陝西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關係,這個關係一直延續到今天。目前三門峽人創業、就業、上學、買東西、買房子都願意到西安來,現在三門峽在西安有幾十萬人。

西安是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心臟,西安的輻射力已經超出潼關。當時我建議把河南的三門峽、山西的運城、甘肅的天水納入大關中,構建大關中城市群。這個建議被國家發改委、國務院西部辦釆納,2004年在西安召開了大關中城市群座談會。由於當時國家把全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三門峽、運城屬於中部,關中屬於西部,納不進來,大關中就演變為關中—天水了。但仍保留我提出的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的總戰略。

現在國家實施關中平原城市群戰略,實際上就是原來的大關中城市群。遺憾的是河南實施中原城市群戰略,不準三門峽進入大關中,而三門峽特別想進入。後來我牽線三門峽與西安簽了戰略合作協議。《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是由陝西主導實施的,完全可以把三門峽邀請進來,與黃河金三角其他市一視同仁。黃河金三角的渭南、運城、臨汾都進來了,拉下一個三門峽多麼尷尬。

關中平原城市群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是內陸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是陝西“一帶一路”核心區的支撐和西安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的依託。三門峽既可以是中原城市群的,也可以是大關中城市群的,就像天水既可以是大關中經濟區的,也可以融入成渝經濟區一樣。陝西應當主動把三門峽邀請進關中平原城市群,共同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重振漢唐雄風,再創昔日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