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亚瑟.史密斯(明恩溥)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英文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中文版

前些时候,在《今日头条》上无意中看到关于朱之文的采访视频,视频内容令我想起了《中国人的素质》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这个人的兴趣,于是上网一搜,网络条目中居然有他:“ 朱之文,别名:大衣哥,1969年11月27日出生于山东菏泽单县,中国大陆农民歌手。“

视频基本是采访朱之文本人和他们村庄的乡亲。

朱之文出道后挣了一些出场费,于是村里的左右邻居买车、建房都向他借钱,连村中修路、建公共设施也都向他要钱。这些,他也没有拒绝过,但这些人都是只借不还。毕竟朱之文的钱是有限的,可只要拒绝一次,马上就被沦为仇人。当采访者问借钱者为啥不还钱时,回答是是他那么有钱,还啥还?不再给借就是坏人;连村支书也说,他能出名是因为村子的培养,现在出名了拿钱出来给村子用是应该的。

结尾是朱之文懊恼的说:“我没有出名,没有钱只是个普通人多好!”钱被借光,一贫如洗,但还有人不断向他张口,拒绝意味着制造仇人,他和妻子已经无法在村中待下去了,流露出远走他乡的意思。

突然间,闪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中国人的素质》中“死要面子”、“冰人冷语”、“诚信缺失”、“回避现实”这几个章节的标题。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中文名:明恩溥(pu)(1845—1932) 。

此书的取样模板是100多年前的山东德州恩县(现在的平原县)庞庄农村,朱之文乡亲的作法,感觉和100多年前国人思维意识几乎一样。同样是山东农村,难道这是一种暗合?难道我们的社会文明100多年来就没有进步吗?我内心深处有很强反感自己如是想的心理抵触,如同二种力量在对决。但,朱之文乡亲们的作法实在打脸。

4月中旬,我住院调用新药的用量,就带了本去年3月去日本时购买的《ユングのタイプ論に基づく世界諸国の国民性そして内向型国民の優れた特性》,利用住院期间阅读。

此书的作者,是60年代师从近、现代哲学和数理论学领域的著名教授Joseph M.Bochensky的日本学者山口实,他的著述颇丰,该书是2017年刚出,利用荣格心理学理论剖析世界不同国家国民性格的专著。从本书的副标题,没有加黑的句子可知,主要以分析日本国民性为主,同时剖析世界各国的国民性。

他在本书中,把中国的国民性格分类为:外向直观.思考型;美国的是外向直观.情绪型;俄罗斯的是内向直观.思考型;日本人的是内向感觉.情绪型。对于专业心理学,我几乎是一无所知,分类的学术意义也并非很明白。

但我感兴趣的是结论是否有合理性?他的心理分析与推理方法,是采用已有相关名家描述该国人情习俗的著作,加上他亲自去现场调查访问。此时,惊奇的发现他采用的分析模板著作,竟然是1892年出版的【美国】亚瑟.史密斯《中国人的素质》一书。

等读过李景深等国内名家的书评后,才知道这本书一出版就被日本人翻译成日语《支那人之气质》。足见此书,在全球成了了解当时中国人的“指南”。

也足见,这本书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但是中国社会的激烈变化,这本书的内容早已不能适合现代中国的现状,但其中的对国人固有缺点的总结,却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也使得我不得不思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我们究竟改变了多少?

那么这本书,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是否真的符合中国国情,客观公正?暂时先不回答各位的关切。

一.国内外学界各位著名大家对《中国人的素质》的评价

我们还是一起先看看,国内外学者名流对此书的评价,尽管评价文字写于近百年前,但现在读上去其哲理并未过时。在本书的附录中,著名作家鲁迅,学界名流李景汉、潘光旦、辜鸿铭,于30年代,费正清于80年代都写了对这部书的书评。

因鲁迅非专意为本书写的书评,就未摘录其评论。但当他在日本仙台留学时,因读此书,进而下决心放弃学医转事写作,意图改变文化中的缺陷,拯救麻木的国民性。无论这种说法是否为真,但也间接说明此书的影响力之大。

原本担心网友不熟悉其中的有些名人,想详细介绍之,但实在太占篇幅,图文超过5000字,大家读的时候就太累。若大家想仔细了解,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即刻就会得到详尽介绍。

故,本篇中就不一一详解。

李景汉(1895.1.12—1986.9.28)先生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其在1936年6月在本书的书评中如下说,书评太长,我按本文的主旨,重新进行了编录:

我初次得读史密斯的这部书,约远在25年以前。所读的不是英文原本,大约是日文译本,因为记得书名是《支那人之气质》。我也记得在那本书的许多页的空白处,有不少铅笔写的批评,其中大部分是别的读者在读时发生的反感,还恍惚地记得有”胡说“和”放他娘的.....“等类的话。”

“有人以为史密斯所描写的不过是一些社会表面的现象,是一些拉杂的、平常的、肤浅的叙述。我们不要忘记,世间最平常的东西,往往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因为了解与承认自己的弱点,不是耻辱,唯有不努力从事民族的改造,看不清民族的出路,才真正是耻辱。”

照李老所述推算,1911年前后,这本书就被翻译成书在国内出版了。我手上的是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译者梁根顺,翻译文字流畅属于上乘之作。现在网络上销售的好像是最近翻译,书名也成了《中国人的性格》,亚瑟.史密斯也有被翻译成中文名:明恩溥。但,因未看过最近的译本,故不作评价。

潘光旦(1899年8月—1967年6月),男,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

潘老先生1936年6月在其书评中写道:

“史密斯是美国的一位传教士;生于1845年;于1872年来华;最初在山东传教,前后约有三十年之久。辞职后,移居河北通县,致力于通俗教育。年老退休,始回美国。他毕生的著述,几乎全部以中国作对象:《中国文化》出版于1885年;《中国人的素质》1894年(原文如是,但前言中却是出版于1892年);《中国的农村生活》1899年;《骚动中的中国》1901年。”

潘老的评述分了4层,全部引用太过冗长,总之他认为是“史密斯和中国的关系,既如是其长久而亲切,观察所及,当不至于过于浮浅。”

辜鸿铭(1857年7月-192 8年4月),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我们举的关于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年5月—1991年9月),美国籍,盎格鲁-撒克逊人,出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被称为“头号中国通”。

他于1985年12月在美国历史协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节选自费正清《眺望中国》一书)

美国人心目中对中国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加以完成的,即亚瑟.史密斯牧师所著《中国人的素质》。…史密斯把作为文化差异的“贫穷”与“社会团结”,写得特别精彩。”

那么现代的国内学者又是如何评价《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以下的文摘是2010年刊载在《德州学院报》上,该院历史系副教授张立胜《庞庄教堂与西方文化在德州的传播

》论文中的观点,感觉这篇论文整体用一种批判的立场,在记述亚瑟.史密斯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及因此作出的贡献:

“明恩溥(该文中采用亚瑟.史密斯的中文名)的代表作《中国乡村生活》和《中国人的素质》,更是成为外国人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专著以及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需要指出的是,明恩溥著作中的某些内容是肤浅的、片面的,乃至有不少污蔑之词,如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中国实际情况及需要》里,他作结论说:‘中国文化是自私的,需要美国的发财文化;中国的经济是落后的,需要美国的商品和现代科学;中国的道德堕落,贪污腐化达到极点,以至不能看守自己的海关,不能让他们收税而自肥。’总之,在他看来,所有的中国人都恶劣得出奇,只能由美国人来改造,来统治。

另一方面,其著作又是观察中国腹地特别是华北农村之后而得出的,因此其中某些说法对于反思国人的劣根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我不知道张教授引用的哪本书中的语句,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并没有看到上述的语句。

二.《中国人的素质》究竟有哪些内容?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据说是当年的教堂照片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庞庄小学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村中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教堂原址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国民性

原址上的民房

2019年10月19日,我驱车538公里前往德州,本次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访亚瑟.史密斯100多年前曾经居住过30多年,并把此处作为自己观察中国农村的模板--山东德州恩城(今天的平原县)庞庄村。20日一早,在当地友人的带领下,通过导航、向路边的当地老人打听,才找到了庞庄。

庞庄被村级公路分成了南北二部分。

道路边有村民晾晒的苞米,几乎是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装满金灿灿的苞米棒的桶状仓库,但村中很少看到人影。我们在教堂原址不远处,废弃的一所小学中,找到了一位村民向其打听。他热情的把我们领到早就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的教堂原址处,现在是这位村民的家。据说是1976年左右,亚瑟.史密斯居住传教的教堂就拆掉了。

看到眼前的民房,我在暗想,难道亚瑟.史密斯就是在这里居住了30年?当然,现代的庞庄村中道路早已全部硬化,民居布局也井井有条,若是他居住在现代的庞庄,不知道他的著作又该如何写了?

但是他在100多年前写成的《中国人的素质》,不同的人会因立场和角度不同,会解读出不同的观点。正如他在本书的“引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中国人的素质。”他担心别人误解他写此书的用意,特别说明:“拒不赞美中国人所具备及所展现的优秀品质,其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同样,也会有一种先入为主之见的危险,言过其实地去赞美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这种夸奖简直无异于贬低。”

根据作者的介绍,他在出版此书时,利用的是他早就写好的素材。为了全面正确,他只是从全部素材中选出了1/3。全书用27章布局,每章的标题就是他提炼出的国人的特点。

从“死要面子”开篇,依次是“省吃俭用”、“勤勤恳恳”、“恪守礼仪”、“淡漠时间”、“隐晦曲折”、“生性多疑”、“委婉含蓄”、“圆滑固执”、“思维混乱”、“冷眼旁观”;进而用了“夜郎自大”“患得患失”、“袭人故智”、“甘愿受罪”、“随遇而安”、“隐忍不言”、“知足常乐”、“以孝为本”;更进一步的指明国人受文化传统缺陷养成的不足“善举不足”、“冰人冷语”、“忿詈怒斥”、“推脱责任”、“肚皮官司”、“诚信缺失”、“信仰含混”、“回避现实”。

由于从本书的章节题目就能知悉作者总结出的国人的缺陷与优点,故,我把全书的所有章节,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依次序列出来。大家即使没有读过本书,也能从章节的题目中略知亚瑟.史密斯总结出的国人优劣特征。

从题目和亚瑟.史密斯的所作所为我们就能看出,尽管他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国人的劣根性,但他是真心的想帮助当时积弱积贫的中国。1906年3月,他用情真意切的言辞、激烈雄辩的口才,说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把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以此推动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建成清华大学。这些,都是这位传教士对中国做出的无言贡献。

此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帮外国人传教士由于对宗教的热忱,不怕吃苦、危险,活动在中国最底层的农村。估计清朝末年,最熟悉和最了解中国社会状况的正是这批外国传教士。但是他们也在探索,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怎么会变得如此的破败落后,他们意识到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学是全人类最值得赞许的学术成就。的确,西方读者难免会发现儒学经典大都空洞幼稚。”当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到中国社会之后,他们失望的发现,很难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封建与落后,原因依然在儒学:“

在悉心考察了中国的一切现状之后,最友好的批评家也只能无可奈何,但又不无悲哀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儒学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

亚瑟.史密斯在本书的结尾,为10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指出的方向是:“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社会,都需要一种全新的生活。我们发现,中国的各种需要仅仅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只有基督教文明,才能永恒而又完整地予以满足。”但,后来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是,经历过各种付出惨痛代价的试错,直到中国共产党人建立起新中国后,中国社会才出现了他理想中的中国社会建设之路;包括英国的罗素在其著作《中国问题》中对未来中国的憧憬,他考察中国后认为,中国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成为文明复兴的现代中国:1是建立一个有序的政府;2是在中国人支配下发展工业;3是普及教育。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无意中应合了这种分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发展之快,科学技术与软硬件的现代化之成就,令世界为之震惊与叹服。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尽管新中国经历了70年的建设,但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沉渣泛起,国民的劣根性并没有完全被改良,就如本文开篇中所举的那位农民歌唱家的遭遇;还有,如果从日常生活中的碰瓷、老赖等陋习看,有时候会悲哀的发现,我们国民性中的劣根性,100多年来被改掉的真是非常有限。

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