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深度解讀司馬懿開掛的後半生

曹魏、蜀漢、孫吳拼殺了一場,每一位創業者都胸懷大志,渴望一統天下;然而每一位都止步於割據的政權,抱憾而終。最終是司馬氏統一天下,成了最大的一個漁翁。雖然這好似一個笑話,但看司馬懿的為人,卻也是形勢發展的必然。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深度解讀司馬懿開掛的後半生

司馬懿厲害,這一點,曹操早就知道。

從曹操徵召司馬懿的那一刻起,兩人的較量就已經開始了——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二十三歲。曹操徵召他,司馬懿稱病不去。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做丞相後,用強制手段闢司馬懿為文學掾。當時曹操吩咐使者說:“若覆盤桓,便收之。”司馬懿害怕,只得就職,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並與曹丕往來遊處。

司馬懿跟隨曹操,在關鍵時刻為他拿主意、獻計策,多是先見,也多能撥雲見日。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深度解讀司馬懿開掛的後半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取得東川,司馬懿當時任主簿,主張進兵攻益州:

在《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中是這麼描述的: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動。

後來劉備終是養成大患,曹操後悔卻也晚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曹操聽說後大怒,欲起傾國之兵赴兩川與劉備決一雌雄。司馬懿諫阻,並獻計令孫權興兵取荊州一人出班諫曰:“大王不可因一時之怒,親勞車駕遠征。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描述此時情形:

臣有一計,不須張弓只箭,令劉備在蜀自受其禍;待其兵衰力盡,只需一將往徵之,便可成功。”操視其人,乃司馬懿也。操喜問曰:“仲達有何高見?”懿曰:“江東孫權,以妺嫁劉備,而又乘間竊取回去;劉備又據佔荊州不還:彼此俱有切齒之恨。今可差一舌辯之士,齎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那時大王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操大喜,即修書令滿寵為使星夜投江東來見孫權。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深度解讀司馬懿開掛的後半生

司馬懿這一個主意,產生連鎖反應,引發了一系列著名故事。諸葛亮知道他們的陰謀後,令關羽起兵取樊城,本欲“使敵軍膽寒瓦解曹操與東吳的聯手,結果得不償失,丟了荊州,死了關羽。樊城之戰,于禁、龐德遭關羽水淹,全軍覆沒。曹操此時膽怯,欲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司馬懿則認為那是天時,並非作戰的緣故,不會損害國家大計,主張繼續拉攏東吳,給孫杈封官賜爵,對抗劉備。這次,孫吳用計取了荊州。

司馬懿雖然明察善斷,有遠見、有謀略,但對於曹操來說,並非如魚得水。這是因為司馬懿被召來不久,曹操就發現他有“雄豪志”且有“狼顧之相”,即不動身體就可以將頭扭轉180°,因而對他極不放心。

《晉書·宣帝紀》記載:魏武帝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宣)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但司馬懿謹慎低調,他絕不顯山露水,自找麻煩。

在曹操,是要防備;而在司馬懿,並不是要篡權,他只是本能地保全自己。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深度解讀司馬懿開掛的後半生

等到曹丕即位,司馬懿算是有了出頭之日,短短几年間,屢屢升遷,直到錄尚書事。但他依舊不多進言,更絕不張狂,因此深得曹丕信任。

劉備死後,司馬懿力諫曹丕抓住時機,進兵伐蜀。他的判斷和決策都證明了他的政治才能。後來著名的高平陵之變,是從他二十多歲開始就層層鋪墊來的。

公元227年,曹丕病重,將年僅15歲的繼承人曹睿託付給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和撫軍大將軍司馬懿。曹睿即位後,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當時雍、涼二州缺人把守,司馬懿便上表要求去守西涼等地。

諸葛亮忌憚司馬懿,用反間計離間司馬懿與曹睿君臣,司馬懿被削職回鄉。

他不怨天、不尤人,在家裡讀書、習武,韜光養晦,以待時機。

除去司馬懿這個心腹之患後,諸葛亮上表出兵討伐中原,他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夏侯楙、曹真不敔諸葛亮,魏軍情勢危急。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深度解讀司馬懿開掛的後半生

這個時候,曹睿聽從鍾繇的建議,復司馬懿官職,加為平西都督,令起南陽諸路軍馬前往長安。恰逢新城太守孟達與諸葛亮勾結,欲起金城、新城、上庸三處軍馬舉事,孟達自取洛陽,諸葛亮去取長安諸葛亮聽說司馬懿重新被起用,在給孟達的信中特別囑咐他說:

近聞曹睿復詔司馬懿起宛、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先至矣。須萬全提備,勿視為等閒也。(《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

司馬懿得到消息以後,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一面令參軍梁畿齎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徵進,使其不疑。梁畿先行,懿隨後發兵。遂星夜催軍前行。(《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

這樣,司馬懿剋日擒孟達,及時平叛。此後,司馬懿就擔當起了克蜀的重任,有機會大展拳腳,開始施展他的軍事才能。

他為人謙遜,從不好大喜功、自以為是;用兵知進知退,極具大局觀念曹休被東吳陸遜大破於石亭,曹休惶恐之甚,氣憂成病而死。司馬懿擔心諸葛亮知其兵敗,乘虛取長安,於是引兵還。眾將不解,皆笑話他是懼怕而退,他絲毫不在意。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深度解讀司馬懿開掛的後半生

與諸葛亮交兵,內寬容大度,謙遜禮讓,不與曹真爭功;外他自認為不如諸葛亮,所以採取以靜制動的策略,不鬥智,不出兵,堅守不戰。諸葛亮用各種辦法引誘,甚至送給他婦人衣飾羞辱他,他都不為所動。且說孔明自引一軍屯於五丈原,累令人搦戰,魏兵只不出。

孔明乃取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諸將不敢隱蔽,引來使入見司馬懿。懿對眾啟盒視之,內有巾幗婦人之衣,並書一封。

懿拆視其書,略曰:

仲達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異哉!今遣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迴,依期赴敵。

司馬懿這樣裝聾作啞等待時機,曹爽果真大放其心,更加肆無忌憚。不久,曹爽請魏主曹芳去髙平陵祭祀先帝,大小官僚以及他的所有心腹,皆隨駕出城。司馬懿瞅準時機,起用舊人和幾十名家將,與他的兩個兒子一起,乾淨利落地幹掉了曹爽,掌控了兵權。

他就這樣用非凡的胸襟、韌性以及特有的雄才大略和謹慎細緻,擁有了政治主動權,為晉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羅貫中評價司馬懿:“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諸葛常談羨,能迴天地春!”這是高度的讚譽,其中沒有絲毫誇張的成分。

司馬懿在魏國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死後,冊丘儉、文欽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仍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晉初司馬炎統治期間,形成“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比之於三國亂世,司馬懿當真是功不可沒。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深度解讀司馬懿開掛的後半生

司馬懿的才幹,自不必說。曹操、諸葛亮都是天下無人匹敵的英傑,他們對司馬懿的忌憚,恰好證明了司馬懿的超拔,但這只是英雄的一個方面。

司馬懿的成功,還在於他內心的強大,表現為能屈能伸、忍辱負重,勝不驕,敗不餒。他特別懂得審時度勢,安常處順,該收斂的時候欣然收斂,該出手的時候果斷出手。

無論是在自己政權內部,受到構陷和排擠,還是面對勁敵,受到挑逗和羞辱,他都能沉著冷靜,從大局出發,使事情向最好的方向發展,得到最為圓滿的結果。他是一個典型的低調做人、高調行事的人傑。司馬家族的天下,是理所應當的。

毛主席評價司馬懿說:“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招他還是比曹操要高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