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中國南海諸島概況

南海諸島或南海群島是南海南北約1800公里、東西約900多公里範圍內諸多群島、沙洲、礁、暗沙和淺灘的總稱,北起北衛灘、西起萬安灘、南至曾母暗沙、東止黃巖島(另一說為海馬灘)。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四大群島,但通常不包含同樣位於南海海域內的阿南巴斯群島與納土納群島,以及亞洲大陸的沿岸島嶼等(如海南島、香港島、新加坡島等)。中沙群島由20多個暗沙和暗灘組成,一般距海面10~20米,大多尚未露出水面;南沙群島由200多座沙島、礁島、沙洲、礁灘等組成,其中曾母暗沙是中國領土最南端。

諸島概況

中國南海諸島概況

南海諸島

南海諸島地處熱帶海洋,多數島嶼氣溫年變化極小,終年皆夏。年均溫在25℃以上,最冷月均溫20℃以上。年降水量高於1400毫米,風大,蒸發快。島的基質為多鹽環境,植被為極端的鹽生類型,主要有麻風桐、海岸桐、海刀豆等。栽培植物有椰子、番木瓜、菠蘿蜜、劍麻、香蕉和綠化樹種木麻黃等。動物主要是鳥類,常見的有白腹褐鰹鳥、紅腳鰹鳥、海鷗和家燕等。大量鳥糞形成鳥糞層,在高溫多雨環境下,植物分解生成有機酸溶解鳥糞中的磷質而向下滲透、充填、膠結,形成磷質生物碎屑石灰岩,或稱鳥糞磷礦,含磷天然肥料。淺海重要魚類有40多種;有大量珊瑚,還有海龜、玳瑁、貝類、蝦蟹、海藻等,構成熱帶海洋生態系統。

歷史沿革

中國南海諸島概況

中國地圖

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分佈在遼闊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中國南海諸島的主要組成部分,習慣上合併稱為西南中沙群島。

西南中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最早發現這些島嶼礁灘,長期以這些島嶼礁灘為基地進行漁業捕撈生產和居住,世代相繼對這些島嶼礁灘進行辛勤的開發和經營,中國政府最早對這些島嶼礁灘實行管轄和行使主權。西南中沙群島歷來在中國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之下,1988年海南建省,即時,將這些島礁及其海域劃歸海南省管轄。

島嶼發現

(一)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開發這些島嶼礁灘

據古籍記載,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遠洋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南海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海上航路。從此,中國人民頻繁航行於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諸島,最早發現了這些島嶼礁灘,並予以命名。華南沿海一帶從中國秦朝時開始已經是中國領土,從中國西漢到唐朝末期現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國領土,南海已經是中國領海。中國元朝政府還多次派軍隊到越南北部平叛和越南南部(占城),中國元朝南方海軍經常在南中國海巡邏到婆羅洲(加里曼丹島)。中國明朝海軍多次通過南海下西洋,是南海的唯一正統力量,南海的東南亞國家的君主從元朝開始到清朝接受中國中央政府的冊封才是合法正統的,南海周邊國家從元朝開始到清朝是中國中央政府的藩屬國。海南島在中國西漢開始已經是中國領土,所謂越南等南海的東南亞國家擁有南海主權根本就是不合法不合理的。東漢班固(公元32—92)撰寫的《漢書·地理志》中已有漢武帝派遣使臣從南海航行海外各國的記載。書中完整描述了自廣東徐聞出發,經南海,歷數國,遠至今日印度東南部的康那弗倫和斯里蘭卡等國的航行路線。

公元226年,三國時的東吳孫權派朱應、康泰出訪東南亞各國,船隊航經南海到達扶南(今柬埔寨)等國,與這些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康泰回國後根據經歷所寫成的《扶南傳》,對南海諸島的地理情況作了準確的記載。

中國南海諸島概況

地圖

唐宋時期,社會經濟緊萊,對外交往增多,特別是宋初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以後,在南海的航行和生產更趨頻繁。當時對南海的航路以及島嶼的位置、名稱等都已有較詳細的考察和記載。南宋周去非在《嶺南代答》(1178年成書)中載:“…東大洋海,有長沙、石塘數萬裡”,此中的“長沙”、石塘”指的就是南海諸島。長沙是以沙島為主的珊瑚島,石塘是以環礁為主的珊瑚礁。趙汝適在多方調查詢問並參考《嶺南代答》的基礎上撰寫的《諸蕃志》(1225年成書)中指出:“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瓊為督府,今因之。…至吉陽(今三亞市),乃海之極,亡復陸塗。外有州,曰烏里,曰蘇吉浪,南對占城,西望真臘,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床,渺茫元際,天水一色”,這裡不但指出了千里長沙、萬里石床是中國的南海諸島,而且也說明,早在唐代已經將西南中沙群島劃歸海南島的振州(宋時改為吉陽軍)管轄。

明清時期,中國許多圖、藉、方誌對南海諸島的記載已經不勝枚舉。從地圖方面來說,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長期航行南海,繪有《鄭和航海圖》,後載入茅元儀《武備志》。該圖標出了石星石塘、萬生石塘嶼、石塘等島群名稱和相對位置。及至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的附圖《四海總圖》,已經明確標繪有四大群島的地名和位置。當時稱東沙群島為“氣沙頭”,西沙群島為“七洲洋”,南沙群島為“石塘”,中沙群島為“長沙”。後來,清政府在開展大規模全國地圖測量的基礎上,編繪了多種地圖。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圖》、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1767年的在《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00年的《清繪府州縣廳總圖》和1818年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等這些官方輿圖中,都在海南島的東南方繪有南海諸島,列入中國疆域版圖。

從古籍方面來說,鄭和“七下西洋”的隨從人員費信著《星槎星覽》、馬次著《瀛涯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等書,其中對南海及南海諸島的記載留下了寶貴的資料。當時出現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顧蚧的《海槎餘錄》、黃衷的《海語》等書,對南海航行、島礁分佈及地理特徵都有詳細的描述。當時出現的海防著作,無不把南海諸島作為中國海防的“門戶”和“天塹”。如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海防輯要》一書,就把西沙群島等島嶼列為中國的海防區域。

從方誌方面來說,明清兩代是方誌鼎盛的時代,由官方修纂的《廣東通志》、《瓊州府志》、《萬州志》等等許多地方誌書,都輯錄有西南中沙群島的資料,列為海南島的附屬島嶼。其《廣東通志》中就有: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營於萬州”的記載。還可以正德《瓊臺志》中看出當時已把西沙、南沙群島作為中國的海防區域。

中國人民開發西南中沙群島的歷史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在西沙群島的甘泉島有一處唐宋遺址,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鐵鍋殘片以及其他生產、生活用品。這無可辯駁地證明,至少從唐宋時期開始,中國人民就已經在西沙群島居住和生產,早已經是西南中沙群島的主人。及至明清時代,中國人民在各島嶼上保留了大量遺蹟。包括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金銀島、珊瑚島、東島、北島等島礁相繼出土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銅錢、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還包括在西沙群島的各主要島嶼上都發現中國漁民所建的古廟遺存。僅趙述島、北島、南島、永興島、東島、琛航島、廣金島、珊瑚島、甘泉島就有古廟十四座。在南沙群島的太平島、中業島、南威島、南鑰島、西月島等也都發現有古廟遺存。這些廟宇有些是明代建造的,大部分是清代所建。同時,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一些島礁上,還挖掘有多塊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石碑。這些石碑多為當時蒞島視察的政府或軍隊要員所立的紀念碑。

中國人民開發西南中沙群島的歷史還可以從世代傳抄的《更路薄》中得到有力的證明。《更路薄》是中國沿海漁民的航海針經書。據考證,現存的手抄本《更路薄》產生於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它詳細地記錄了西南中沙群島的島礁名稱、準確位置和航行針位(航向)、更數(距離)。如瓊海漁民蘇德柳、盧烘蘭等等的手抄本《更路薄》,具體標明瞭航行到西沙、南沙、中沙各島嶼的主要航線和島礁特徵,這是中國人民開發西南中沙群島的最直接的歷史見證。

島嶼管理

(二)中國政府最早對這些島礁進行管轄、行使主權

中國政府對西南中沙群島行政管轄和行使主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至遲在唐宋時期,南海諸島就在中國政府的有效管轄之下。

兩漢時,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標誌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及南海諸島直接統治的開始。此後,隨著生產發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中國人民經常航行於南海之上,並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帶居住和生產。南海諸島與祖國大陸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歷代統治者對南海和南海諸島的認識不斷加深。

至唐初,海南島環島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亞市),振州,前身為臨振縣,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增設臨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為州,時號振州。《舊唐書·地理志》(嶺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轄海南島南部海域的記載。自此以後大陸中原王朝對南海諸島的行政管轄從未中斷過。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線測量,南至範圍達南海及南海諸島,並曾在南海上觀測有關星座進行測理。這是行使主權之舉。

宋代,唐時位於島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為崖州,後易名為朱崖軍,繼後又改為吉陽軍。由吉陽軍直接管轄南海諸島。當時,北宋朝廷首命水師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島),這是海軍最早的巡海活動。

元朝,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將海南的瓊州改為瓊州路。仍由吉陽軍管轄南海諸島。是時,宋代的軍制多已改州,唯四川行省的長寧軍和湖廣行省的南寧(今儋州市)、萬安(今萬寧市)、吉陽(今三亞市)三軍未改,是以特殊行政制度管理邊疆的方法,可見其統治者對海防邊疆的重視。元世祖忽必烈還親派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到西沙群島進行天文測,表明主權歸屬元代王朝而無疑。

明初,海南設立統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機構——瓊州府,隸屬廣東。恢復崖州、儋州、萬州。將南海諸島劃歸瓊州府領屬的萬州管轄。並明確區分為“南澳氣”、“七洲洋”、“萬里長沙”、“萬里石塘”等四大島群(即今的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襲明制不變。至清明後期,東沙群島歸屬惠州管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仍由海南的萬州管轄。自此南海諸島分屬於不同的兩個州級地方行政機構管轄。

民國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後,廣東省政府宣佈把西沙群島劃歸海南崖縣(今三亞市)管轄。1921年,南方軍政府又重申了這一政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1943年中英美三國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專員,前往西沙群島進行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重豎主權碑;並在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太平島駐軍隊和設立漁民服務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繼續對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行使主權。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設置“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自此政府行政機構開始駐島行使主權,組織開發建設工作,加強對西南中沙群島島礁及其附近海域和行政管轄。1969年3月4日改稱“廣東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島革命委員會”。1981年10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永興島設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派出相當於縣級的辦事機構,由海南行政區 公署直接領導。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管轄範圍包括海南島內19個市、縣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1988年9月19日更名為“海南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目前,仍沿襲相當於縣一級派出機構的行政設置體制,辦事處仍駐西沙群島永興島。 地理位置國大陸瀕臨四大邊緣海,自北往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其中,南海因其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故名,亦稱南中國海。在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佈著大小200名多個島嶼礁灘,統稱為南海諸島(見圖)。南海與南海諸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熱帶自然風光十分綺麗,資源蘊藏量巨大,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海是世界著名的熱帶大陸邊緣海之一,面積遼闊,水體巨大,水域深淵,南海,以閩粵沿海省界到詔安的宮古半島經臺灣淺灘到臺灣島南端的鵝鑾鼻的連線與東海相接。整個南海幾乎被大 陸、半島和島嶼所包圍,北面是中國廣東、福建沿海大陸和臺灣、海南兩大島嶼,東面是菲律賓群島,西面是中南半島,南面是力裡曼島與蘇門答臘島等。南海位於北起緯23°37ˊ;南迄北緯3°00ˊ;西自東經99°10ˊ;東至東經122°10ˊ。南北橫越約2000公里,東西縱跨約1000公里。整個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其平均水深為1212米,最深處為5559米。

南海海域屬於海南省管轄的範圍,總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南海與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海疆邊防。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派員巡視管理,中國人民曾屢次在南海與南海諸島上抗擊形形式式的侵略者。在當今人類為開發海洋、擁有海洋而展開的激烈競爭中,南海與南海諸島的戰略地位更為重要,南海與南海諸島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特別是南沙群島及附近海域,與號稱亞洲門戶的馬六甲海峽僅一水之隔,扼居太平洋、印度洋要衝。在國際航海交通上,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以及歐洲等地來往的航線往往都經過南海諸島海域;在國際航空交通上,中國、朝鮮、日本與東南亞各地的航線,菲律賓與中南半島各地來往的航線等都經過南海上空。

地形地貌

南海海底地形複雜,主要以大陸架、大陸坡和中央海盆三個部分呈環狀分佈。中央海盆位於南海中部偏東,大體呈扁的菱形,海底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陸架沿大陸邊緣和島弧分別以不同的坡度傾向海盆中,其中北部和南部面積最廣。在中央海盆和周圍大陸架之間是陡峭的大陸坡,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南海海盆在長期的地殼變化過程中,造成深海海盆,南海諸島就是在海盆隆起的臺階上形成的。其東沙群島位於北部陸坡區的東沙臺階上;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則紮根於西陸坡區的西沙臺階和中沙臺階上;南沙群島形成於南陸坡區的南沙臺階上。

中國南海諸島概況

南海諸島

西南中沙群島共有大小島礁200多個,一般按照它們在海面上下的位置分為五類:

島 是露出海面、地勢較高、四面環水的陸地。島的形成時間較長,陸地形狀不易受颱風吹襲而變形,面積相對較大,一般有植物生長。中國西南中沙群島的島嶼屬於海洋島,有珊瑚島(沙島、巖島)、火山島之分。沙島是由珊瑚碎屑、貝殼碎屑和其他沙粒堆積在珊瑚礁礁盤上,日積月累而形成的珊瑚沙島,西南中沙群島絕大部分是這一類島嶼,巖島是由珊瑚沙岩和珊瑚石灰岩結成的堅固的珊瑚巖島,西沙群島中的石島就是一個典型的巖島。火山島是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島嶼西沙群島中的高尖石是南海諸島中唯一的火山島,上述的島嶼在中國漁民中稱之為“峙”、“峙仔”。

沙洲 是已經露出海面的陸地,一般不被海潮淹沒,只是颱風和大潮時才被淹沒。沙洲的外形不穩定,面積較小,由於受潮水沖刷,植物很少生長。沙洲和沙島一樣,是由大量鬆散的珊瑚碎屑、貝殼碎屑和其他泥沙堆積在礁盤上而形成的。沙洲和沙島的區別在於:形狀穩定與否,離海面高低,面積大小,植物多寡等。中國漁民一般把兩者都稱為“峙”“峙仔”或“沙帽”,亦稱沙洲為“沙仔”。

暗礁 也稱礁,是接近海面的珊瑚礁體。漲潮時多數被淹沒,退潮時多數可露出水面。有巨大礁盤的暗礁,經過地殼上升的作用,或者經過海浪的沖積,是形成沙洲的良好地點。中國漁民稱之為“線”、“沙”、“鏟”等等。

暗沙 是淹沒在水下的較淺的珊瑚沙層或珊瑚礁灘,海水最低潮時也露出水面,也可以說它是水下的珊瑚沙洲。中國最南的領土曾母暗沙就是這一類的沙洲,它的面積有2.12平方公里,最淺處僅有17.5米。中國漁民把暗沙稱為“線排”、“沙排”。

暗灘 也稱灘,是隱伏在水面以下較深處的珊瑚礁灘地。暗灘由海底突起,灘面呈廣闊平坦的臺狀,偶有礁墩向上隆起,甚至上升到海面附近。中國漁民稱之為“廓”。

4

氣候條件

南海和南海諸島全部在北迴歸線以南,接近赤道,屬海洋性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氣候特徵是:

(1)終年高溫。由於接近赤道,接受太陽輻射的熱量較多,所以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25—30℃。最冷的月份平均溫度在24℃以上,最熱時極端達33℃左右。氣溫雖高,但有廣闊的海洋及強勁的海風調節,並無酷熱。一年中氣溫變化不大,溫差較小。冬季來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氣進入南海時,勢力已大大減弱,對南海諸島的氣候的影響不大,冬季仍似初夏,正所謂“四時皆夏”,同時,南海表層海水溫度也較高。北部23—25℃,中部26—27℃,南部27—28℃;且季節的變化也不大。

(2)雨量充沛。廣闊的南海和西太平洋有豐富的水汽來源,大量水汽受各種各樣條件的作用形成豐沛的降水。其中臺風雨約佔三分之一。南海諸島年降水量在2000至3000毫米。但是雨量的季節分配不均勻,具有集中於夏半年的特點,如西沙群島的永興島年降雨量1392毫米,而在6—10月的降雨量卻達1040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七成多,南沙群島則全年多雨。

(3)季風明顯。南海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非常明顯,每年10月以後,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的冬季氣流不斷奔向中國南方海洋。所以南海與南海諸島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每年4月開始,南海與南海諸島轉而受熱帶與赤道海洋氣團的影響,5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風;4月和10月是季風轉換時期。受其影響,南海的海流也有明顯的季風特點,夏天流向東北,冬天流向西南。

(4)受颱風影響。南海諸島在夏秋兩季還常受颱風影響。這些颱風七成來自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麵和加羅林群島附近洋麵,三成源自南海的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附近海面。進入南海的颱風對南海諸島的影響非常巨大。颱風風力狂虐,裹挾暴雨,掀起巨浪,往往對海上航運、海上生產和海島建設造成一定的災害。但是,颱風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它使南海諸島、海南島以及中國東南大部分地區上空形成豐沛的降水過程,對解除乾旱或緩解旱象起很大作用。

5

相關資源

海鳥資源

在西南中沙群島大部分島嶼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時如夏,島嶼周圍廣闊的海面上有豐富的海洋食料,吸引著大批的島類在這裡繁衍生長。分佈在各個島嶼上的鳥類共計有六十多種。比較常見的有白鰹鳥、軍艦鳥、海鷗、藍翡翠鳥、鏽眼鳥等等。

白鰹鳥,體形以鴨,成鳥重約二、三斤,周身潔白,當地人稱為“鳥白”;兩翼較長,頗善飛行,在海上覓食早出晚歸,飛行很有規律,漁民們根據其飛行方向可確定航行路線和島嶼位置,故把這種鳥稱為“導航鳥”。它們大部分聚集在西沙群島的東島(也稱“鳥島”),與麻楓桐樹相互依存。1981年東島被劃為白鰹鳥自然保護區,使鳥類及其生長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據估計,現在東島有白鰹鳥約三萬只。每逢鳥類早出晚歸之時,東島上空成千上萬只白鰹鳥穿梭飛行,白茫茫一片,遮天蔽日,煞是壯觀。

海鳥可供食用、藥用,還可以製成標本工藝品供觀賞,是一種可觀的資源。大量的海鳥在各島嶼上留下豐富的鳥糞,千百年來堆積成厚厚的鳥糞層,有的島嶼竟厚達一米以上,儲量十分豐富。鳥糞土富含有機質、氮、磷、鈣質等,是一種很好的天然肥料。

植物資源

西南中沙群島島礁陸地總面積不過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於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生長著200多種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種。島上植物具有耐鹽、耐高溫、耐旱、喜鈣、嗜肥的特徵。

在形成時間較長和麵積較大的幾個主要島嶼上,都生長有茂密的樹林。一般以麻楓桐樹組成的純林為主,稱為“熱帶海島型常綠林”。麻楓桐樹,樹高10米左右,胸徑30—50釐米;樹枝橫生,粗大短壯,從根部到樹頂都可生長葉子,葉色淡綠帶白,故又名“白避霜花”,麻楓桐樹往往叢生在一起,長成森林。對海鳥來說,枝權較多,易於築巢,且樹要茂密可抵禦風雨。是白鰹鳥和其它海鳥的主要棲息場所。

在島嶼上,到處可見一種長成一簇簇、密不透風、蔥綠欲滴的灌林叢林,這就是草海桐。也稱“羊角樹”。屬熱帶常綠灌木。草海桐多生長的珊瑚石沙地或瘦脊的沙灘上。有些島嶼上,拆枝插地就能生長,密密麻麻,幾乎覆蓋整個島嶼。草海桐的生長對保護島嶼的沙灘、改善島嶼生態環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人工栽培的植物也不少,樹木類都與海南島的樹種有關。典型的有椰子樹和木麻黃。椰子樹,樹高20—30米,挺拔秀麗,不怕烈日,喜沐海風,非常適合在各島嶼種植。海南島的漁民在很早以前就將椰子樹移植到過往的島嶼上。高聳的樹冠可作為海上航行的標誌,長成的椰子果又可作為果實收穫。現在,在有植被的每個島嶼上都有椰子樹生長,有人群居住和漁民們經常過往的島嶼上更是蔚然成林,鬱鬱蔥蔥,碩果累累。木麻黃,樹高10多米,由於易於栽培,生長迅速,是各島嶼主要的海岸防風林,栽培較多的樹木還有苦楝、土批把、南洋杉、桉樹等等。另外,各島嶼還種植有各種熱帶水果、部分糧食作物和多種蔬菜。

海底資源

中國南海諸島概況

西沙群島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中國地質學家認為,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最好的地區之一。蘊藏量約200億噸,有“第二波斯灣”之稱。同樣,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的水下階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積物披覆,這些沉積物與中國北部灣、海南島的新生代沉積物有密切的聯繫。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產地。

海底資源還包括有各種金屬礦產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海洋開發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資源有著非常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巨大的利用價值。

除了上述之外,西南中沙群島島礁上績麗的熱帶海島環境和海域中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色開發海洋旅遊的潛在資源。現代科學還發現海洋蘊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溫差能、密度差能、壓力差能等海洋動力資源,若能科學地加以利用,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將不可估量。

漁業資源

南海是中國四大漁區之一,漁場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地處赤道帶、熱帶,海水溫度適宜,水質肥沃,飼料充足,是經濟魚類的索餌場和越冬場,漁產資料豐富。已經鑑定的魚類有150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約200多種,主要有石斑魚、馬鮁魚、烏鯧魚、銀鯧魚、紅魚、魷魚、鯊魚等等。還有很多珍貴的海產品種,如海龜、海參、海蜇、海蟹、海馬、龍蝦等等。

西南中沙群島眾多的島嶼礁灘是海洋漁業的優良基地。漁汛季節一般從每年的10月開始,此時海南島、廣東、福建、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漁民,紛紛揚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群島海區進行漁業生產。據報道,1996年僅瓊海市潭門一地就有170多艘漁船前往西沙、南沙作業。高峰時,該海區雲集大小漁船約有500艘之多,捕撈到大量的漁貨產品。漁汛季節一般延續到次年臺風到來之前的5月,這時大多數漁船返回海南島或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也有一部分漁民在西南中沙群島嶼上居住下來,堅持長期生產,他們將較大的漁船作為母船,從母船上分乘小舢板分散到各個島嶼上,築屋或搭蓬居住,常年從事淺海捕撈或據島進行一些農業生產,母船則定期來島供給生活用品和收集漁貨。

漁民習慣上將西南中沙群島廣闊的海域劃分為西沙、南沙、中沙三大漁場。各漁場水產資源分佈無顯著特點,但略有差別。除了普遍盛產魚類以外,西沙漁場盛產大馬啼螺、籬鳳螺及觀賞貝類,南沙漁場盛產大馬蹄螺和硨磲等,中沙漁場盛產各種海參。漁民根據來島作業的目的,分別到選定的漁場進行捕撈,每趟必定滿載而歸。

目前,來島的漁船因其噸位小,設備相對簡陋,仍以分散作業居多。中國遠海捕撈業還比較落後,缺少遠海作業必需的大噸位漁船,和先進的航海技術、海上通訊技術、魚群跟蹤探測技術、深海圍網作業以及漁產品加工設備等等。因此,西南中沙群島深水漁場開發的潛力非常誘人。

社會人口

西南中沙群島有史以來的開發建設,由於受到各種歷史原因的影響和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經濟開發僅僅限於漁業捕撈生產和少量的農業種植生產。只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以來,西南中沙群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才有了較快的發展。

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西南中沙群島總人口為1245人。這個數字記錄的是在1990年6月31日24日時居住在西南中沙群島各島嶼上的人口(不包括臺灣省駐守的太平島等島嶼的人口數),基本上是戶籍管理中行政登記的人口,其中,漢族人口占99.5%,少數民族只有黎族6人;年齡在15歲以上人口占98.55%,0—14歲僅有18人。

西南中沙群島的人口有其特殊的活動規律。其一,各群島藉地居民人口較少。西南中沙群島海域面積廣闊,但是島嶼陸地狹窄,幾十個島嶼面積相加僅有約10平方公里;又由於遠離大陸、交通不便、島上缺乏食用淡水,糧食肉萊及日用品依靠島外供應等原因,使島上世居和長期居住的居民人口數量增長受限制。人口普查數字反映的就是這部分居民的人口總數。其二,人口居住分散。西南中沙群島有可居住的島礁約有40多個,常年有居民居住和生產的島嶼有20個以上。據考證,中國漁民至遲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在西沙群島一帶居住和生產,而且世代相傳連綿不絕。以前的駐島方式是,自己沒有漁船的漁民結夥搭乘別人或莊家的漁船到目的島嶼上居住下來,進行淺海捕撈和捕捉海龜,同時從事一些農業種養。向莊家或過往的漁船交售漁貨,購買生活用品,一年或幾年後再返回海南島或大陸。這種生產、交換方式現在仍然沿用。其三,人口的季節性變動非常明顯。每逢春、夏、冬三季,海上風浪不大,海水溫度適宜,海產異常豐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漁民到來進行漁撈生產,許多海洋科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也紛至沓來。這時的西南中沙群島景象萬千,只見海上千帆穿梭,各島人頭湧動,一派繁忙。

根據西南中沙群島人口的活動情況,一般認為,西南中沙群島每年中人口活動高峰期的人口總數當在25000人以上。主要包括戶籍人口、漁民、工程技術人員和海洋科學工作者等。這些人口散居在二十多個島嶼之上。

7

交通運輸

散佈在浩翰南海上的西南中沙群島,因其島嶼面積狹小,島嶼數量多,島上缺乏淡水等條件限制,各島嶼所需的生產物資、駐島軍民的生活用品以致於食用淡水都必須從遙遠的海南島或祖國大陸供應;同時,西南中沙群島出產的大量水產品也必須及時運往各地。所以,海上運輸任務十分艱鉅。

運輸量最大的是食用淡水和建設物資。西南中沙群島各島嶼雖然都可掘井汲取淡水,但是所含礦物質過高,大多隻能用於洗滌而不能供人飲用。隨著駐島居民和來島人員不斷增多,使得淡水需求量越來越大。“(淡)水比油貴”在西南中沙群島是完全的事實。海島上經濟建設的發展,各種建設物資的運輸量也急劇增加。就拿一幢大樓的建設來說,包括水泥、鋼材、石磚、木材等等,甚至連建築用的河沙和淡水(兩者島雖有但鹽分高)也要從島外運進來。可以毫不誇張他說,西沙群島的樓房是從海南島用輪船“散裝”駁運過來的。

西南中沙群島的人們把海上運輸線視為“生命線”。當地政府採取有力措施發展海上運輸。目前擔負主要運輸任務的是兩艘大型客貨輪,即“瓊沙輪”和“瓊沙2號輪”。兩艘輪船穿梭往返,把大批物資源源不絕地運往各島嶼。當地政府還鼓勵來島作業的大小漁船擔負一些零散物資,特別是島嶼與島嶼之間運輸任務。

港口碼頭的建設速度很快。在海南島的清瀾和榆林港建有西南中沙群島的專用碼頭;位居各島嶼交通樞紐的永興島,其碼頭建有多個可停泊5000噸級以人輪船的舶位。主要島嶼都闢有漁港和建有中小碼頭,以適應生產和開發建設的需要。

八十年代未,為了發展西南中沙群島經濟,國家投資在永興島建設了大型機場。可起降737型等大型客機。飛往西沙的航班採取不定期或包機的形式,經常有班往返於西沙,解決了部分來島人員和郵政信件的運輸任務。

8

資源保護

西南中沙群島開發的歷史極其漫長。很早以前,中國人民就懂得在經營、開發島嶼和利用海洋資源時,加以相應保護。例如,在諸多島嶼礁灘上種植的林木、放養繁殖的各種陸生動物,給海島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祖先留給後代的寶貴遺產。新中國成立後,西南中沙群島的海洋環境、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支持。就目前來說,西南中沙群島的島嶼礁灘及其海域的環境就得到很好的保護。但不容忽視的是,海洋捕撈和海島開發出現的一些不端行為,給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海洋汙染從濱海向深海蔓延的趨勢;同時,遠海航運、深海開發產生的廢棄物質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海洋的自然環境。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中國政府及廣大海洋工作者不斷加強海洋的研究與保護,不斷強化海洋保護措施。在西南中沙群島,現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和設立的保護項目主要有:

中國南海諸島概況

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

1.東島白鰹島自然保護區。白鰹鳥,全身潔白,漁民們稱為“鳥白”。是西南中沙群島的主要鳥類。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島的東島。白鰹鳥頗善飛行,早出晚歸,飛行方向隨季風變化很有規律,被漁民親切地稱為“導航鳥”。即可根據鰹鳥的飛行規律確定航行方向和島嶼位置。自古以來,在漁民中是禁止捕殺鰹鳥的1981年中國政府劃定東島為白鯉鳥自然保護區。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派出專人上島管理。駐島人員大量植樹造林,為鳥類提供棲場所,適風季或雨天,救助幼雛小鳥;並教育過往人員,保護鳥上生態環境和保護鳥類資源。

現在,東島白鰹鳥自然保護區環境優良,鳥類生長繁衍如常。全島已有鳥類50多種,白鰹鳥達約3萬隻,成為名副其實的海鳥的天堂。

2.保護造礁珊瑚。人們通常所說的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種 低等動物——珊瑚蟲,屬於腔腸動物,它生長在鹽度正常、透明度好、水溫18℃以上、離水面較淺的熱帶海洋中。西南中沙群島海域有非常適宜珊瑚生長的環境,共有造礁珊瑚40屬,134種和亞種。珊瑚從海中獵取浮游動物、吸收營養、不斷地生長繁殖,並從身上分泌出一種石灰質,死亡留下它的石灰質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這些細小的珊瑚經過幾百年、幾千年的沉積而形成島礁的。保護珊瑚,就是為珊瑚生長提供有利的繁殖環境和條件,促進各島礁環礁地形的發育。

在西南中沙群島居民和流動漁民當中,保護造礁珊瑚已經形成長期的自覺行動。不向珊瑚礁盤上排放生產和生活廢水,保護海水清淨;不在珊瑚環礁的礁盤上踐踏或採集珊瑚。一直以來,西南中沙群島各島嶼礁灘的造礁珊瑚得到良好的保護。

3.保護漁場魚類資源。

捕撈業是西南中沙群島經濟發展主要產業,廣闊的海場和豐富的魚類,每年吸引大批各在漁民來島作業,由於中國遠海捕撈技術還比較落後,在西南中沙群島的漁場的浦撈量遠未超過魚類資源的再生能力。但是,大量的捕撈特別是某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的集中捕撈,已經使魚類資源有了減少的趨勢,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西南中沙群島水產漁政部門不斷加強對來島作業漁民的教育,不斷加強對漁場的行政管理,嚴禁濫捕濫殺,嚴禁在漁場炸殺、毒魚、電魚。

4.保護海龜。海龜是少數幾種海洋爬行動物之一,是世界性保護的海洋動物。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就把海龜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加以保護。嚴禁捕捉海龜,嚴禁買賣海龜,嚴禁拾取龜蛋,嚴禁破壞海龜長生海域和海島的生態環境。現在每當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時,隨西南暖流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附近海區進入西南中沙群島的海龜愈來愈多,它們在各島嶼礁盤上交配,爬上沙灘產卵,許多還滯留在島嶼礁盤上越冬。

5.保護幾種國家珍稀的海洋動物。在西南中沙群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上幾種:

紅珊瑚,屬腔腸動物類。同其他珊瑚一樣,終生水媳型,紅珊瑚由中膠層形成骨骼,骨質堅硬,顏色豔美,狀如繁枝之樹,出產極其稀少。可作高級裝飾品。

庫氏硨磲,屬軟體動物類。殼大而厚,略呈三角形;殼面有高壟,壟上有重疊的鱗片。殼內光澤平滑。硨硬殼是古稱七寶之一,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珍珠齊名。其肉可共食用,是為稀品。

鸚鵡螺,屬軟體動物類。其殼甚大,平旋而無頂。表面灰白,內面具極美麗的珍珠光澤。棲息海底,夜間群遊海中。現為珍稀動物之一,己很難捕獲。

海洋開發

海洋被稱為“二十一世紀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人類認識海洋、利用海洋能力的提高,海洋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

海洋覆蓋著地球面積的71%,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寶庫。海水總量佔全球總水量的97%,海水資源可謂取之不盡。魚類產品與肉類、豆類並列構成人類三大蛋白質供應源。海底蘊藏著全球1/3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著上萬億噸含錳、鎳、銅、鈷等多金屬的錳結核礦。海洋還有可再生的動力資源。如波浪能、潮汐能、溫差能等等。總之,海洋資源十分豐富。它已成為人類開發的新目標,也是各國展開競爭的新領域。

中國是世界海洋大國之一,海域廣闊,資源總量可觀。其中南海是中國最主要的海洋領域。中國製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指出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方針是:加強海洋資源調查,開發海洋產業,保護海洋環境。由此可見,加速發展的海洋經濟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南海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對中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海南省管轄的海域約佔中國海洋麵積三分之二,資源十分豐富,在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就目前來說,大規模開發海洋資源尚受到海南省經濟基礎和海洋開發能力的限制。但是,加快開發南海、建設海洋大省,已經成為海南省700萬人民的共識,海南省規劃要使海洋經濟產值達150億元,遠期達1200億元。到2010年建成多元化、大規模、高科技的海洋經濟體系。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願望。

南海,特別是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海洋資料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同時也是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要繼續堅持合理開發和保護海洋的基本原則,開發南海、建設海洋大省,一方面要強化海洋意識,實行有計劃、科學地開發和利用海洋;另一方面要加強海洋保護措施。包括擴大海洋自然保護區和設立新的保護項目,按照國際公約、協議,保護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還包括加強與國際組織、民間組織的聯繫和合作,共同尋求保護海洋和合理開發海洋的科學方法。

中國一貫奉行和平利用海洋的基本原則。南海是半封閉海,面臨與周邊鄰國劃分海洋邊界,特別是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政府一貫主張,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和現代海洋法,包括從1994年11月16日開始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法律制度,通過和平談判,妥善解決有關爭端。爭端各方都應遵守國際法有關國與國關係的準則和有關和平解決爭端的原則,不使問題複雜化、擴大化。在爭端未解決之前,中國政府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

重要島嶼

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是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一,現屬海南省。位於海南島東南方。以永興島為中心,距三亞市榆林港約330多公里,距文昌縣清瀾港也是約330多公里。西沙群島分佈在5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共有島礁40多個,主要集中在兩群:較東的是宣德群島,較西是永樂群島。在南海四大群島中,西沙群島露出海面的陸地多,計有22個島嶼,7個沙洲,陸地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這些島嶼和沙洲如下:

序號

島嶼名稱

漁民俗稱

陸地面積(平方公里)

地理座標

1

金銀島

尾島、尾峙

0.36

北緯16 °27 東經111 °31

2

甘泉島

園島、園峙

0.30

北緯16 °30

東經111 °35

3

珊瑚島

老粗島、老粗峙

0.31

北緯16 °32 東經111 °36

4

全富島

全富峙、全富、曲手

0.02

北緯16 °32 東經111 °40

5

鴨公島

鴨公峙

0.0098

北緯16 °34 東經114 °41

6

銀嶼

龍坑

0.0061

北緯16 °35 東經112 °42

7

銀峙仔

銀嶼仔

0.0018

北緯16 °35 東經112 °42

8

鹹舍嶼

鹹舍、鹹且島

0.003

北緯16 °33 東經111 °43

9

石嶼

石峙

0.001

北緯16 °33′ 東經111 °45

10

晉卿島

四江門、四江島、世江峙

0.21

北緯16 °28

東經111 °44

11

琛航島

三腳、大三角島、三腳島

0.32

北緯16 °27 東經111 °43

12

廣金島

三腳峙、小三腳島

0.076

北緯16 °27 東經111 °42

13

盤石嶼

白樹仔、白礁、白峙仔

0.40

北緯16 °02 ′~16°05 東經111 °45 ′~111 °50

14

中建島

螺島、半路峙

1.5

北緯15 °47 東經111 °12

15

永興島

貓注、貓島、吧注

2.10

北緯16

°50 東經112 °20

16

石島

小巴島

0.08

北緯16 °51 東經112 °21

17

南島

三峙

0.17

北緯16 °57 東經112 °20

18

中島

二島

0.2

北緯16 °57 東經112 °19

19

北島

長峙、長島

0.40

北緯16 °58 東經122 °19

20

趙述島

樹島

0.22

北緯16 °59 東經112 °

16

21

東島

貓興島、巴興、吧興島

1.7

北緯16 °40 東經112 °44

22

高尖石

尖石、雙帆

0.03

北緯16 °35 東經112 °38

23

筐仔沙洲

筐仔峙

0.01

北緯16 °27 東經111 °36

24

東新沙洲

0.004

北緯16 °55 東經112 °21

25

西新沙洲

0.002

北緯16 °55 東經112 °21

26

南沙洲

0.06

北緯16 °55 ′49 東經112 °20 44

27

中沙洲

0.05

北緯16 °56 03 東經112 °20 36

28

北沙洲

0.02

北緯16 °56 東經112 °20

29

西沙洲

0.24

北緯16 °59 東經112 °13

西沙群島除了這些露出海面的島嶼沙洲以外,還有10多個暗礁暗灘。在這些島礁中,面積最大的永興島為2.10平方公里,僅次的東島為1.7平方公里,中建島為1.5平方公里,其餘的都有0.4平方公里以下;海拔最高的石島為13米,其餘在9米以下,一般為1—5米。高尖石是唯一露出海面的火山島。

西沙群島是中國著名漁場之一。海域寬闊,島礁星羅棋佈,海產十分豐富,珍貴品種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漁民來島捕撈作業。

【氣候】

西沙群島地處熱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炎熱溼潤,但無酷暑。以永興島為例,極端高溫34.9℃,極端低溫15.3℃,年平均氣溫26.5℃。年降雨量1505毫米。西沙群島是最易受颱風侵襲的地區。

【永興島】

永興島是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面積2.1平方公里,也是西沙、南沙、東沙、中沙四個群島的軍事、政治中心,現在是海南省三沙市政府和三沙市警備區駐地。 永興島上風光旖旎,椰樹成蔭。

永興島是西南中沙群島的首府,海南省派出的政府機構(地級三沙市)駐在該島。當地政府對各島礁及其海域實施卓有成效的主權管轄,並致力於促進海島社會文化事業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永興島還是西南中沙群島的交通樞紐。歷史上很早就已經形成以永興島為中心的海上交通線,中國漁民航行到西沙各島或遠船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必經永興島中轉。現在,除了龐大的漁業船隊外,新興的大型海上航運、空中航運等都以該島為中心,聯結各島礁及海上交通。永興島還是西南中沙群島的經濟中心。除了強大的海洋經濟管理的功能之外,巨量的海島物資集散功能和本島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都起到向各島礁及其海域輻射和帶動的作用。

永興島的建設日新月異。島上海洋漁業生產、建築業、工業、交通運輸業、郵政電訊業、商業零售業、物資供銷業、金融保險業、居民生活服務業等等國民經濟諸多產業都得到迅速發展;島上衛生事業、廣播電影電視事業、海洋研究事業、氣象測報事業等等社會文化事業日益發達;島上先後完成了電廠、港口碼頭、機場、醫院、海水淨化、冷凍庫、商業服務大樓、辦公大樓、居民住宅等等工程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生產和生活配套設施,今日的永興島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生產發展、居民生活幸福,是名符其實的海島新都市。

中沙群島

1984年將中沙群島島礁及其海域劃歸海南行政區管轄;1988年海南省成立,中沙群島劃歸海南省。中沙群島,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

中沙群島位於中國南海諸島的中部、故名。與西沙群島的永興島相距約220公里;西北距海南島榆林港570多公里。共有30多個島礁,除黃巖島外,是一個幾乎全部隱伏在水中未露出海面的群島。中沙群島古稱為“長沙”、“石塘”。

中沙群島大部分海區位於熱帶中部。是中國南海臺風的發源地。

中沙群島的島礁雖然很少露出海面,但是,隱在水下的暗沙、暗礁、暗灘眾多,淺水處的面積巨大,據不完全統計,小於20米水深的礁灘面積有350平方公里。海水清淨,海溫25—28℃之間,最是適合各類海產繁殖生長。因此,中沙群島漁場素以出產海參、龍蝦、硨磲等珍貴海產品而著名,且產量極高,每逢1—4月,海面風浪不興,海溫趨暖,海水清澈之時,漁民們幾艘、幾十艘漁船成群結隊前往中沙群島生產,主要是垂鉤名貴魚類和捕撈海參、龍蝦等。往返一趟十天半個月,就可滿載而歸。

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是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中位置最南、島礁最多、散佈最廣的群島。主要島嶼有太平島、中業島、南威島、彈丸礁、鄭和群礁、萬安灘等。曾母暗沙是中國領土最南點。南沙群島領土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管轄屬中國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目前除中國大陸和臺灣控制少數島嶼外,主要島嶼均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侵佔。

南沙群島是中國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南的一個群島。西北與越南遙搖相對,東北與菲律賓隔海相望,南部水域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沿海相接。其中心島嶼太平島,北距西沙群島的永興島750公里。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是中國領土的最南點,位於太平島以南,北距海南島榆林港約1500公里。

南沙群島擁有廣闊的海域,是中國南海諸島中島嶼礁灘最多、分佈最廣的一個群島。已發現和命名的島嶼礁灘有近200個,其中露出海面的島嶼11個,沙洲6個,島嶼的陸地總面積約2平公里。這些島嶼和沙洲如下:

南沙群島地處低緯度,南部距離赤道更近,氣候終年高溫,四時皆夏。以太平島為例,年平均氣溫27.9℃。一年中氣溫變化很小,最熱的四、五月為29.0℃,最冷的一月為26.8℃。年降雨量為1842毫米,雨季達7個月。與其他幾個群島相比,南沙群島受颱風影響稍小。因為來自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颱風和在西沙群島、中沙群島附近海面形成的颱風,受熱帶海洋氣流的牽引和受地球、自轉的影響,一般是向西、西北方向移動,颱風中心較少直接侵襲南沙群島。

太平島 位於北緯10°23ˊ,東經114°22ˊ。略處南海海洋的中央。面積0.43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抗日戰爭勝利時,中國政府派出“太平號”軍艦前往收復南沙群島,為了紀念此艘軍艦,遂將古稱的“南沙馬峙”重新命名為“太平島”,中國漁民歷來稱此島為“黃山馬”、“黃山馬峙”。

太平島自抗日戰爭勝利收復以來一直由中國臺灣省派員駐守,沿襲至今,祖國大陸和海南島的漁民經常來往於島上,每遭禮遇,海峽兩岸軍民如同一家。

太平島自然環境非常奇特。島上有很厚的鳥糞層堆積,使得土質疏鬆,土壤肥沃,加上陽光充足,雨量豐富,植物極易生長。林木四季常青,各類蔬菜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以至於糧食作物都能在島上種植。

東沙群島

東沙(Dongsha),別稱普拉塔斯島(Pratas Island),古有“月牙島”之稱。東沙群島是我國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北的一組群島,主要由東沙島,東沙礁(環礁),南衛灘(暗礁)和北衛灘(暗礁)所組成,附近海區還有不少暗沙和暗礁。屬熱帶地區,終年高溫。是南海諸島中離大陸最近、島礁最少的一組群島。位處國際航海重要的交通樞紐,屬中國的領土,名義上歸廣東省汕尾市管轄,實際上由臺灣省高雄市 旗津區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