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编者按:让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邑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结合自身优势,坚持“康养+文创+农创+旅游”融合发展,通过10年实践,将一个空心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型社区-幸福公社,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范例。

8月27日,成都市乡村规划沙龙第一期活动—“乡村振兴与公园城市”在大邑县青霞镇分水社区的幸福公社落幕。成都市规划局和大邑县政府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成都多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操盘手”作为第一期嘉宾,就规划、建设、投资、运营、人才下乡、产业打造、共同致富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作为沙龙的举办地,幸福公社十年前还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如今却是各类人才向往聚集的幸福乡村田园生活的目的地、全国第一批“星创天地”、全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市科技创业苗圃、市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一个曾经遭大地震重创的乡村,靠什么魔法,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呢?

笔者作为观察者观摩了这次活动,并对幸福公社进行了深度探访和观察,试图找到幸福公社崛起背后的“密码”。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公式一:田园+生态=幸福

幸福公社所在的分水村,原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旅游资源和人文条件都不具备独特的优势,产业空心化,人口外流严重,尽管生态环境优越,又地处川西旅游环线要冲,但仍显得冷冷清清,人气低迷。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分水村大量民房被毁,损失惨重。而灾后重建时出台的联建政策,则为分水村崛起跨出了第一步。茂密的植被、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绿色有机的果蔬种植,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城里人来此建房养老。很快,一片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别墅群便在山水之间落成。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如今,这里不仅成了大量退休老人颐养天年的乐园,也吸引了一批年富力强却厌倦了城市喧嚣、向往和追求幸福田园生活的人来此安家落户。有“工匠精神成都力量”之称的冷铁匠人安自强便是其中的代表。

公式二:人才+文创=幸福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要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关键在于补齐乡村的人才发展短板,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吸引各类人才扎根乡村、建设乡村。

如何引才聚才?幸福公社使出的招数就是,积极构筑美丽和谐乡村居住空间,配置体验菜地、骑行绿道、民俗客栈、特色餐饮、森林幼儿园、创意集市、手工艺作坊等多元化原生态居住方式,优化居住生活环境,以此吸引一大批城市人才、青年(大学生)来此生活创业。

而积极培育各种文创经营主体,则令人才有了发挥各自才干的舞台。

如何培育人才?幸福公社通过创新“三类体系、多点布局”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培育了一大批乡村领军人才、乡村专业人才和乡村实用人才。

“幸福课堂”就是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每周五,幸福公社会邀请专家学者、创业大咖、城市人才下乡讲课,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截至8月24日,“幸福讲堂”已成功举办47期,累计超3000人受益。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公式三:创业+增收=幸福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没有兴旺的产业,生态再宜居,人才来了也仅仅是过客。幸福公社以聚人才、强产业、促增收为目标,通过推进乡村农创、文创社区建设,建立了成都文创中心、成都农业创客中心、乡村人才培育载体三大“筑巢引凤”平台,加速聚集各类乡村人才,打造乡村美学空间站、农业品牌梦工厂、乡村人才培育基地,延伸乡村农业产业链。

幸福公社里的成都农业创客中心,是全国首个农业创新创业平台,开创“设计+产业+农业”全新模式:从包装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农产品变成高端伴手礼,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属性和品牌优势。累计推出100多个品牌设计,有力提升全系产品价值和“大邑造”品牌知名度。大邑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蜜李”从自产自销到供不应求,正是得益于品牌孵化的力量。通过建立“西岭绿源”公共品牌,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推介,“金蜜李”从过去的平均5元/斤,到现在最高5元/个,价值提高了十倍以上。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在打造农产品优势品牌的同时,创客们还将创意设计就地运用到乡村规划、院落、林盘、产品等建设中,塑造了乡村幸福形象品牌。

目前,创客们已创办设计、工艺、餐饮、客栈、阅读、加工等各类经营主体30余个,举办活动200余场,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创客们通过自己的创业兴业,在幸福公社带动本地200余人就近就业,还吸引300多返乡人才创业,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公式四:友善+关怀=幸福

幸福是什么?除了拥有一份有前途的事业、能大口呼吸的清新空气、优美的居住环境、绿色有机的食物外,还得有和谐的邻里关系。

幸福公社的创客们,立足自身优势,各展所长,通过相互服务、互相关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友善互助的邻里关系,使“幸福公社”成了一个有“人情味”的新型社区:每周的创意集市,可以以物易物;每月的茶席大赛、坝坝宴,大家共聚一堂,其乐融融。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如今大家一起种菜,一起健身,一起做手工,最终形成了“难事互帮忙,喜事共分享”的新风气。幸福公社掌门人史御力说:“现在,可以到张家住客栈,到李家喝普洱茶,到刘家吃私房菜,到赵家搞文创,这个社区就形成了财富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最后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公式五:文化+旅游=幸福

“幸福公社组织人才与周边居民一起农耕、手工、创作,开发成都匠人村、再书房、杲设计等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了社区+景区+产业集聚区+人才聚集区“四区合一”的农商文旅完美融合。而创客们全面参与乡镇村标的设计制作、村镇社区形象设计等各项工作,也推动了乡村形象从农家乐到民宿、从民宿到区域旅游、从特色产品到特色产业小镇的提升迭代。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因为“创客”和“创客文化”,幸福公社创造了特有的乡村文创旅游生活模式,由此承载养老、儿童教育、运动、休闲、现代农业、文化消费,形成了崭新的乡村文旅综合体。2017年,幸福公社的游客量达到了30万人次,目前,幸福公社也是唯一获得成都市旅游局授牌的旅游型社区。

匠人街模式。2016年8月开街以来,“匠人街”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能工巧匠在此安营扎寨,包括活字印刷、酿酒、织布、皮影、蜡染、剪纸豆制品、酿酒、木雕、制茶、制纸……“一店一特色”,“一匠一传奇”,这里也成了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方。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特色民宿发展。业已成型的民宿聚落,是幸福公社吸引游客的另一大亮点。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传统建筑美学,令每栋民宿拥有了川西民居的优美形态;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入驻,又为每一栋民宿塑造了独特的个性和灵魂:不一样的大门、不一样的院子、不一样的收藏,每家都令客人拥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场景。

解密成都“幸福公社”的幸福公式——成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探访(七)

从空心村到旅游型社区,十年扎根乡村,十年发展,幸福公社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思路和模式,逐个完成了乡村振兴五大任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当我们漫步在幸福公社的特色街区,我们能深深的感受到,只有结合地方特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文创+”、“旅游+”,一步做强产业支撑,才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的落地生根。

首席撰稿 谢无量

摄 影 肖京轩、吴媛媛

美图设计 张 杰

编 辑 陈赵蕊

统 筹 陈潇晓

指 导 庞饶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