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传承优秀多元的建筑街区文化特色

探索烟台古城印记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

位于所城里向阳街80号的刘子琇故居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向阳街80号,这里被掩映在嘈杂的农贸市场中,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很多人早已辨别不出身后那栋高耸的二层灰色小楼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墙壁上——“刘子琇,名麟瑞,烟台市奇山所人,曾在江苏等地为官,后在广东开设水泥厂”,寥寥数语的牌匾勾勒出旧宅主人不平淡的一生。退回百年前,一个烟台人辗转大半个中国为官从商,最后落叶归根,那些故事的传奇性多半胜过眼前的人来人往。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刘子琇故居大门

如今已经修葺一新的刘子琇故居,圆拱形的窗户,朱红的漆色窗棂十分抢眼,窗台的錾斧花纹微微泛红,据说是大块的石岛红花岗岩用剁斧錾子手工凿出来的,而这种手艺现在基本失传。墙基也很特别,它的用石与窗石一样讲究,是用荣成灰和石岛红两种花岗岩分层砌筑,十分漂亮。这些石材是刘子琇从威海调运过来的,抗侵蚀,颜色能保持百年以上。今日看来,果真如此。经历了100多年的风凿雨劈,依然靓丽如新。然而正是这一砖一石的存在,一凿一雕的手艺,才让这被高楼大厦包裹的所城,散发出久远年代积聚起来的书墨底蕴,召唤着每个怀旧的知己来此仰望。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刘子琇故居西院

据《奇山所史话》介绍:刘子琇故居占地面积约有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门前两侧有高达近2米的石狮各一座,迈上五级台阶便进入大门。迎面是高达四米的照壁,上面书写着偌大的一个“福”字。走出过道便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有北屋、南屋各七间和三间西厢。三间西厢为二层小楼。园内建有花池,池上装有太湖石假山一座。东院和西院的建筑布局基本相同,有北屋、南屋各五间和东厢三间。东厢亦是二层小楼,只是院子与西院相比小了些。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刘子琇故居东院花池

刘子琇长期在外为官见多识广,当年受朝廷委派任士敏土道员(“士敏土”英文“水泥”的译音)创办粤东士敏土厂时,为了建厂和投产曾两赴港澳学习取经。当时的粤东士敏土厂和天津士敏土厂是我国南北仅有的两座官办的水泥厂。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刘子琇故居西院

粤东士敏土厂于1907年建成投产。让人不曾料想的是:这座水泥厂在1917-1925年间曾两次成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直至1925年7月1日,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96年,“孙中山大元帅府”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就了一段史话。

2000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摘自羊城晚报):“大元帅府旧址的前身为‘广东士敏土厂’,是清代最后一间官办水泥厂。刘麟瑞是清政府委派创办水泥厂的官员。现在的北楼原是士敏土厂的办公楼”。

鲜美烟台·古城印记丨建筑(三)所城南门外那栋久负盛名的老宅——刘子琇故居

刘子琇故居东院

走南闯北的丰富经历决定了刘子琇故居成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如拱形和六角形的玻璃门窗,精美的南洋瓷砖,西式的壁炉,门窗洞口、影壁、柱础等处的石砌线脚等。整座建筑可谓玲珑而又别致,华丽而不失典雅,很多地方和细节与广州的孙中山大元帅府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