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可以縮短地獄和天堂之間的距離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可以縮短地獄和天堂之間的距離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可以縮短地獄和天堂之間的距離

天堂和地獄之間的距離雖遠,但身處地獄之人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到達天堂。比如,利他之心就可以迅速縮短它們之間的距離。人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利己之心,另一種就是利他之心。

心態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棲息之所是地獄還是天堂。那些擁有利他之心的人,一直都身處天堂。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只能永遠待在地獄裡。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可以縮短地獄和天堂之間的距離

在稻盛和夫看來,天堂和地獄之間的距離雖遠,但身處地獄之人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到達天堂。

比如,利他之心就可以迅速縮短它們之間的距離。 稻盛和夫認為,人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利己之心,另一種就是利他之心。

前者是一種自私的心態,一切都是為了自身利益;

而後者是一種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指一個人為幫助別人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

稻盛和夫雖然並不否定利己之心,但他認為利他之心才是最應該被推崇的,也是更高層次的品質。所以,人只有具備利他之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自古以來,人類的社會道德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單純的為己利己的自利行為,這是最低的道德要求;第二種是利己利人的互利行為,這是最普遍的道德要求;第三種是為人利人的利他行為,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按照這樣的劃分標準,稻盛和夫所主張的利他之心應該屬於第三種類型,當然,這種主張雖然提倡為人利人,但並沒有說是絕對的自我犧牲。

因為“利他之心”並不意味著一定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是純粹的無私奉獻,其中隱藏著與競爭對手“互利雙贏”的一面。

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思想是受到佛教的影響,具體說來,是京都圓福寺老禪師的教導讓他明白了“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一次,稻盛和夫問老禪師:“人們總是會提起地獄和天堂,它們真的存在嗎?又會是什麼樣子?”老禪師回答道:“當然有地獄和天堂。但從外表上看來,地獄和天堂沒什麼區別,它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居住在那裡的人有不同的心態。

在地獄居住的人,只有一顆利己之心;而在天堂居住的人,卻有一顆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又問:“既然只是心不同,那為何還要分得那麼清楚呢?”老禪師看了一眼稻盛和夫,笑著說道:“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在一個房間裡有一口大鍋,鍋裡煮著可口的粥,旁邊放著碗和勺子。但吃法卻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必須用勺柄長1米的勺子來吃。當鍋的大小和圍著鍋的人數都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在地獄和天堂裡,人心卻完全不同。

“在地獄中,當人們都飢腸轆轆的時候,用1米長的勺子能很快將粥舀進自己的碗裡,但是由於勺柄太長,送不到自己的嘴裡。在對面的人看來,粥都讓別人舀走了,所以就會有人用勺子把別人碗裡的粥舀回來。這樣,你爭我搶,粥就會濺得四處都是,最後只會導致誰都吃不成。

“但是在天堂裡,人們會相互謙讓,也會為對方著想。開始喝粥的時候,每個人會用勺子將鍋裡的粥舀到對方的碗裡,並伸長勺子將粥送進對方嘴裡,讓對方先吃。

對方同樣也會這麼做,於是誰都沒有爭搶鍋裡的粥,每個人都吃到了食物。這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地獄的人自私自利,只想著自己;而天堂的人大公無私,時刻想的是他人。所以,要分得很清楚。”

稻盛和夫聽完這個故事後感慨頗多,他說:“一直以來,很多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從來都不會想到別人。

或許正是這種自私自利的想法,才讓社會上出現那麼多不公平的現象。如果每個人都能像天堂裡的人那樣,時刻想著別人,那麼不只會方便別人,自己也會受益無窮。

所以,天堂也好,地獄也罷,都是一念之間的事。它們看起來距離很遠,但真正行動起來卻只有一步之遙。”

很多企業家都曾向稻盛和夫討教將天堂和地獄之間距離縮短的秘訣,稻盛和夫只跟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在日本一座很有名的寺廟裡,一位小和尚問他的師父:

“師父,您知道地獄在哪裡嗎?”

他的師父看了他一眼,緩緩地回答道:“你知道我們寺廟的山腳下有一條小溪吧?那裡每天都會有很多人前來取水喝,但是那些人每次都是你爭我搶,誰也不讓誰。

有時候,甚至能為搶一桶水動起手來。結果有人掉進了水裡,將溪水弄得渾濁不堪,最後誰都沒有取到乾淨的水。我認為,這就是地獄。”

小和尚又問道:“那麼,天堂又在哪裡呢?” 老和尚笑了笑說:“還是那條小溪,人們每次來取水的時候,都能夠自覺排隊,相互謙讓,而且還能夠為那些身體較弱的人取水。

這樣的情況下,大家不僅能夠取到乾淨的水,而且還能夠和睦相處,在我看來,這就是天堂。”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發現,心態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棲息之所是地獄還是天堂。那些擁有利他之心的人,一直都身處天堂。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只能永遠待在地獄裡。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可以縮短地獄和天堂之間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