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最早的“怪獸電影”大概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金剛》,這種體型巨大或變異的虛擬生物開始輪番登陸大銀幕,成為恐怖、奇幻或科幻片常有的主角。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金剛》(1933)

例如“哥斯拉”,又或者《環太平洋》中的“開菊怪獸”(kaiju,是日語中“怪獸”的讀法,所以才被音譯為“開菊”),還有“異形”等等。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異形4》(1997)

怪獸在電影中,一般總是作為人類的敵人出現,他們的體型巨大、面目醜陋,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種形象的設計,除了給人帶來厭惡感的目的之外,也側面折射出了人類內心的恐懼。

一、對未知的恐懼

最早的怪獸形象來自於民間傳說,這種民間傳說是基於對未知的現象所作出可以想象的解答,例如鄉間田野那些神秘的大腳怪,與未解的尼斯湖水怪等,就為怪獸形象的描繪提供了靈感來源,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銀幕上的怪獸形象往往都是巨大無比。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尼斯湖水怪

除此之外,它們的醜陋和出生地也有跡可循。我們很少見到可愛的小狗小貓成為怪獸,怪獸形象也頗受到現實世界那些令人恐懼的生物的影響,或令人感覺到有毒性,例如蜥蜴、鱷魚等。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神秘生物卓柏卡布拉想象圖

而它們要不是從未知的外星那裡來,便是從深邃不見底的海里來,天上和海底都是人類尚未探索完畢的地方。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哥斯拉》(2014)

二、對未來的恐懼

在二戰和核戰陰影的影響下,怪獸形象的設計也有所改變,它們不再僅僅是天外來客,或者是本就存在於地球只是未被發現的生物,它們也有可能是受到現代科技發展影響而發生變異的怪物。

例如1953年的電影《原子怪獸》,描述一隻虛構的恐龍(Rhedosaurus)因為原子彈的測試而從北極的冰層中甦醒,並且進入紐約市大破壞,一般認為此片帶動了50年代“以怪物為主角”、或結合核子恐慌的電影風潮。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原子怪獸》(1953)

《哥斯拉》也是這一風潮的產物。

直到21世紀,轉基因、基因編程等生物工程技術迅猛發展,電影人也在思考科技的發展是否會給人類帶來反噬。

4月13日上映的《狂暴巨獸》講的便是這麼一回事。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巨石強森飾演的靈長類動物學家面臨了一個危機,他的好友喬治——一隻銀背大猩猩在基因實驗之後發生了變異,體型越長越大。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狂暴巨獸》(2018)

除了喬治以外,還有一頭狼和一隻鱷魚也同樣發生了變異。

狼不僅體型巨大化,還像蝙蝠一樣長出了飛翼。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狂暴巨獸》(2018)

鱷魚則變得有點像哥斯拉。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狂暴巨獸》(2018)

這三隻巨獸控制不住體內的野性,狂暴地摧毀目之所及的一切。

我們熟識的巨石強森,和人見人恨的“尼根”(傑弗裡·迪恩·摩根,在美劇《行屍走肉》中飾演反派尼根)即將聯手拯救世界。

為什麼怪獸總是那麼大那麼醜?

這部電影會是又一部《哥斯拉大戰金剛》嗎?還是能夠開創出一個新的怪獸世界呢?

不管怎麼樣,去電影院直面恐懼吧!

文丨刻苦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