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十二年維修工的自白:新能源浪潮下焦慮叢生但我對未來仍抱有幻想

新能源時代下的焦慮

今年北京車展上造車新勢力憑藉新能源汽車著實秀了一番。雙積分政策已經在穩步實施,今年年初,發改委在其官網發佈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中計劃在2020年在華銷售的汽車50%是具備車聯網的智能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車聯網)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的關鍵詞,透過北京車展,筆者感受到汽車新能源時代的暴風驟雨即將傾盆而至。

車企方面,不論是互聯網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都在發佈新能源汽車,制定新能源計劃;政策方面,海南已宣佈全省限購燃油車,相比其他城市汽車限購有兩點不同,一是全省限購,二是限購不為解決交通擁堵,而是為了環保。海南已經實施,下一個省份會是誰呢?

筆者是一名在汽車後市場奮鬥十二年的一線維修工,工作中也或多或少接觸到新能源汽車,在和同行交流的時候也會談到新能源汽車,感嘆科技的進步,如從前科幻片裡出現的無人駕駛等均已實現,也有對汽修行業的焦慮。

焦慮一是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顛覆,發動機和變速箱將不復存在,我們隨時面臨被淘汰的可能;焦慮二是汽車後市場汽修行業後繼無人,現在從事汽修行業的人員以80後為主,90後00後普遍不願從事汽修行業。

心理學對焦慮有一種解釋:“焦慮是一種內心衝突而產生的不愉快的狀態,是出於對於不確定的恐懼以及未來(將要發生)的害怕。”上文提到的兩種焦慮是對新(能源)時代、行業和(特別是)自己的焦慮。

修車未來還能修什麼?

新能源汽車時代下,修理工熟悉的換機油、洗節氣門、換火花塞、換變速箱油等發動機和變速箱的相關維護工作不再需要,電池的養護將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與變革。工業整體的提升以及配件質量的提高使發動機做大修的幾率大大降低,傳統燃油車輕維修重保養理念的普及無法抵擋電動車維度的改變,會將(發動機)大修和部分保養工作一起淘汰。

筆者也接觸過新能源汽車的保養,行駛一定階段(時間和里程)還是要做的,不需要換機油,而是緊固(檢查)底盤螺絲,檢測電池等工作,保養全程無需更換任何配件,比更換配件傳統燃油車保養費用低很多。有機修技師感嘆:修車將來還能修什麼?

亞馬遜CEO貝索斯在2016年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被記者問:“你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什麼變化最大?”貝索斯回答到:“這個問題不錯。但是,我有一個更好的問題: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內,什麼不會發生變化?”這個回答太精彩了。未來十年,新能源必將大行其道,燃油機車被逐步淘汰,這是我們關注的變化,也是一部分汽修人的焦慮。

未來十年,汽車後市場汽修行業什麼不會改變呢?輪胎、制動系統、底盤、NVH排查等工作還是需要做的,汽車不是隻有發動機和變速箱。新能源讓我想起了電噴淘汰化油器的時代。在世紀相交的歲月,上海大眾(如今的上汽大眾)推出的桑塔納99新秀,秀出了電噴車普及的新篇章,在當時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電噴到來的時代,一部分汽修前輩被淘汰,同樣有很多人一路走到現在。關注不變的,學習變化的,做好不變的,擁抱變化的,新能源時代的汽車後市場從業者共勉。

“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你還在漂浮嗎?乾淨整潔的工作場所、精湛的技術、標準化的服務流程,有助於提升消費體驗。關注現有客戶的消費體驗比感慨將來新能源車有什麼修的更重要。

任何時代,不學習都有可能被淘汰

筆者剛入行時電子版的資料還沒大面積普及,看紙質的資料需要向領導打申請。現在互聯網如此普及,獲取資料也相對便利。自學、參加培訓、參觀展會等都是學習獲取新知識的途徑。

自學可以通過網絡、購買書籍等方式獲取學習資料。培訓分線下培訓和線上培訓,線下培訓在學習的同時積累人脈,有時自己為解決故障而焦頭爛額,別人一句話就能點醒你,人脈的重要性不限於此。移動互聯網催生了在線視頻、直播等培訓方式,沒有地域的限制,更靈活,手機屏幕就是我們學習的陣地。自學和培訓可以學習新知識,展會也能學習到新知識?

展會讓我們瞭解最前沿的科技,保持自己對行業的敏銳性,是“抬頭看路”的一種方式,對“低頭拉車”有方向性的把握。筆者在2014年看完北京車展後就隱隱感覺到電動車的時代要到了,那時候“新能源”這個詞還沒被如此廣泛的提及,互聯網造車新勢力還沒崛起,但很多傳統車企都有展示電動車,展會就是風向標。

汽車維修也是碗青春飯

從事汽修行業的人的焦慮感,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只是現在更加突出。AC汽車在3月2日轉載發佈了《汽車修理工薪酬福利》調研結果,透過數據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修理工。被調查者的平均年齡接近30歲,平均工齡接近10年,20-39歲從業者最多;薪酬“技師月薪不過5000”,學徒平均工資1393;福利堪憂,4S店在行業裡做的最好,被調研的仍有“近半數企業沒有完成”員工社保。

筆者認為這個調研結果是基本符合事實的。至今還清晰的記得筆者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品牌4S店的做機修學徒,工資是所在城市的當年最低工資標準670。當時機修技師工資大概2500至3500,調研報告中的學徒工薪酬比十二年前翻番,技師的工資水平也有所提高;雖然“福利待遇堪憂”,這也比十幾年前有進步。調研報告下方的評論區留言有兩位說幹了十多年,現在已經轉行,還有留言質疑這樣的工資在大城市如何生存(調研含北廣深等城市)。

調研中還有這樣的論述,“其實從某種意義來說,汽車維修也是碗青春飯,年紀大了之後,精力和體能都有很大下降,對於維修一線的勞動強度難免有些吃不消,這時就要考慮轉向其他崗位,甚至是改行。”我贊同汽車維修是吃青春飯這一說法。現在各個4S店和修理廠35歲以上維修師傅相對較少,大部分“年紀稍大”技師會轉崗、創業或改行。為什麼不繼續當機修技師,而要尋求轉崗、創業甚至轉行,是因為“維修一線的勞動強度”吃不消嗎?

我們以調研報告中的數據虛擬一位維修技師,他現在正是而立之年,工作了十年,若他已當了奶爸,做了房奴,月薪5000有些捉襟見肘,此時可能就會考慮轉崗謀求薪資待遇相對更好的崗位,如服務顧問、技術經理、車間主任等,但不是所有技師都能轉崗成功,技術經理和車間主任更是稀缺崗位。也有一部分維修技師選擇創業,自己或和別人開修理廠,這也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體現技術價值和獲得更多收入。也有人帶著些許不捨離開了這個勞力累心又愛又恨的行業,也有“生行莫入”等勸誡聲音,他們毅然轉行。筆者認為,國內汽車維修是吃青春飯,不只是因為勞動強度,薪資和福利待遇才是主因。可悲的是這種情況從筆者入行至今也沒太大變化。

“學門手藝不愁吃飯”還有效嗎?

4S店和大型連鎖企業薪資和福利待遇在整個行業屬於上游,招聘員工也都有相應要求,很多4S店都要求機修工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有的還和汽車院校有合作,每年都有校招,人才儲備和人員梯隊建設較好,對人員沒有太大焦慮。單店和小型連鎖一般對學歷沒有太多要求,更看重實際能力,福利待遇也相對低,流動行較大,人員梯隊建設不足,很多店一直對人員有焦慮,過完年尤其擔心修理工不回修理廠。

今年我所瞭解到的多數修理廠都說招人難,微信朋友圈裡經常有招修理人員的信息。髒、累、工作環境差、社會地位低、起步工資少、沒有社保(很多修理廠員工沒有社保沒有公積金)等等原因,讓一些90後對汽修行業敬而遠之。以前還有“師傅留一手”、“偷師學藝”這樣的說法,現在的真實情況是即使師傅毫無保留的傳授希望他早點學會減少師傅的工作量,部分學徒們也沒有學習的勁頭,不屑於學。

似乎90後們太浮躁,不肯吃苦,但90後們背的鍋他們自己知道嗎?職業選擇的多樣性讓人有底氣拋棄“學門手藝不愁吃飯”這句老話,選擇送外賣做主播而沒有選擇汽修,誰也沒有錯。筆者所知的一個維修廠,一個機修技師轉行幹了保險業務員,一個學徒工“以不好搞對象”為由轉行去了美髮店打工。

將未來交給人工智能?

在AC汽車也看到一位業內大咖寫的一個片段,今天我且大膽“斷章取義”,大意是說“最會修車的(師傅)不修車,指揮不會修車的學徒修”。現在有的師傅已經沒有徒弟可帶,同樣的入門的學徒是否也面臨沒師傅的情況呢?可喜的是筆者接觸了兩個AI(人工智能)汽修平臺,以後想入門的喊AI為師傅也有很大可能。

在AI汽修平臺上輸入對應的關鍵詞如“奧迪A6 空調不製冷”或輸入故障碼如“P0016”,會有相應的案例、技術通報和解決方案,輔助我們快速精準判斷故障和解決故障。目前看AI汽修平臺還屬於剛起步階段,算法和語義理解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筆者曾經(那時還不知有人工智能這個詞)有使用機器人預判故障的想法,機器人通過車主的描述結合機器人讀取的車輛故障碼,一方面對車主答疑,一方面幫維修人員預判故障,現在還沒有這樣的產品,期待這種AI機器人的到來。上文也提到了這樣的場景,遇到不熟悉車型或有疑難雜症已經研究很長時間,求助於同行,別人一句話給你指明方向,令你恍然大悟,問題很快解決了。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把AI當“同行”,AI也能給我們指明方向的“一句話”呢?尚需時日,但終會到來。

AI會成為汽修的技術大師,但不是現在,從業人員減少的焦慮一時無法用AI解決。和同行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有這樣的聲音,隨著汽車維修從業人員的減少,以後這個行業的技術人員會變得稀缺,薪資和待遇會向大洋彼岸靠攏。

我想對想入行和剛入行的同學們說,踏實工作學習會有春天。你問我大洋彼岸有多遠,我只能告訴你需要漂洋過海。

本文作者孟巍,天津市梓航汽車維修中心從事維修工作,微信號:13622132252。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不代表AC汽車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