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六朝時有一種冠帽曾經是皇帝的標誌

本文作者黃強

我們說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得了皇位。黃袍成為帝王的象徵。其實時間被宋朝早的六朝,也有一種冠帽象徵著皇帝的權威,

我們還是先從通天冠說起,通天冠也稱通天,皇帝的禮冠,用於祭祀、朝賀、燕會,相當於百官的朝冠。漢代沿用秦制,重創新制,以鐵為梁,正豎於頂,梁前以山、述為飾。自漢代以後,歷代相襲,屢有變易。晉代於冠前加金博山(禮冠上的裝飾物,以金、銀鏤鑿成山形,飾於冠額正中),南朝宋代冠下襯黑介幘,隋代於冠上附蟬,並施以珠翠等。《通典·禮志四》記載:“天子小朝會,服絳紗袍,通天金博山冠,斯即今朝之服,次冠冕也。”說明通天冠的重要性遜色于冕冠,排在第二位。

六朝時有一種冠帽曾經是皇帝的標誌

【圖12,通天冠】

南朝朝會時,天子戴通天冠,黑介幘,著絳紗袍,皂緣中衣為朝服。晉、齊、梁於通天冠前加金博山;齊太子用朱纓,翠羽緌;諸王則用玄纓,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為朝服。王者後及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也服之。

皇帝與百官皆戴進賢冠。進賢冠本為文官、儒士的禮冠,由緇布冠演變而來。因文官、儒生有向上引薦能人賢士之責,故名。進賢冠以鐵絲、細紗為之,冠上綴梁,其冠前高後低,前柱傾斜,後柱垂直,戴時加於幘上。漢代以後歷代相襲,其制不衰。六朝百官戴進賢冠,有五梁、三粱、二梁、一梁之別。唯人主用五梁;三公及封郡公縣侯等三粱;卿大夫至千石為二梁;以下職官為一梁。晉代時,皇帝也戴進賢冠,用五梁。

六朝時,紗帽流行於上層社會,當時貴人的常用頭衣,尤為天子的首服。《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傳》記載:“宋元嘉世,諸王入齋閣,得白服裙帽見人主……(蕭嶷)乃白服烏紗帽以侍宴焉。”大概因為形制特別,白色又那麼彰顯,白紗帽受到六朝時期權力者青睞,《資治通鑑·宋順帝昇明元年》記載南齊高帝蕭道成奪取帝位時,王敬則“手取白紗帽加道成首”,這是把白紗帽戴到了蕭道成頭上,類似加冕作用。

六朝時有一種冠帽曾經是皇帝的標誌

【圖13,齊高帝蕭道成】

《梁書·侯景傳》亦記載了侯景篡位的情況,“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白紗帽幾乎成為皇帝的專用品,甚至成為皇帝的一種標誌。後來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是否就是學的蕭道成、侯景白紗帽加冕?很相像。梁天監八年(509)乘輿宴會改服白紗帽,其原因就是白紗帽尊崇的地位。《南史·宋明帝紀》:“建安王休仁便稱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事出倉卒,上失履,跣,猶著烏紗帽,休仁呼主以白紗代之。”

六朝時有一種冠帽曾經是皇帝的標誌

【圖14,陳文帝】

閻立本畫《歷代帝王像》時,陳文帝的形象頭戴白紗帽,披皮裘,背後侍女梳雙鬢髻,交領大袖衫,高齒履。這種帽子上尖下圓,從正面看有三道高粱,兩側有帽裙,還有捲曲向外翹著的帽翅。式樣與《隋書·禮儀志》記載白紗帽樣子近似。此外,白紗帽又有白紗高屋帽、白高帽、高屋帽等名稱。

白紗帽尊貴,文臣武將都以佩戴白紗帽為榮,然而一旦白紗帽成為皇帝禮冠後,官員們再想戴白紗帽就不如以前自由了,屬於僭越了。六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手中掌控重兵的權貴,時時覬覦皇帝頭上的白紗帽,那是權力的象徵,一有機會就篡權奪位。白紗帽的名稱也多了起來,有鳳凰度三橋、反縛黃鸝、兔子度坑、山鵲歸林等名目,它們是根據帽子的不同外形來命名的。

“黃強黃不息”繼2016年入榜,再度上榜2017年度文化頭條號。

黃強,字不息。知名服飾史學家、金學家,多年來致力於金瓶梅文化、中國服飾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隻眼看金瓶梅》《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服飾禮儀》《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風物誌》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噹噹網、亞馬遜、京東等有售。收藏版簽名鈐印毛邊書,孔夫子網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