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南阳地界有点特别,春夏的季节变换不明显,还沉醉在莺歌燕舞、柳绿花红中的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炎热的夏天就来了。小满一到,人们就一种被投进蒸笼的感觉,盆地之野也悄然换装,一望无垠的碧绿,瞬间变成了铺天盖地的金黄,小麦成熟了!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成熟的小麦田

在天子脚下打工的表哥回来了,顺路来南阳看看我。表哥请了半个月的假,而他半个月的工资几乎等于老家那几亩小麦的价值。他还是决意要回,也许是血液里的基因决定,如同千里迁徙的“吃杯茶”鸟,麦子一黄,一定会飞回村庄。。

我也是农民的血统,却不是合格的农民,那是我两个硬伤:一是套用《手机》中奶奶对严守礼的评价“懒得叫人发愁”;二是满脑子的不安分,做不到循规蹈矩。但,每年的麦收是我最关注的的事情,如果有时间,我会回到老家,帮帮农忙,听听“吃杯茶”和布谷鸟从晨开唱到暮合的“吃杯——吃杯茶” “麦罢干谷,快黄快熟”热情嘹亮的歌声,心里就会平静而充实。

儿时,夏收季节,麦梢黄了,南风一起,随时要下田收割,庄户人便开始为麦收忙碌起来,就如同迎接一场即将到来的战斗。战斗之前总要厉兵秣马,什么“叉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茓子麻袋圈,犁耧护翼和粪栅”,全要预备齐节,心急的庄户人开始大半夜磨镰刀,磨完还用拇指在刀口上试试,把就要收获得喜悦硬生生压在心底,因为,没收到屋里就不是麦。孩子们不管这些,放学回家,掐点麦穗回来,放在灶膛里燎一下,用手揉揉,吹去灰和麦壳,就剩下软香的麦粒,那可是孩童心中的美味,那管上花脸猫一样的妆容。

学校开始放麦假,焦麦炸豆的时刻到了,“吃杯茶”每天早上四更天里就鸣叫,第一遍叫声刚落,就听父母唤道:“吃杯茶叫了,还不起来!?”。于是带着睡意,揉着睡眼,踏着尚浓的月色,吸着凉滋滋的晨雾,下地割麦拉麦。一路上,抱着镰刀睡意朦胧的,一不小心还回掉路沟里。可是在这样的季节里,还不起早贪黑,那就是懒汉;农村人一但背上这个名,找媳妇都是困难的。况且,黄灿灿的小麦,着实喜人,本分农民的收获欲都会被激发出来。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人工割小麦

每到割麦子的季节,大人孩子齐上阵,把麦子早日抢回家,那时候叫抢收,靠手割,靠人力车拉,偶尔有台收割机,也是那种只能把麦子割倒那种,装车运输还是靠人工。与天斗其乐也有穷,但生存是第一要务,谁也不会叫苦。割麦可是力气活。有经验的农人,朝手掌心里吐了两口唾沫,两掌紧握使劲一拧,右手挥起镰刀,左手揽起麦子, “嚓—嚓—”,一搂搂麦子应声倒下,还要顺手整齐地码成堆。割麦子千万不要老起身抬头,看不到麦垄的头就会发怵、削弱意志。

装麦子更讲究,在拉车(平板车)上,前后装上“护翼”,把一抱一抱的麦子谷穗朝里V字形在车厢里交叉着排,一层层交错叠压;高出护翼后,还要扎角子,就是在四角堆出棱角;然后像鸟羽毛一样,一层层叠压。装的好的麦车能达一丈多高,再用刹绳刹紧,拉起来就稳稳当当。能拉一车高高大大,周楞四正的麦车安全到达场院,那定会换来不少赞扬的目光,浑身当然有使不完的劲。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装麦车

  麦子收回来还要晾晒。那些天,收音机天气预报是最受欢迎的节目,半夜也不敢睡死,风头不对就赶紧把麦子垛起来。白天,特别阳光歹毒的白天,人们就会在场院里,把收的麦子铺成圆形或椭圆形,套上牲口拉着石磙(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压起来。这石磙就是一种圆柱的石头,一头大一头小,两端中间有一个柱形的凹孔,两根连接木框或铁框的楔子分别嵌入凹孔。它是农村最常见、最原始的一种轧谷物的生产工具。那时候,不是家家都有石磙,分田到户后,生产队遗留下的农资是很有限的,经常几家伙着用。石磙,在先民的刀耕火种中,在庄户人的传承中,人们对石磙怀着深厚的感情,也自然形成了一种对石磙的膜拜。例如:女人是断不能坐在石磙上的。每年春节,庄户人都会在石磙上贴上“青龙大吉”的春条,这是祈求镇邪扬善,消灾祛病的吉庆话!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里,牛拉着石磙悠悠地转,“吱扭—吱扭—”声音单曲循环,连日劳作的困顿,孩子们很容易让人进入梦乡,一恍惚就睡着了。直到大人喊:“翻场,翻场!”才一骨碌爬起来,拿着桑叉去翻场。翻场就是把碾过的麦子反过来,露出没碾过一面,还要使劲抖擞,使麦秸蓬松,使麦粒漏下,既要求速度,也要求质量。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打场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翻场

打完的麦场,挑去麦秸,把混着麦糠的麦粒子堆成堆,剩下工序就是扬场。扬场讲究风向,扬场人迎着风把麦子洒向空中,扯成薄薄的一条弧线。麦糠被风吹走,麦粒落下,堆成沙丘状长丘;打掠人用竹扫帚掠去表面的麦余子,就剩下金黄的小麦。这期间,两人需要配合默契,随风向、风力强弱改变着方向、高度和频率。一场技术精湛的扬场,是很具有观赏性的。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扬场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打掠

垛麦秸垛也是技术活。首先根据空场决定垛方垛或是园垛;再根据麦秸量决定垛基的大小。大人先垛出基础,到齐人高时,放一人上去,大多是十几岁孩子。我就很多次上麦秸垛,把大人挑上来的麦秸均匀地撒在四周,随着大人的指挥向外拓展或是向里收缩,然后填心。父亲教我的诀窍是:填心的标准厚度是我站在上面膝盖需要高于水平面,这样不至于以后渗水。大人们一边向上送麦秸,一边刷垛,就是把多余的麦秸刷下来,形成整齐的面。麦秸垛完,再撒上一层厚厚麦糠。一个整整齐齐的麦秸垛就成了。一座成功的麦秸垛就是一件艺术品,符合黄金分割,还雨打不透,风刮不倒。垛上垛,也就意味着麦收结束了!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麦秸垛

麦收,也许从汉唐以来,这样一年一年地重复循环。可就这二三十年,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民终于挺直了脊梁,麦收不再像过去那样弯腰弓背、挥汗如雨了,也许再过一二十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专业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成熟,许多人就没有麦收这个概念了,想当农民恐怕也不是容易事了!

但想起当年麦收时,总有一种温情从心底泛起,湿湿的带着一种充实!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车装的不过关的后果(蒋宁宇)

即将老去的麦收记忆,你可曾参与过?

联合收割机作业(蒋宁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