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最近的電影圈被《小丑回魂2》和《小丑》這兩部大片所“刷屏”。雖然兩部電影是完全不同類型,但是用了共同一個題材,那就是“小丑”。

話說“小丑”這個職業,看似只是簡單的搞笑藝人,但需要技能很多,包括雜耍、口技、魔術、脫口秀等等。很多人說這個職業的人很會“搞笑”,但從小我就覺得,小丑有一種莫名的“驚悚”感,它並不存在有趣的意味。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在了中世紀的歐洲,小丑還是屬於相對“高級”的職位。他們出現在宮廷之中,穿著彩色上衣和滑稽褲子,還帶著帽子上帶響的鈴鐺。他們負責用誇張的表情和語言把人逗樂。其實這也不算是“主業”,他們要做的是將一些針砭時弊的“諫言”編成段子,來時刻提醒君王。

在當時,只有他們有權利來戲謔的和嘲諷君主,這個職位可以稱作是最早的“諫官”。後來小丑的職位開始多樣化,除了 “諫言”之外,還需要照顧君主的起居生活。

英國是首例制定宮廷小丑制度的國家。曾經出過一套十分具體的“工作制度表”。因為宮廷中的規矩頗多,而且又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小丑的工作也有著極其嚴格的規範,但是這個職業需要極高的智商和情商,所以地位也頗高。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但是這些“用搞笑的方式來提出諫言”最後所承擔的風險很大,在嘲諷與搞笑之間掌握好平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伴君如伴虎,宮廷小丑必須要有過人的智慧和辯才。因為一旦說錯了話,那可真的是要“殺頭”的。

因此這也讓小丑形象在幽默滑稽之外多了些巧舌如簧和生死無常的虛無感。外表上小丑給人帶來歡樂,背後是否真的快樂,都是未知數。他們戴著可笑的面具來逗樂君主,在面具背後的那張惶恐的臉,其實在是最真實的寫照。

所以,宮廷小丑這個職業並不好當,給君主諫言難度係數是最大的,畢竟“忠言逆耳”。能夠擁有高智商且高口才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最後那些小丑開始不以諫言為主要的目的,只研究一門心思逗君主開心。於是就出現了“弄臣”這個詞彙。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雖然說小丑不好當,但“高風險勢必帶來高回報”,很多人還是對宮廷小丑這個職業十分感興趣。於是在當時的英國,出現了專門的小丑培訓學院和小丑招聘的機構。這魏然成為了英國這個國家的“特色”。

宮廷小丑的基本要求是“有幽默感,有表演天賦,能在週末工作。”每年小丑培訓學院也會有很多畢業生應徵專職的崗位,但是能“上位”宮廷小丑的畢竟少數,剩餘的人都去了劇院工作。歷史上最後一位英國宮廷小丑生活在1649年查理一世時期,在這之後的17世紀英國,克倫威爾廢除了宮廷小丑制度,但小丑培訓學院每年依然會有不少的畢業生對外輸出。

那些小丑界的“優秀學員”成為了宮廷的紅人,比如亨利八世殿前的威爾·薩默斯以及伊麗莎白身旁的塔爾頓,憑藉著左右逢源的個性,讓他們深受英國王室的歡迎。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在後來小丑的路子也越來越廣,很多非科班出生的演員也進入了小丑這個行列,比如說中途專職的格局演員、魔術師、雜技演員等等。其中西方歷史上著名的“現代小丑之父”格里馬爾蒂.喬伊就是這樣的一個,他本來是一位默劇演員,因為他的表演十分出名,小丑出的稱呼也一度與“喬伊”掛上了勾。

在當時的英國倫敦,幾乎所有的人都看過他所表演的默劇。格里馬爾蒂也將“大白臉”、“紅鼻子”、“誇張的彩色髮型”作為了標誌性裝扮,奠定了之後小丑的妝容。

但是此君的在現實生活中卻並不開心,他的父親脾氣暴躁且專制,而妻子死於難產,唯一的一個兒子也因為酗酒而因年早逝,他自己也因為長期的高難度特技表演而導致身體落下殘疾,很早就退出了舞臺。在他的自傳中也寫道“我整個白天都心情陰沉,但在晚上我會讓各位看官開懷大笑。”可見他的生活簡直是一場“悲劇”。

在法國,也有一個小丑界的“紅人”,他就是讓·嘉斯帕·杜布拉,他的也是一個默劇演員,被稱作為“近代默劇之父”。但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個有趣的人,甚至還是個“瘋子”。1836年,走在大街上的杜布拉,用自己的柺棍敲死了一個辱罵他的男孩。

所以說,會搞笑的人,大家看到的只是在公眾場合或者銀幕上。而在私人場面上並非如此。在當代很多優秀的搞笑藝人,像金凱瑞、周星馳等等類似小丑般的喜劇大師,他們對著鏡頭與觀眾可以盡情釋放歡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很沉悶,甚至自閉。

就像最近一句經典臺詞說的“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場悲劇。但現在我意識到,它原來是場喜劇”。那些知名的小丑,其實對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感到開心,也可能是將所有的搞笑和快樂交付於鏡頭,而留給自己的只有那些悲涼。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隨著美國新大陸的開闢和電影這個“高級貨”的誕生,啞劇開始走向衰亡,那小丑們為了生計,從歐洲來到了美國。

在19世紀中期,隨著大型馬戲團的風靡,需要大量的搞笑藝人進行“暖場”,特別是在美國,那些大型慶典時常缺少演員。憑藉表演功底,那些小丑開始轉戰各個舞臺劇。

艾美特·凱利是其中的代表。他的表演方式與以往的完全不同,以前的小丑一滑稽搞笑為主,而他以“美式流浪漢”的扮相出場,在他的表演中,總能看到一副悲傷和疲憊的形象。

艾美特表演的時候從來不笑,而且妝面也呈現出那種“愁眉苦臉”的樣子。但是觀眾卻十分喜歡這樣的“冷麵笑匠”,他的表演展示了那個時代中社會失落和人性中悲劇性的一面,後來喜劇大師卓別林也正是參考了他的表演方式。

在這之後,美國開啟了電視娛樂時代,各種肥皂劇和搞笑短片大行其道。默劇以電視的方式進行了重新的編排,小丑行業在美國也開始了其發展的黃金時代。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這時候有一個叫羅納德的小丑出現在一檔兒童節目裡,他也就現在的“麥當勞叔叔”。“麥當勞叔叔”讓小丑形象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在孩子的生日聚會或是一些重大的活動現場,家長開始聘請一些小丑過來助興。

但在20世紀80年代,小丑的形象再次開始轉變。本來作位“喜慶”的角色,開始讓人害怕起來。而且還有專門的統計,大約有40%的美國人都害怕小丑。這個情況,小丑行業的形式也開始逆轉了。

這個恐懼的成因,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媒體對“小丑”這個職業負面宣傳的因素。在當時因為認為小丑妝容過於濃烈,可以掩蓋真容,所以有很多不法之徒在犯案時,化妝成小丑的樣子,以至於引起了恐慌。

另外在20世紀70年代,很多驚悚電影以小丑為反面角色來詮釋,製作了一系列的B級別電影,所以小丑的形象也開始越來越陰暗化。

其實我個人覺得,之所以小丑會被作為“恐怖”的具象化被大眾所認可,這和人注重面部表情有關。小丑的妝容很厚,雖然說是畫著一副誇張笑臉,但是這畢竟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笑容。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我們外人是根本沒有辦法看到小丑本人的內心世界,他是否真的在笑,還是在憤怒。亦或是痛苦,我們不得而知。而所有的“不得而知”才是最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的。

因為我們看不到其真實的面部表情,所以我們將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的行為之中。小丑隨便一個動作,在不同人的心中都是完全不同的意思。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影視作品也賦予了小丑新的含義,從此小丑不再是一個只會搞笑的角色,更多帶有了譏諷、悲傷和宣洩。

如今JOKER這個詞真正成為了撲克中的“大怪”,那張蒼白的臉背後,是一個洞察人心的惡魔,讓人很難不恐懼。

但是,讓大家感到恐懼的不是小丑這個職業,更多的是其引申出來的種種現象,因為小丑總會“不按常理出牌”,所有的一舉一動都與當下的情況完全不同,那些異於常人的表現,恰恰是最為讓人“驚懼”的。

1869年,雜技演員湯姆.貝林為一個馬戲團表演,有一次他表演失誤,被班主嚴厲地訓斥了一通。貝林十分不滿,於是他找來了一些誇張的衣服,並且化了奇怪的妝容來醜化班主。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這時班主突然走進更衣室裡,兩人四目相對尷尬不已。貝林見狀,拔腿就跑,結果闖進正在表演的場子。他一路狂奔,最後還跌在圍欄外。

本來觀眾都在看著表演,這時突然看見一個像“瘋子”搬的人滿場跑,都被這個突發的情況吸引過去。班主看到如此不凡的現場體驗,於是就讓貝林以“小丑”的身分作為暖場,每次弄些不同的“噱頭”。

有40%的美國人都覺得驚悚,小丑的面孔為何如此可怕?

在這之後小丑表演也加入了很多“出其不意”的項目。雖然說在一些活動中確實會起到“炒熱”氣氛。但是在更多的會有一些“獵奇”和“驚悚”感。比如說在一場嘉年華中,臺上的小丑跳著搞笑的舞步,突然從褲襠中掉出一把手槍來。這時候底下觀眾肯定會鬨堂大笑,認為這個噱頭好玩,但是仔細一想,如果這槍是真的話,是不是“細思極恐”呢?

畢竟,不管歷史怎麼變遷,小丑的任務就是插科打諢,但這些都建立在對現實社會的影射。他們嘲弄的是人類自身的病態、社會的弊端,還有其他各種出格行為。

在某種意義上,小丑是人類對那些負面因素的嘲諷,作為歷史演變過程中的一種惡作劇精神。 他們所承受的那些負能量並不小 ,我們作為普通人所害怕的也正是這些“陰暗面”。那些“粉白的笑容”下掩飾的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