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最近的电影圈被《小丑回魂2》和《小丑》这两部大片所“刷屏”。虽然两部电影是完全不同类型,但是用了共同一个题材,那就是“小丑”。

话说“小丑”这个职业,看似只是简单的搞笑艺人,但需要技能很多,包括杂耍、口技、魔术、脱口秀等等。很多人说这个职业的人很会“搞笑”,但从小我就觉得,小丑有一种莫名的“惊悚”感,它并不存在有趣的意味。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在了中世纪的欧洲,小丑还是属于相对“高级”的职位。他们出现在宫廷之中,穿着彩色上衣和滑稽裤子,还带着帽子上带响的铃铛。他们负责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言把人逗乐。其实这也不算是“主业”,他们要做的是将一些针砭时弊的“谏言”编成段子,来时刻提醒君王。

在当时,只有他们有权利来戏谑的和嘲讽君主,这个职位可以称作是最早的“谏官”。后来小丑的职位开始多样化,除了 “谏言”之外,还需要照顾君主的起居生活。

英国是首例制定宫廷小丑制度的国家。曾经出过一套十分具体的“工作制度表”。因为宫廷中的规矩颇多,而且又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小丑的工作也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但是这个职业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情商,所以地位也颇高。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但是这些“用搞笑的方式来提出谏言”最后所承担的风险很大,在嘲讽与搞笑之间掌握好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伴君如伴虎,宫廷小丑必须要有过人的智慧和辩才。因为一旦说错了话,那可真的是要“杀头”的。

因此这也让小丑形象在幽默滑稽之外多了些巧舌如簧和生死无常的虚无感。外表上小丑给人带来欢乐,背后是否真的快乐,都是未知数。他们戴着可笑的面具来逗乐君主,在面具背后的那张惶恐的脸,其实在是最真实的写照。

所以,宫廷小丑这个职业并不好当,给君主谏言难度系数是最大的,毕竟“忠言逆耳”。能够拥有高智商且高口才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最后那些小丑开始不以谏言为主要的目的,只研究一门心思逗君主开心。于是就出现了“弄臣”这个词汇。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虽然说小丑不好当,但“高风险势必带来高回报”,很多人还是对宫廷小丑这个职业十分感兴趣。于是在当时的英国,出现了专门的小丑培训学院和小丑招聘的机构。这魏然成为了英国这个国家的“特色”。

宫廷小丑的基本要求是“有幽默感,有表演天赋,能在周末工作。”每年小丑培训学院也会有很多毕业生应征专职的岗位,但是能“上位”宫廷小丑的毕竟少数,剩余的人都去了剧院工作。历史上最后一位英国宫廷小丑生活在1649年查理一世时期,在这之后的17世纪英国,克伦威尔废除了宫廷小丑制度,但小丑培训学院每年依然会有不少的毕业生对外输出。

那些小丑界的“优秀学员”成为了宫廷的红人,比如亨利八世殿前的威尔·萨默斯以及伊丽莎白身旁的塔尔顿,凭借着左右逢源的个性,让他们深受英国王室的欢迎。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在后来小丑的路子也越来越广,很多非科班出生的演员也进入了小丑这个行列,比如说中途专职的格局演员、魔术师、杂技演员等等。其中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现代小丑之父”格里马尔蒂.乔伊就是这样的一个,他本来是一位默剧演员,因为他的表演十分出名,小丑出的称呼也一度与“乔伊”挂上了勾。

在当时的英国伦敦,几乎所有的人都看过他所表演的默剧。格里马尔蒂也将“大白脸”、“红鼻子”、“夸张的彩色发型”作为了标志性装扮,奠定了之后小丑的妆容。

但是此君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开心,他的父亲脾气暴躁且专制,而妻子死于难产,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因为酗酒而因年早逝,他自己也因为长期的高难度特技表演而导致身体落下残疾,很早就退出了舞台。在他的自传中也写道“我整个白天都心情阴沉,但在晚上我会让各位看官开怀大笑。”可见他的生活简直是一场“悲剧”。

在法国,也有一个小丑界的“红人”,他就是让·嘉斯帕·杜布拉,他的也是一个默剧演员,被称作为“近代默剧之父”。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个有趣的人,甚至还是个“疯子”。1836年,走在大街上的杜布拉,用自己的拐棍敲死了一个辱骂他的男孩。

所以说,会搞笑的人,大家看到的只是在公众场合或者银幕上。而在私人场面上并非如此。在当代很多优秀的搞笑艺人,像金凯瑞、周星驰等等类似小丑般的喜剧大师,他们对着镜头与观众可以尽情释放欢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沉闷,甚至自闭。

就像最近一句经典台词说的“我曾以为,我的人生是场悲剧。但现在我意识到,它原来是场喜剧”。那些知名的小丑,其实对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感到开心,也可能是将所有的搞笑和快乐交付于镜头,而留给自己的只有那些悲凉。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随着美国新大陆的开辟和电影这个“高级货”的诞生,哑剧开始走向衰亡,那小丑们为了生计,从欧洲来到了美国。

在19世纪中期,随着大型马戏团的风靡,需要大量的搞笑艺人进行“暖场”,特别是在美国,那些大型庆典时常缺少演员。凭借表演功底,那些小丑开始转战各个舞台剧。

艾美特·凯利是其中的代表。他的表演方式与以往的完全不同,以前的小丑一滑稽搞笑为主,而他以“美式流浪汉”的扮相出场,在他的表演中,总能看到一副悲伤和疲惫的形象。

艾美特表演的时候从来不笑,而且妆面也呈现出那种“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观众却十分喜欢这样的“冷面笑匠”,他的表演展示了那个时代中社会失落和人性中悲剧性的一面,后来喜剧大师卓别林也正是参考了他的表演方式。

在这之后,美国开启了电视娱乐时代,各种肥皂剧和搞笑短片大行其道。默剧以电视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小丑行业在美国也开始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这时候有一个叫罗纳德的小丑出现在一档儿童节目里,他也就现在的“麦当劳叔叔”。“麦当劳叔叔”让小丑形象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在孩子的生日聚会或是一些重大的活动现场,家长开始聘请一些小丑过来助兴。

但在20世纪80年代,小丑的形象再次开始转变。本来作位“喜庆”的角色,开始让人害怕起来。而且还有专门的统计,大约有40%的美国人都害怕小丑。这个情况,小丑行业的形式也开始逆转了。

这个恐惧的成因,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媒体对“小丑”这个职业负面宣传的因素。在当时因为认为小丑妆容过于浓烈,可以掩盖真容,所以有很多不法之徒在犯案时,化妆成小丑的样子,以至于引起了恐慌。

另外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惊悚电影以小丑为反面角色来诠释,制作了一系列的B级别电影,所以小丑的形象也开始越来越阴暗化。

其实我个人觉得,之所以小丑会被作为“恐怖”的具象化被大众所认可,这和人注重面部表情有关。小丑的妆容很厚,虽然说是画着一副夸张笑脸,但是这毕竟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我们外人是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小丑本人的内心世界,他是否真的在笑,还是在愤怒。亦或是痛苦,我们不得而知。而所有的“不得而知”才是最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

因为我们看不到其真实的面部表情,所以我们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小丑随便一个动作,在不同人的心中都是完全不同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影视作品也赋予了小丑新的含义,从此小丑不再是一个只会搞笑的角色,更多带有了讥讽、悲伤和宣泄。

如今JOKER这个词真正成为了扑克中的“大怪”,那张苍白的脸背后,是一个洞察人心的恶魔,让人很难不恐惧。

但是,让大家感到恐惧的不是小丑这个职业,更多的是其引申出来的种种现象,因为小丑总会“不按常理出牌”,所有的一举一动都与当下的情况完全不同,那些异于常人的表现,恰恰是最为让人“惊惧”的。

1869年,杂技演员汤姆.贝林为一个马戏团表演,有一次他表演失误,被班主严厉地训斥了一通。贝林十分不满,于是他找来了一些夸张的衣服,并且化了奇怪的妆容来丑化班主。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这时班主突然走进更衣室里,两人四目相对尴尬不已。贝林见状,拔腿就跑,结果闯进正在表演的场子。他一路狂奔,最后还跌在围栏外。

本来观众都在看着表演,这时突然看见一个像“疯子”搬的人满场跑,都被这个突发的情况吸引过去。班主看到如此不凡的现场体验,于是就让贝林以“小丑”的身分作为暖场,每次弄些不同的“噱头”。

有40%的美国人都觉得惊悚,小丑的面孔为何如此可怕?

在这之后小丑表演也加入了很多“出其不意”的项目。虽然说在一些活动中确实会起到“炒热”气氛。但是在更多的会有一些“猎奇”和“惊悚”感。比如说在一场嘉年华中,台上的小丑跳着搞笑的舞步,突然从裤裆中掉出一把手枪来。这时候底下观众肯定会哄堂大笑,认为这个噱头好玩,但是仔细一想,如果这枪是真的话,是不是“细思极恐”呢?

毕竟,不管历史怎么变迁,小丑的任务就是插科打诨,但这些都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影射。他们嘲弄的是人类自身的病态、社会的弊端,还有其他各种出格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小丑是人类对那些负面因素的嘲讽,作为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恶作剧精神。 他们所承受的那些负能量并不小 ,我们作为普通人所害怕的也正是这些“阴暗面”。那些“粉白的笑容”下掩饰的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