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關於收藏的話題:漫談收藏

關於收藏的話題:漫談收藏

漫 談 收 藏

何謂“收藏”?收,就是搜尋收集;藏,就是保管貯存。簡單地說,收藏就是將物品搜尋收集並保管貯存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將物品搜尋收集並保管貯存的行為都屬於收藏行為。

同樣,廣義上作為收藏的物品也是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基本上任何物品都可以收藏。大到一座建築,小到一張不起眼的紙片或石頭。但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品應該有一定的意義或價值。要麼具有一定紀念意義、欣賞價值或經濟價值;要麼具有一定文化價值,反映某個歷史時期某些地方的民族風情及民俗文化;體現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歷史、科技等文明的發展和進程;併為研究那些國家、地區、民族某個特定時期的歷史文明提供有力的佐證。

從收藏群體對象而論,收藏有個人收藏,家庭收藏,大眾收藏,集體收藏,地方收藏乃至民族收藏和國家收藏等。個人收藏和家庭收藏一般因為紀念和欣賞;大眾收藏一般追求經濟效益;集體收藏一般因為教育意義;地方收藏、民族或國家收藏則是最高意義的收藏了,一般都是保存了一個地區、民族和國家歷史、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文化傳承。

一個地區、民族或國家當然很有必要將本地的歷史文化傳承持續併發揚光大,於是各地興建了眾多的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同時鼓勵個人收藏,並希望個人捐贈或上交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的藏品。又從法律上明文規定地下無所有人的埋藏物歸國家所有。但這一沒有明確細緻地介定埋藏物與文物之間的差別與聯繫,也沒明確規定埋藏物的文物意義及價值等級標準的模糊的法律,在很多地方成了當地文物部門和執法部門與民爭利、盤剝收藏者的幌子和藉口。

個人、家庭、大眾的收藏者們,他們收藏行為的緣起和初衷,原因各異。有的為紀念某人某事,存放著一些紀念意義的收藏品;有的因為家傳,保管著一些傳家寶;有的因為周圍的人的耳濡目染,從而走上了收藏的道路;有的因為喜歡,追求心靈充實……收藏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所以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追求經濟效益。

大的莊家、收藏商人、收藏投機者甚至國家的相關機構正是看準了收藏者的這一心態,為了追求更大更多的經濟利益,從而鼓吹藏品的社會價值、文化意義,甚至臆造出五花八門的噱頭品種,以此吸引收藏者的關注、追捧,最後抬高了藏品的價格。於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形成一波一波的炒作。這些不經市場考驗、時間驗證、市場需求興起的人為的炒作過後,有人哭,也有人笑。而單純靠炒作起來的藏品,最終總是落得滿地雞毛。最後的受益者,無疑是某些收藏投機者、商人或者國家相關機構,而最終受害的是廣大的普通收藏者及小散投資戶,以及一些盲目跟風的人。

巨大的經濟利息也驅使一些不法分子進行了大量的文物和藏品造假,這些造假的各種各樣的收藏品滲透到了收藏界的各個方面。如何辨識真假收藏品,成了收藏愛好者面前的一道艱難的課題。

每年,收藏投機者、投資者、藏品發行機構以及贊助者等舉辦方都在各地舉行大小規模不等的藏品展覽展銷、交流交易會,並提前在具有影響力的報紙電視電臺大肆宣傳,以期吸引更多的關注和人氣。每年,為數不少的報紙、雜誌以及展覽展會都打著投資理財、文化傳承,或者修養品位提升、觀賞、高雅的口號吸引大批新人,而後新人作為後備力量又去培養下一代的新人,將收藏文化傳承下去。有人稱這一現象為“忽悠”或“洗腦”。

但是,這些廣告或展會的藏品真的那麼有經濟價值或文化價值嗎?我們手中的收藏品難道真的有增值潛力嗎?比如三四版人民幣,除了車工,8050,80100等少數龍頭品種引領三四版人民幣收藏外,用過去的購買力和現在的購買力相比較,很大一部分品種不但沒增值,反而貶值了。真的收藏和真正的收藏家,並不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不去賺錢,都是虧錢。所以總有一些真的收藏家把一些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藏品捐贈出去。但真的虧錢了,有幾個人能持續這樣的行為。能持續下去的要麼是傻瓜,要麼被洗腦成功。因此,大眾性收藏還是應該以賺錢為主,自己喜歡的可以留,可以賣也可以不賣。大眾性收藏品,有人吹有人捧,價格高;沒人吹沒人捧,價格死。真的好東西無需炒作,一般沉澱下來的也很難買到。不是什麼價格高的就一定值得收藏,同樣,也不是很多人買的就是價值好的。

大眾收藏愛好者普遍的困惑是“收貨容易賣貨難,買貨容易變現難”。普通大眾的收藏如何講求和實現藏品的經濟效益?總體來說,應該選對方向和品種,注重藏品品相,識別真偽,關注市場行情變化,切忌跟風炒作,適時適機地參與到群拍等收藏活動,另外,網店如淘寶微店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網絡購物的興起,使得網絡防騙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搞好網絡購物糾紛成了當今廣泛關注的問題。

俗話說“盛世文物,亂世饑民”。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總會出現一定動亂。真的到了那時候,我們手中的藏品,又能換得幾斤裹腹的大米?幾件禦寒的衣服?誰又會成為那個時候的接盤俠?

收藏行為,應該只是一部分人(收藏界)的事,而不是全社會的事,所以不必全社會參與並關注。到了一定時候,我們手中的藏品可以賣出,可以贈予,也可以傳承下一代。無論如何,收藏行為對社會、民族、國家的文化積澱和歷史遺存起著相當的積極作用。(完)(作者原著,非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關於收藏的話題:漫談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