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扬州高邮地名史话之“菜市街”

高邮菜市街在邮城北门外,大约形成于清末民初。要想了解菜市街形成的背景,还得先从当年北门大街繁忙拥挤的现状说起。

当年出高邮城北门有一个较大的十字路,这就是有名的北市口。各种各样的商店众多,楼房林立,飞檐翘角,向东是东台巷,向西是明清时期多宝楼路。辛亥革命后,多宝楼路改为复兴西路,取意复兴中华。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复兴路改为“兴无路”,现又改为复兴街。从复兴街1号至41号,在历史上这里曾是繁荣的北门菜市街。街道两旁有粮油店、麻油作坊、饼面店、亚洲大药房、五洋店、杂货店、车木作坊、服装鞋帽店、锦旗绸缎店、国华理发店、鸿运楼茶酒馆和书场,还有陈七房材板店和早在宋元时期就出名的多宝楼珠宝店、皮毛市场、砂炒店、西医张鑫医疗所等。这其中唯陈七房在清末民初所建的一栋木结构三层楼房,至今还在使用。

复兴街和北市口一样繁荣,街两边的楼房比北市口还要密集,也是旧时高邮最热闹的商业中心。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所有商品应有尽有,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苏北的“小上海”!每天天刚亮,来自城郊的菜农、渔民及各种商贩云集,各种物品亮相街道两房出售。由于无人管理和脏乱差,店主和商贩们经常发生矛盾,后经商会和地方出面多次调解安排,规定商贩设摊位不能影响店家门面营业,早市结束后必须打扫卫生等,矛盾才稍有缓和。到了清末,因在此设卡收税的税务桥桥身太高,影响了南北交通,因此有关部门就拆了税务桥,西边的景家桥和半边桥也相继被拆除,河道被填平。这样就成了一条和北门大街平行、东西相隔四五十米的一条土路了。为了彻底解除北市口和复兴街市场繁忙和交通拥堵的现状,由商会和地方出面,将被填平的南北走向的土路用青砖铺成路面,建成一条专业的菜市街,把在复兴街两旁的所有商贩迁入菜市街经营,从而解决了复兴街的交通压力。

扬州高邮地名史话之“菜市街”


由南向北的菜市街全长约400多米,各种蔬菜、商品摆放地点做了有序的规定和划分。例如在29号处有一个十字路口,向东是半边桥巷,这一段路大约有40多米长,出巷子就是税务桥。这段街面是专门安排城郊的农民、菜农和里下河的渔民卖一些瓜果蔬菜及小鱼小虾、杂货等。这里有王姓豆腐店、茶水炉、饺面店、赵三毛专营的长鱼、野鸭、鸡、大雁、野鸟、兔子之类的各种野味。两只野鸭在赵老的手中,不出十分钟就将毛拔光,把大毛片和绒毛分装在两只蒲包内。去毛的鸭子还在鸭屁股尖上留两根长毛,说明这是上等的对鸭(一公一母),同时将气管拖出用嘴吹气,鸭子立即膨胀起来,这时将气管扎好放入鸭嗓子里,并把鸭头朝上,别入两个翅膀中间,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手交货,一手收钱,这笔生意就满意成交了。

从29号向南,北段是荤食品如猪、牛、羊肉摊位。野味摊位专卖各种飞禽走兽。家禽有鸡、鸭、鹅摊位,再向南就是水产品摊点,有高邮湖青壳蟹、大青虾、白米虾、银鱼,还有高邮特产四大名鱼鳊、白、鲤、鳜鱼等等,另外还有粮、米、油摊位、山珍海味及豆腐、各种蔬菜瓜果摊位等等。因菜市街中间宽,东边北市口的茶食店、烟酒店和利农社、酱醋厂的后门与作坊均在此。他们也开门设摊位,扩大经营各自的商品,从早到中午一直不停,热闹非常。

1956年,京杭大运河拓宽时,拆掉北门城墙,修筑了通湖路,把拆下来的大城砖运到菜市街重新铺街道,地面建两条明阴沟,中间建一条暗阴沟,把污水排出,又派专人负责打扫卫生,同时又在菜市街2号至6号之间(街东)拆了一批民房,盖了两排几十间室内市场,直通北门大街,把鲜活商品全部迁入室内经营。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菜市街不能适应需要,政府就在今人民影剧院的后边、养丰闸的东边填平一段城河,建成城北菜市场,又在珠湖路上设菜市场,以后菜市街上的商贩逐渐分流走了,菜市街也就渐渐消亡了。

扬州高邮地名史话之“菜市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