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三变”发力“五合”加持!再看焦作武陟县如何探索县域治理现代化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武陟县农村采访,处处都能感受到“三变五合”给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三变”发力“五合”加持!再看焦作武陟县如何探索县域治理现代化


  “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五合”即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成立的资产、土地、劳务、旅游、置业等五大股份合作社。


  在这场事关农村改革深化、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村经营体制完善的伟大实践中,武陟县率先发力、拔得头筹。


  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说,乡村振兴、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硬骨头”,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任务最重的领域。武陟通过“三变五合”,使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有了切身体验,提高了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切实获得了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


“三变”发力“五合”加持!再看焦作武陟县如何探索县域治理现代化

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调研“抓党建、促脱贫”工作。


  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用于经营的房屋和开办的企业、用于公共服务的场地等资源,被少数人违法长期占用,拖欠集体资金、违规签订合同、违法占用集体资产的现象几乎村村都有,干部苦不堪言,群众怨声载道。


  如何让农村“沉睡”已久的资源变成优质的资产,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社会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武陟县委、县政府彰显了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勇气,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精神,以清产核资为抓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涉及全县347个村街的“清合同、清资产、清欠款”的“三清”攻坚战。


  通过为期一个半月的“三清”整治行动,武陟县共规范合同4100份,清缴欠款3306万元,清退资产645处,整治村街333个。合同规范后,全县农村年集体收入增加997万元,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村街新增113个,总数达到249个。


  “三清”整治摸清了家底,确认了权属,明确了归属,由各村组建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行使管理权,作为所有权的行使主体,将资金变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股金。


  资金变股金之后,股民的身份如何界定?股权如何量化?武陟县各村因地制宜将股份分为基本股、农龄股和福利股三类,按照户口所在地、年龄、性别等综合因素进行身份的界定和股权的量化。


  完成“三变”工作之后,武陟县各村因地制宜成立的四大类股份合作社,不仅成为新时期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增加收入的载体,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也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大虹桥乡老城村65岁的村民梁梅生,家里只有不到3000平方米的土地,还被分成八九块,每到浇地的时候就犯愁,顾着这头顾不上那头,流转出去的收益也很低,滩区的地每年每667平方米流转费用只有300元,好点的地也超不过400元。


  2019年8月份,老城村按照严格的章程成立了老城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每年每667平方米滩地350元、其他地块400元的价格,将全村近90公顷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然后将集中连片的土地按平均每7公顷为一个单元划分为11个单元,集中对外发包。


  “第一次干这工作,开始还担心地包不出去,结果消息刚发布出去,就有30多家报名竞标。”说起当时的境况,老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千良仍记忆犹新,“当时按滩地、其他地块每667平方米每年分别450元、600元的价格一下包了出去,合作社净挣了七八万元呢!”


  村民梁小顺以每年每667平方米350元的价格将自家的3300平方米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又以每年每667平方米450元的价格流转了4公顷的滩地。“过去想种地,得一家一户去做工作,太麻烦。现在跟合作社签合同,省心多了。”问及每667平方米每年100元的差价,梁小顺账算得门清,“种地省心了不说,俺还是合作社的股东,每年还能拿分红呢!”


  历史悠久的武陟古老庙会“十二月二十大会”发源于老城村,“三变五合”工作启动之后,老城村两委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优势,注册成立了老城村旅游股份合作社,举办2019年大虹桥乡“老城记忆”民俗文化节,盈利近10万元。


“三变”发力“五合”加持!再看焦作武陟县如何探索县域治理现代化

西滑封精神展览馆一角。


“三变”发力“五合”加持!再看焦作武陟县如何探索县域治理现代化

武陟产业新城高铁新城门户公园。


“三变”发力“五合”加持!再看焦作武陟县如何探索县域治理现代化

文化长廊。


  新春将至,分红在即。1月13日,记者在老城村看到了一份该村2019年股东分红表。表中显示,仅民俗文化节一项收入,村民张秀娥家可分得592.5元,村民赵井泉家可分得670元。


  乔庙乡冯丈村是武陟县20世纪80年代与西滑封齐名的明星村,该村的8个生产队,队队都有自己的企业,油漆厂、纸箱厂、塑料厂、铸造厂……鼎盛时期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后因技术设备、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走向了没落。


  “三变五合”工作,让尝过强大集体经济带来的甜头的冯丈村村民,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翘首以待。


  该村党支部书记薛万营、村委会主任薛东涛多次召集两委会、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研究壮大集体经济的方案。


  该村现有多家注塑企业,多为家庭式作坊,市场虽较为广阔,但因环保、消防难以达标,生存难以为继。


  在争取多方意见之后,冯丈村决定成立置业股份合作社,利用村里的建设用地,投资4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统一办理环评、消防等手续,统一提供用电、用水等各项服务。


  在村里召开的入股大会上,村两委明确表示,村集体投资100万元占100股,村民每家每户最多入一股。


  对于此项规定,薛东涛直言不讳:“俺村有钱人较多,不能让有钱人赚了钱,一般户干瞪眼。”


  注塑企业的业主们入股积极性自不必说,其他村民对本村注塑行业的现状也是了如指掌,短短20天就入了103股。


  现如今,冯丈村的标准化厂房招商工作已经完成,明年4月份交付使用后,每股每年预计可分红2000元左右。


  在小董乡南官庄村,过去让包工头带走的钱,被该村新成立的劳务股份合作社“留”了下来。


  作为省定贫困村,受益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南官庄村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多,过去的项目都让外边的包工头干了,工钱自然也一分赚不到。


  “三变五合”开始之后,南官庄村恰好要挖一条排水沟,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该村成立了劳务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工程需要,按照市场行情在村内招聘大工、小工。工程干完,不仅本村村民增加了收入,合作社还实现了2万元的盈利。


  “几年了俺们都没想到这条路,多少钱都让别人挣走了!”南官庄村劳务股份合作社理事长云强遗憾地说。


  土地股份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土地生金”,旅游股份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无中生有”,置业股份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快速扩张”,劳务股份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财源广进”。


  四大股份合作社盈利的10%,都将汇入每个村的股份合作社总社——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县域治理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贾随保 吕正军 张鹏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