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只學習《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是不是太單一,還應學習一些什麼?

西京墨客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可以說是歷代行書中的經典之作之一,但因為它本身集字和碑版的形質,如果只是學這一種法帖確實是太單一了,對我們理解、認識行書的筆法、章法等等都是不利的。

《集字聖教序》的優點和缺點

《集字聖教序》最大的優點就是字多,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不是原作,即使這樣作品也很有限,因此供我們能夠學習的王羲之的字很少。而《集字聖教序》全文2000多字,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王羲之書法大字典、行書字彙。雖然有些字可能是拼湊起來的,或者是懷仁和尚仿寫的,但藝術價值還是很高的。

《集字聖教序》的缺點有兩方面:

其一,趙宦光在《寒山帚談》裡說過:

“集古諸帖,豈惟修改誤人?即其顧盼起伏,略不可得亦。名家作書,行款上下尚不可移易,況集取強合乎?”

趙宦光的批評是正確的,行書講究的是行氣、筆勢,上一筆與下一筆,上一字與下一字,緊湊連接,氣勢不斷,字與字之間有承啟、搭接的關係,所以同一個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寫法。

而懷仁把王羲之的字拆散瞭然後再組合在一起,當然就喪失了原帖的精神,因此看起來“字字羲之,非羲之矣”。

其二,《集字聖教序》是碑版書法,又歷經滄海桑田,免不了細節損失。我們試想,懷仁把字從王羲之的作品上鉤摹下來是一個環節,拼湊在一起重新拓印是一個環節,拓好之後再刻是一個環節,再歷經風霜雪雨,那麼細節的損失該有多少。

學習書法有“師筆不師刀”的說法,就是說碑版書法跟墨跡書法相比,墨跡書法更利於我們研究行書的 筆法。

我們還應該學習什麼

我們知道了《集字聖教序》的優缺點後,我們就想辦法去彌補它的不足就好了。所以我們在學習碑版《集字聖教序》的時候,為了學習王羲之行書的行氣和筆勢,我們在學習《集字聖教序》之餘,還需要參考學習王羲之的其他行書作品。例如《喪亂帖》、《平安帖》、《哀禍帖》、《雨後帖》等等,當然還有不能錯過的《蘭亭序》。學習《集字聖教序》的筆法,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的臨帖《集字聖教序》,趙孟頫可以說是學習王羲之學的最好的一位書法大家了,他臨摹的《集字聖教序》為我們學習王羲之書法筆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當然,如果學有餘力,趙孟頫的很多行書作品不妨多去看看,臨帖重要,讀帖也很重要,把這些名家作品張貼在家中書房的牆壁上,常常去欣賞、去品味,想象自己就是古人,看著字帖想象自己在書寫。長久下來,一定會讓我們事半功倍。


翰墨今香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只學《集王聖教序》,可以寫出象樣的字,但確不能寫出有神韻的作品。


難道懷仁集王《聖教序》沒有神韻?有。而且韻味十足。但初學的人理解不了,如果只學習《聖教序》,不接觸其它學帖,寫出來的字就和硬筆寫的一樣,沒有輕重起伏,體勢貫通,挫折提頓的變化,乾巴巴的沒有韻致。


為什麼?刀刻使然。《聖教序》為集字作品,是由僧人懷仁把王羲之書法墨跡收集起來,刻於石碑上。因為刀刻無法把墨跡中的枯潤濃淡,表現出來,細節的雕琢上也不能把筆鋒的轉換表現在石刻上。再加上《聖教序》是一個一個的把字挑選出來,有的字甚至是兩個字拆解開重新組合起來,在行氣上便沒有墨跡作品中一氣呵成的行氣貫穿。

很多學習《聖教序》的人,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字形都還可以,而用筆的輕重幾乎同一個力度,筆畫生硬,看上去就象用硬筆書寫的一樣,變化不大。沒有翰墨的韻逸神氣。如果不借助墨跡作品的學習,這種情況就不可能得到改變。



你可以專攻《聖教序》,同時,要臨習王羲之的其他墨跡作品。如《蘭亭序》,《王羲之墨跡尺牘》。在《蘭亭序》中有許多字都選入了《聖教序》中。研究墨跡中的用筆方法,再把墨跡中學習到的筆法應用到《聖教序》的學習當中。還可以參考其他名家的臨作。如趙孟頫臨寫的《聖教序》。把墨跡和石刻拓片進行對比。看看石刻的刀痕與毛筆寫的筆痕有什麼不同,這不當可以提高我們的書法學習水平,還能提高我們的鑑賞能力。而鑑賞能力,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書法水平的高度。鑑賞能力強,看到的東西就多,追求的目標就比其他人的高。

所以,不能局陷在一家一體之中。應該以一家為主,旁涉諸家。以諸家的筆法,在一家中佐證筆法的共性,用筆的個性。從而讓自己的用筆豐富多彩。


子衿書法


學習王羲之書法,只臨《聖教序》肯定是不夠的,還得臨習書聖的其他法帖,以及歷代書法大家學習王字的經典臨作。

《聖教序》是學習王字的首選法帖。原因如下:

其一,《聖教序》含楷書、行書、草書,習一帖可學三體。

其二,《聖教序》是王字精妙之選,是懷仁花了近25年時間,從1500餘件書聖法帖中精選而出。

其三,《聖教序》近2000字,可說是一部“王字寶典”。

學習王字,僅習《聖教序》是不夠的。原因如下:

其一,《聖教序》是一部刻帖,並非墨跡,其筆法已失,不利於學習。

其二,《聖教序》畢竟是集字作品,連貫性稍差,不利於整體把握王字氣息和風格。

學習王字,在臨習《聖教序》的同時,同時還需臨習其他法帖。

其一,宜臨習王羲之其他法帖。其他法帖多為完整作品,雖然也是刻帖或摹本,但行氣較《聖教序》連貫,便於把握王字氣息。

其二,宜學習歷代大家臨習王字的作品。米芾、王鐸、董其昌等人都是二王一路的書法大家,也留下了大量臨習二王的作品,且墨跡居多,通過學習他們的筆觸,能更好地學習二王筆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聖教序》是太宗李世民撰序。釋懷仁集晉王羲之書的碑帖,現存於西安碑林。自唐以後《聖教序》無不為歷代書法家所臨習所重視,並給以很高的評價,已成了大家學習範本。

如果說只學習《聖教序》是不是單一,我的看法,假如你臨得《聖教序》形似,神采、氣韻具全,還是可以的,前提是需要一定學習時間,具備一定的功力的,如果做到了,也是一招先,吃遍天。

可話又說回來,學書法只一帖,很容易讓人產生泛味、無聊、浮躁,甚至不能長期堅持下去。

就歷代書法家而言,他們是廣學博取,博釆眾長,學習的多,臨摹的多,收穫的就越多,這是古代書家畢生所追求的。

學書法循序漸進,漢字六體,還可學篆、隸、楷、草、魏碑等書體,假如還想學行書,應以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的巜祭侄文稿》、《爭座位帖》以及趙孟頫、文徵明等人的行書作品為臨習的法帖。

書法只學一體是不夠的。做為書家或書法愛好者,要掌握兩種以上的書法字體(正文與落款),才能創作出整幅生動、活力、氣韻具佳的書法作品。


瀚墨無極


從兩個方面講:技法方面,《聖教序》幾乎包羅了王羲之行書的精華,二王體系的各種書法技法盡以齊備,這個角度來說不單一。古今學《聖教序》成名者不在少數,今人張旭光就是一個例子。

格局方面,書法除了行書還有其他書體,篆書隸書楷書等,筆法除了二王體系外還有其他,如魏碑帛書簡牘等,這方面來說,肯定是單一了。

細看題主的問題,題主應該是想知道在《聖教序》的基礎上,旁習哪些法帖吧?

《聖教序》是王氏行書,因為是集字,所以在章法上有欠缺,整幅行氣不暢,很多書法情趣、神采、韻味出不來,彌補的辦法是臨習王羲之的尺牘作品,包括王獻之的。

羅列一下:王羲之《姨母帖》


《喪亂帖》

《二謝帖》


《得示帖》

《寒切帖》《遠宦帖》《妹至帖》《平安帖》《憂懸帖》《何如帖》《奉橘帖》《初月帖》《遊目帖》……。

王獻之《地黃湯帖》


《鴨頭丸帖》《姑比目帖》……。

這些帖著重學習字與字之間的銜接行氣,章法佈局。精熟之後,二王體系基本上可以把控了。

如果還想進一步學習,可以向上溯源,魏晉時期的楷書,鍾繇《宣示表》王羲之楷書《樂毅論》《黃庭經》,王獻之《玉版十三行》,這是二王行書筆法的雛形。還有就是章草,章草是隸書的草體,筆法介於隸書和草書之間,學習這個是為下一步學習草書打基礎。再有就是篆書和隸書,大書法家顏真卿就是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上加入了篆隸筆法。

簡單的差不多就這些吧。

我是學習書法的顏二,歡迎關注一起交流,謝謝!


書法顏二


如果臨一本帖,感覺單一,那不是帖的問題,而是學習態度和方法的問題,要改變自己,靜下心來學進去。方法不對,掌握不到臨帖要領,也容易引起心煩意亂,這需要糾正臨帖方法。

集王聖教序的筆法非常豐富,結體充滿變化。這兩個特點,是學此帖的精要。因此而言,只要自己心態平和,方法正確,不會出現單一的問題,只會越練越有興趣。

如果說你對此帖筆法和結體精神已完全掌握,想要拓展行書創作空間,甚至要向草書方向發展。這是學書正確方法,而不是單一。

任何一本帖都有侷限性, 這也是我們一貫主張博採眾長的緣故。集王聖教序由於字徑小,點畫筆法細膩,結體謹嚴,不適合寫大字作品。寫大字行書在運筆的方法、書寫的提按幅度、節奏以及動勢要求,都有很大區別。尤其當下行草書的發展趨勢追求展覽效應,流行大字作品。這些現狀,需要我們汲取一些大字法帖精神。

例如,王獻之的一些經典法帖,如中秋帖、鴨頭丸等,他的外拓筆法,就可以拓展訓練聖教序筆法的不足。顏真卿和宋四家以及王鐸等行草書大家的作品也都可以涉獵。


如石書藝


聖教序是懷仁集王字的一本書法碑帖。被認為是王羲之的字庫。雖然集字影響了其章法氣息。但每個字都是精美絕倫,自有了這幅書法作品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所重視,無數的書法先賢不為之傾倒。必須要感激兩個人,第一個是懷仁,第二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因為是李世民把王字推到了頂峰。確實王羲之書法也是古今第一人。無人能超越。相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的評論絕對不過。王羲之的字好在哪裡。第一王羲之留下的摹本中很多風格迥異。這點就對於歷史上的歷代書法家是一種挑戰,而且確實沒有人能做到。第二點其書法的筆畫結字在歷史上也無人能及。王羲之用筆無一不精,結字無一不美,即是相同的字也結字用筆不同。就像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東西一樣,這就是藝術。在書法章法上即是相同的字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上也會有千變萬化的區別。第三是其在書法傳承的轉折點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說王羲之是千古第一人。無人能及。

對於書法的學習只單獨的學習一種字帖是完全出不來的。有這樣的一句話是:遍臨百家終成一家。所以說單獨的臨習一種字帖是顯然不行的。就像單獨的吃一種菜也是不行的,會營養匱乏。學習聖教序初級階段可以先熟悉一段時間有個熟練程度。當已經掌握的差不多的時候。用筆和筆畫都已經能很熟練的時候就需要另外加餐。那麼既然學習了聖教序就可以把二王的手札拿出來好好研習,聖教序好但畢竟是集字,所以用手札去彌補聖教序的章法和用筆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更深刻的領悟。最終才能有所成績。

發幾張自己的臨習和創作共大家指正。







書法工作者張靚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的一種書體,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自東晉王羲之以後,行書成為書法藝術裡最豐富多彩,最變化多端的書體,學習行書當然不能只學一家一帖,應該循序漸進的有計劃學習。

《懷仁集王字聖教序》是公認的學習行書的標準入門教材,該帖選字嚴謹,刻工講究,懷仁和尚在集字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錢,有些字收集時據傳一字千金。學《聖教序》最大的作用是學行書的字法和筆法,歷史上趙孟頫、王鐸的大家無一不學《聖教序》。現代人張錫庚、孫曉雲等名家也是學《聖教序》起家。《聖教序》可打基礎,可深入鑽研,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收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特點,下圖為趙孟頫臨《聖教序》

書法學習要先專後博,也就是對基礎學習的帖要學的深入,就是俗語說的進的去。可惜的是對於愛好者來說,很難達到真正進的去的高度,一般也就是外形有點像而已,筆法根本談不上。在基礎學習階段肯定是枯燥的,但沒有長時間臨帖的積累,書法想學有所成事不可能的,只能是野狐禪、江湖體。學書法既要進的去還要出的來,出的來就要拓展眼界,博採眾長這個階段就需要遍臨名家諸帖,看看人家是怎麼在二王的基礎上是怎麼變化的。米芾、趙孟頫、文徵明、王鐸等名家都要涉獵,最後兼收幷蓄形成自己的風格。



張偉評論


光學習聖教序就夠你喝一壺的課了,學習並研究個三五十年,真正全部吃透聖教序,你的書法也會取得很大的成績,並且還要會悟。不然光會依樣畫葫蘆學一輩子也達不到高峰。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懷仁和尚花畢生精力把王羲之的字集在一起成聖教序,有兩千多個字。有墨跡版,有碑刻版本,臨摹儘量臨墨跡版,更能理解王羲之的筆法特徵。碑刻畢竟不夠詳盡,運筆路線沒有墨跡版清晰。這本聖教序不僅在筆法上充分體現了王羲之的特徵,而且在結體上非常具有代表性,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千變萬化,化於無形之中,又得來極度輕鬆與自然,如果缺乏對書法藝術的足夠理解,你是根本解不透王羲之的結體方法的。再到章法,這篇聖教序雖說是懷仁和尚集成的,但他也是唐朝一個頂尖書法家,也充分注意了書法的章法之美,所以並非簡單的集字。綜上所述,學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學個三五十年不成問題,真學透了,也能成大家!


普澤寫意


聖教序可以學習王羲之的筆法和結字,還有懷仁和尚排字的章法,是行書入門很好的字帖,缺點是行氣不通暢,筆劃比較生硬,可以結合王羲之手札,小草十七帖,雁塔聖教序或者趙孟頫等人臨的聖教序一起來彌補其缺點,至於蘭亭還是往後放放,先把聖教吃透再說。放了張臨習的聖教和利用聖教寫的小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