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個農資經銷商的“突圍”

一個農資經銷商的“突圍”

株洲日報首席記者 王軍 通訊員/陸小林 楊永

壟上行·一線探春耕

【開欄的話】

春爭日,夏爭時,莊稼宜早不宜遲。眼下正是春耕生產的好時節,田埂裡、大棚中、果園內,隨處可見“追趕”春光的農人,受疫情影響被“封鎖”的山村逐漸甦醒。

即日起,株洲日報推出“一線探春耕”系列報道,關注我市統籌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的舉措。敬請關注。

3月2日,天元區三門鎮南江村,易德強拉開了自家捲簾門。

此時天剛放亮,沿街住戶大多門鎖緊閉,就連平時習慣趕早的小賣部和米粉攤,仍處在“歇業”中。但易德強要趕早——去年冬儲,備了十幾萬元的貨,若不趁春耕賣出去,“養老本”都收不回來。

土地在復甦,農時不等人,易德強必須加快接單、送貨,與“春光”賽跑。

從“到店自取”到“送貨上門”

“零存整取”,是為了更好地留住客戶

記者手記

53歲的易德強,賣了23年的農資。以前,村裡有3家農資經銷點,現在只剩他這棵“獨苗”。

“生意難做喲。”易德強做農民的生意,而農民種田的意願在下降,村裡大部分農田荒了,還趕上了種植結構調整。他拿出賬本,算下來一年賣農資的利潤,頂多五六萬元。

但有需要就有人堅守。2018年,市供銷社扶持創建一批農村綜合示範社,易德強又把經營點重新裝修,整出140平方米的惠民綜合服務社,成為當地最正規的農資經銷點。

招牌響了,倉儲也得跟上。去年冬儲期間,易德強獲知村裡休耕3年的土地即將到期,於是一口氣儲備了30多噸化肥,還代理了“隆平高科”等優質水稻品種。

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他的計劃全打亂。易德強不得不轉變思路,從以往坐在櫃檯前等客戶,到現在挨個撥打老客戶電話,並承諾:“價格一分不漲,農資送貨上門,貨款秋後再算!”

“10包複合肥送嗎?”很快,電話那頭有了回應,種糧大戶龍正能的土地裡有需要了。“就算1包我也給你送過來!”易德強滿心歡喜地掛斷電話,並在賬本上記下當天的第一單生意。

“不主動一點,貨就砸在手裡了。”易德強對記者說完,轉身走進倉庫。偌大的房屋內,整齊碼放的化肥,已經堆到了天花板,種子和農藥放在櫃檯內,整整齊齊滿滿當當的。易德強戴上口罩,又在肩頭蓋了一塊毛巾,扛起化肥就往農用拖拉機上甩,動作很是麻利。

拖拉機剛啟動,村裡的“小紅帽”就來了。

“36.2℃,可以啦。”測量體溫,噴灑消毒液,易德強通過了安檢。伴隨著拖拉機的啪嗒聲,“小紅帽”還在大聲提醒:“儘量減少與他人接觸,口罩也不要摘。”

易德強告訴記者,頭幾天送貨,村裡還有設卡點,每過一處都要仔細檢查,現在雖然設卡點取消了,但老百姓似乎形成了習慣,自覺接受安全檢查,再繁瑣也覺得是對自己好。

從大馬路轉下鄉間小路,沿途的土地正在復甦,油菜苗已經長出很高,每隔一段就能看見在翻整土地的農戶。半小時後,易德強把10包複合肥拉到了田埂上。

“價格沒漲吧?”龍正能最關心的是價格。“去年60元一包,今年還是這個價,你要是買30包以上,55元給你也行。”易德強笑著說。

去年種早稻,龍正能可沒賺到錢,因為畝產不到250公斤,市場收購價還低到了每50公斤95元,幾乎只能抵掉農資成本。同行的天元區農村工作局種植辦負責人陳肆新給龍正能打氣:“區裡準備選擇優質水稻品種,統一推廣種植。”

貨很快卸完,易德強從口袋裡掏出賬本,記下送貨時間和數量,找龍正能簽字。賒賬,在種糧大戶和農資經銷商這裡,早就成為了默契。

“‘零存整取’我不吃虧,何況他們也跑不了。”易德強收起賬本,繼續前往下一個送貨點。

心懷希望 選擇堅守

“農資生意難做啊。”採訪中,易德強向記者訴苦,給客戶送農資墊郵費不說,每天低聲下氣找訂單特別不是滋味。

“但凡有出路誰還種田。”龍正能也不止一次打退堂鼓,因為稻穀收購價格多年走低,而種植成本逐年上升,土地沒有給辛苦回報。

但他們對於未來,又有著自己的希望。易德強篤信:越來越多的土地“解封”,農資的需求量只會上升,何況周邊村僅此一家。龍正能也在朝訂單農業的方向發展,選擇什麼樣的水稻品種首先與保底回收掛鉤,不再獨自扛著風險蠻幹。

因為有希望,他們選擇堅守,而隨著越來越多惠農政策的支持,以及經歷疫情洗禮後市場復甦的強勁動力,他們將更加自信地走進希望的田野。

數據

截至目前,株洲市供銷合作社社有農資企業及下轄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共儲存化肥51580噸、農藥12000件、農膜308噸、種穀150噸和噴霧器8000餘臺,全市供銷系統763個農資銷售網點貨源充足,全方位滿足全市農業春耕生產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