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个农资经销商的“突围”

一个农资经销商的“突围”

株洲日报首席记者 王军 通讯员/陆小林 杨永

垄上行·一线探春耕

【开栏的话】

春争日,夏争时,庄稼宜早不宜迟。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好时节,田埂里、大棚中、果园内,随处可见“追赶”春光的农人,受疫情影响被“封锁”的山村逐渐苏醒。

即日起,株洲日报推出“一线探春耕”系列报道,关注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的举措。敬请关注。

3月2日,天元区三门镇南江村,易德强拉开了自家卷帘门。

此时天刚放亮,沿街住户大多门锁紧闭,就连平时习惯赶早的小卖部和米粉摊,仍处在“歇业”中。但易德强要赶早——去年冬储,备了十几万元的货,若不趁春耕卖出去,“养老本”都收不回来。

土地在复苏,农时不等人,易德强必须加快接单、送货,与“春光”赛跑。

从“到店自取”到“送货上门”

“零存整取”,是为了更好地留住客户

记者手记

53岁的易德强,卖了23年的农资。以前,村里有3家农资经销点,现在只剩他这棵“独苗”。

“生意难做哟。”易德强做农民的生意,而农民种田的意愿在下降,村里大部分农田荒了,还赶上了种植结构调整。他拿出账本,算下来一年卖农资的利润,顶多五六万元。

但有需要就有人坚守。2018年,市供销社扶持创建一批农村综合示范社,易德强又把经营点重新装修,整出140平方米的惠民综合服务社,成为当地最正规的农资经销点。

招牌响了,仓储也得跟上。去年冬储期间,易德强获知村里休耕3年的土地即将到期,于是一口气储备了30多吨化肥,还代理了“隆平高科”等优质水稻品种。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他的计划全打乱。易德强不得不转变思路,从以往坐在柜台前等客户,到现在挨个拨打老客户电话,并承诺:“价格一分不涨,农资送货上门,货款秋后再算!”

“10包复合肥送吗?”很快,电话那头有了回应,种粮大户龙正能的土地里有需要了。“就算1包我也给你送过来!”易德强满心欢喜地挂断电话,并在账本上记下当天的第一单生意。

“不主动一点,货就砸在手里了。”易德强对记者说完,转身走进仓库。偌大的房屋内,整齐码放的化肥,已经堆到了天花板,种子和农药放在柜台内,整整齐齐满满当当的。易德强戴上口罩,又在肩头盖了一块毛巾,扛起化肥就往农用拖拉机上甩,动作很是麻利。

拖拉机刚启动,村里的“小红帽”就来了。

“36.2℃,可以啦。”测量体温,喷洒消毒液,易德强通过了安检。伴随着拖拉机的啪嗒声,“小红帽”还在大声提醒:“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口罩也不要摘。”

易德强告诉记者,头几天送货,村里还有设卡点,每过一处都要仔细检查,现在虽然设卡点取消了,但老百姓似乎形成了习惯,自觉接受安全检查,再繁琐也觉得是对自己好。

从大马路转下乡间小路,沿途的土地正在复苏,油菜苗已经长出很高,每隔一段就能看见在翻整土地的农户。半小时后,易德强把10包复合肥拉到了田埂上。

“价格没涨吧?”龙正能最关心的是价格。“去年60元一包,今年还是这个价,你要是买30包以上,55元给你也行。”易德强笑着说。

去年种早稻,龙正能可没赚到钱,因为亩产不到250公斤,市场收购价还低到了每50公斤95元,几乎只能抵掉农资成本。同行的天元区农村工作局种植办负责人陈肆新给龙正能打气:“区里准备选择优质水稻品种,统一推广种植。”

货很快卸完,易德强从口袋里掏出账本,记下送货时间和数量,找龙正能签字。赊账,在种粮大户和农资经销商这里,早就成为了默契。

“‘零存整取’我不吃亏,何况他们也跑不了。”易德强收起账本,继续前往下一个送货点。

心怀希望 选择坚守

“农资生意难做啊。”采访中,易德强向记者诉苦,给客户送农资垫邮费不说,每天低声下气找订单特别不是滋味。

“但凡有出路谁还种田。”龙正能也不止一次打退堂鼓,因为稻谷收购价格多年走低,而种植成本逐年上升,土地没有给辛苦回报。

但他们对于未来,又有着自己的希望。易德强笃信:越来越多的土地“解封”,农资的需求量只会上升,何况周边村仅此一家。龙正能也在朝订单农业的方向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水稻品种首先与保底回收挂钩,不再独自扛着风险蛮干。

因为有希望,他们选择坚守,而随着越来越多惠农政策的支持,以及经历疫情洗礼后市场复苏的强劲动力,他们将更加自信地走进希望的田野。

数据

截至目前,株洲市供销合作社社有农资企业及下辖各县市区供销合作社共储存化肥51580吨、农药12000件、农膜308吨、种谷150吨和喷雾器8000余台,全市供销系统763个农资销售网点货源充足,全方位满足全市农业春耕生产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