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



花落春仍在

——試析俞樾“篆隸”書法的取法與特色


俞樾“生平專意著述,先後著書,卷帙繁富”,一生傾心於學問,心無旁騖。至於其書法,多認為難與歷代名家並論。清人王潛剛在《清人書評》中寫道:“ 曲園老人之書頗似阮元,臨漢碑質樸不俗,偶見行書條幅,筆亦修雅。著作家之書如是,亦足矣”。這裡儘管對俞樾的隸書、行書作出了肯定,但對其書法仍存輕視之態。筆者在爬梳俞樾的隨筆、尺牘、雜文等相關資料時,發現他對前人書法的品評極少。後人在書論中,對俞樾書法的品評也鮮有記錄,目前筆者所能見到的,只有上文提到的王潛剛的那段論述。那麼俞樾的書法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況?他於書法是怎樣一種態度?有何師承淵源?其書學觀念是否符合當時的審美理想?本文試圖從五個方面加以分析。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1821—1907)



一、俞樾其人


俞樾(1821-1906)生於道光元年,卒於光緒三十二年。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三十年(1850)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咸豐二年(1852),散館授編修,1855年八月出任河南學政,兩年後被劾罷職,辭官後僑居蘇州。此後,因“東南遭赭寇之亂”(太平軍義事 筆者注),顛沛流離於德清、上虞、上海、北京等地約十年,直到同治四年(1865)俞樾與李鴻章在金陵相識,才應李鴻章之邀出任蘇州紫陽書院山長,同治六年又轉赴杭州“詁經精舍”,從此“足跡不出江浙”,在此講學達三十餘年之久。曾國藩作為俞樾的座師,對他非常器重,以為其“他日所至,未可量也”。俞樾“自幼不習小楷”而能“重進士,保和殿覆試獲在第一”,就是因為曾國藩的提攜。故其一生與曾國藩傾心交納,以致於“追念微名,所以每飯不敢忘也”。俞樾“篤天性,尚廉直”,即有“六旬泛宅”的逍遙,又有對兒女的嚴格教誨和故去的姚夫人的深情眷戀,是一位頗具性情的文人士子。光緒二十八年(1902),官復原職,四年後卒於德清臨平,年八十六歲。俞樾一生“專意著述,每競一歲皆有寫定一書刊行於世”,長於諸子和經籍研究,著述宏富。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曲園雜篡》《右臺仙館筆記》《春在堂全書》等五百餘卷,最終成為清末著名的經學大師。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 “慵庵”橫幅



1、 俞樾書“工篆隸”及其時代背景


任何一個藝術家都不能超越他所處的時代,其書法風格無不受其時代的薰染,俞樾亦不能例外,在碑學大興的清代中後期,“工篆隸”已成為俞樾書法的主要風貌。


進入清代中葉,隨著金石書跡的發現日益增多,書家的審美視野也逐漸開闊,形成了崇碑的藝術傾向,書法隨即進入了以碑派為主流的時期。在碑派的發展中,書法理論家起到了先導作用,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先後舉起了尊碑的大旗,引導了時代潮流。此時一些碑派書家也迅速崛起,他們先後崇尚漢碑、北碑,痴迷於碑刻書法所表現的金石氣,追求用筆的厚重、蒼茫、渾穆、樸拙。對於千年一脈的帖學,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漠視,甚至貶斥。由阮元的“短箋長卷,儀態揮灑,則帖善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到包世臣的“餘得南唐《畫贊》、棗版《閣本》,苦習十年,不得真解,乃求之《琅琊臺》《陠閣頌》《乙瑛》《孔羨》《般若經》《瘞鶴銘》《張猛龍》諸碑,始悟其法”。再到康有為的“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在這些頗有影響的書家書論的推波助瀾下,幾乎形成了碑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表現在篆、隸書體的創作上,較前代有了長足的發展,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氣象,先後湧現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書家,俞樾便是其中的一位。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 隸書扇面


在《清史稿》和《浙江府縣誌輯》的記載中,論及俞樾的書法時,都是僅僅提到三個字:“工篆隸”。可見篆隸是俞樾擅長的書體,這在他的《春在堂隨筆》中有過類似的記載:


“江艮庭先生平生不作楷書,雖草草涉筆,非篆即隸也。一日書片紙付奴子,至藥肆購藥物,字皆小篆,市人不識;更以隸書往,亦不識。先生慍曰:‘隸書本以便徒隸,若輩並徒隸不如邪。’餘生平亦有先生之風,尋常書札,率以隸體書之”。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尺牘


由此可知,篆隸書體的盛行深入人心,已成為不少文人士子的日常實用書體,足見當時崇尚碑學的風氣之盛。與其說俞樾深受江艮庭的影響,率以篆隸書寫信札,倒不如說時代大環境使然。俞樾的自我評價如是,我們從其傳世的書信、手札中也能證明這一點。葉鵬飛曾就俞樾給友人的一封書信的書法風格,評道:“俞樾此札,字體相雜,行書中多含隸、篆筆意……雖有些拼盤之嫌,但能一氣呵成,天真爛漫,寫出俞樾本人的好古之風”。且不說俞樾的書法是不是篆隸混雜,是否有拼盤之嫌,但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俞樾的崇古尚樸之風。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尺牘




2、 貌似阮元 實崇古尚樸


關於俞樾的書法師承,清人王潛剛《清人書評》中說:“曲園老人之書頗似阮元”。《清史稿》記載:“課士一依阮元法,遊其門者,若戴望、黃以周、朱一新……袁昶等,鹹有聲於時”。這裡只說依承阮元的方法來教授門生,似乎與書法無關。《浙江府縣誌》的記載略為明確一些:“杭州詁經精舍,創於大學士阮元,專以室學課諸生,樾主講三十餘年,課士一依阮成法,士多蔚為通材”。阮元作為當時的考據學大師,學術領袖,又是歷任乾、嘉、道三朝的重臣,地位顯赫,影響力頗大。俞樾在其創建詁經精舍教書三十餘年,書法上或多或少受阮元的影響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況且所教授的門生中,大多是通才,書法也一定是其中的課業之一。我們通過對照二人的書法作品,也能看到作品中透出相似的風神,特別表現在隸書上,用筆簡練,體態端莊,得渾厚之象,是二人書法的共同特點。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1



在俞樾的文集中,沒有明確談及師法阮元的記載,阮元的書法對俞樾也僅是影響而已,不存在明顯的師承關係。俞樾實則是向漢碑、向古人取法的。乾嘉時期,樸學大興於世,研究鑑賞並取法漢碑隸書已經蔚然成風。作為經學大師,俞樾因受時代風氣的影響,也非常注重書法的考據,對當時一些漢碑、唐碑進行了考釋,還見到了大量的石刻拓本和古人墨跡,這些碑刻、墨跡對其書法風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俞樾在文集中曾兩次提到唐代的《往生碑》,評其“碑文完好,字體朴茂,亦希構之物,……人至越中,拓數本以歸也”。《三老諱字碑》對其書風的影響更大,“此碑點畫渾樸含蓄,波磔不顯,字形方正從容,帶有濃厚的篆書遺意”。拿俞樾的隸書與《三老諱字忌日記》相比較,發現二者在大程度上相似之處,由此可知,俞樾從《三老諱字忌日記》得到很大的啟發和受益。此外俞樾對《五鳳二年刻石》、《唐碑殘石》等諸碑均進行了考釋和取法。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2


對於一些碑刻拓本,俞樾更是情有獨鍾,評《雲麾將軍碑》拓本“筆畫分明,乃知其之本”評《黃牛廟碑》拓本“隸法奇逸,雅可愛玩”;對於《秦刻石》拓本的“筆墨黯淡,紙質糜爛,且粘連於書,不可取出”,更是小心翼翼,“乃影寫其字而藏之”俞樾通過對這些碑刻及拓本的考釋和辨偽,一方面顯示了其學識的淵博,更重要的反映其崇古尚樸的取法傾向。在考釋過程中,對一些碑刻拓本書法的讚賞和鍾愛是顯而易見的,自然而然會受即其影響和啟示,從而形成了其古樸端厚的書法氣象。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3


3、輕技重神 不囿時風


一言蔽之,書法是文人雅玩的藝術,寫的是心性,靠的是學養。技法屬於表層的範疇,真正好的作品不僅僅拘泥於熟練的技法,還要靠深厚的學養來支撐。也只有透過表層技藝而根植於學問的書法作品,才有傳世的可能。俞樾是不講究書寫工具的,他曾接到友人筱泉中丞增筆的來書:“長頭羊毫筆,昔姚伯昂先生最善用之,弟苦不能用,管城子嘆失所久矣。公精篆隸,必能任意揮灑,為此子一吐共氣也”。語意雋永,俞樾復書雲:“承惠筆極佳,然佳毫入拙手 ,仍未得所公之位置,此子似小失之矣”。俞樾以為,長鋒筆雖然精良,但這不是工書法的決定因素。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4



俞樾還對通過改造書寫工具,來追求個性,過分看重技法的做法,頗為不滿。早在康乾時期,一些書家為追求風格,就在書寫工具上大做文章,王澍、錢沾即是其中的典型。他們用禿毫甚至剪掉筆尖的毛筆書寫,以追求勻稱、渾穆的效果。後人對此種做法提出批評,其中與俞樾同時代的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說到:“王良常、錢十蘭之篆書,以禿毫使勻稱,非古法也。惟鄧完白以柔毫為之,博大精深,包慎伯推其直接斯、冰,非過譽也”。楊守敬以為:王澍、錢坫這樣書寫已經違背古法,實不可取,與俞樾的觀點相同。但同時楊守敬對鄧石如用軟毫書寫的篆書推崇備至,在這一點上,俞樾則有不同的看法。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5


當時,俞樾曾就陳奐的贈聯,在隨筆中寫道:“碩甫先生專治毛傳,吟詠非長,然能為篆書,嘗書楹聯見贈雲:‘金尊日月三都賦,玉洞雲霞二酉文’。其書甚佳,既非如老輩人作篆書剪筆頭為之者,亦非時下人專摹鄧完白一派者可比”。俞樾的這種觀念即是對剪筆頭書家的貶斥,也是對時下學鄧書者的批駁。後來給友人的書信中,俞樾明確提出了鄧石如不可學的理由,他覺得鄧石如的篆書太過時尚:“完白山人書頗為時尚,足下臨之數十過,以應求書者,必門限穿矣。其以為不可學者,實正論也。雖然吾儕皆八股時文出身,請以時文喻完白山人書,尤之乎周犢山、陳句山諸君時文也”。當時鄧石如書法的遺風幾乎一統天下,先俞樾半個世紀左右的包世臣在《論書》中極力推崇,楊翰在《息柯雜著》也說:“完白山人篆法直接周、秦,真書深於六朝人,蓋以篆、隸用筆之法行之,姿媚中別饒古澤”。在這種情況下,俞樾不隨時弊,特立獨行,並旗幟鮮明的提出反對趨時跟風的觀點,充分表現了其好古品格。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6


當時模仿時人的風氣,還表現在多個方面,如碑文鐫刻即是如此,俞樾以為這種時文面目,俗不可耐,讓人深惡痛絕,已失去書法的本來面貌。“上虞有文衡山,所書前後出師表,石刻末署,嘉靖三十年辛亥七月二十四日,文徵明書, 時年八十有二,又有葛桷跋雲:‘餘待白姑蘇荷衡山翁知最稔,為餘書武侯出師二表,以餘世系出琅琊也。命工鐫石以傳,珍翁之楷法者不得,不因武侯盡瘁之心乎?’亭林先生日知錄雲:‘萬曆以後訪刻碑盛行,每題之文,必注其人之名於下,而刻古書者亦化於下,而刻書者亦化而同之。變古書以肖時文之面目,使古人見之為絕倒。’今觀此刻嘉靖閒巳,然雖衡山翁亦不免從俗也。”即使是文徵明的書作,經過刻工的摹刻,具備了時人面目,古樸之風蕩然無存,這正是俞樾所不能接受的。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7




4、學養深厚


自出機杼 俞樾作為一代積學大儒,學養是豐厚的,這使他書法具備了名揚後世的條件。反觀歷史上的千古佳作,如楊凝式的《韭花帖》,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無不是學養的外化和性情的流露。在這一點上與眾多前賢的觀點是一致的,如蘇東坡的“積學乃成”;黃庭堅的“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30]都是將學養視為書法重要性格特徵的一些範例。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8


因此俞樾對李白、杜甫和竹林高士嵇康的書法給於很高的評價,以為這些文人的書法,都是學養的外化,雖不計筆墨,但書品甚高。明代楊慎對李白的書評:“李白在開元間,不以能書名,今其行草不減古人”。俞樾根據所見到的李白在薊州獨樂寺觀音閣題額,認定此評價是中肯的。對於杜甫的書法態度,俞樾與宋代米芾的觀點大相徑庭,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信老杜不能書也”,俞樾用引用《書史會要》進行批駁:“杜甫楷隸行草無不工,而胡儼注杜詩並言:‘嘗於內閣見子美親書《贈衛八處士詩》,字甚怪偉’,然則老杜並非不能書,米顛所說未為定論矣”。並肯定杜甫書以瘦硬為貴的論書,是矯時之論。由此可以看出,俞樾對歷代文人是情有獨鍾的,更對他們的書法作品洋溢出的儒者氣息和文化內涵欽佩有佳,這也反映了其書法藝術的審美傾向,為最終形成其儒雅含蓄的書法風貌起到了導向作用。俞樾對嵇康書法也充滿充滿嚮往之情,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記錄較為詳盡:“張彥遠言:‘昔嵇叔夜自書絕交書數紙,人以右軍數帖來易,昔不予之,則叔夜書唐世尚有’。按此知叔夜書亦絕妙也。張懷瓘《書斷》稱:‘嵇康善書,得之自然,不在乎筆墨’,足見其書品甚高矣”。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09


對照俞樾的作品,可以深切感地受到由於學養的深化而流露的文人氣息,篆書取法二李,體態略長,可謂循規蹈矩,不激不勵,強調篆法結構的準確有據。與同時期師法鄧石如的吳熙載、莫友芝、楊沂孫、徐三庚等名家的篆書大異其趣,吳的舒展飄逸、莫的生拙堅實、楊的寬博錯落、徐的“釘頭鼠尾”,都與俞樾工穩典雅的篆書相去甚遠。其隸書“用筆沉實穩健,不著意修飾,方筆平掃,靈動平和,十分耐人尋味。在章法上井然工穩,氣力內凝。是其淵深的學識滲化而成,在晚清隸書書家中,最具儒者風度”。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10




5、不以楷法工拙為升降


俞樾如同大多文化士子一樣,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精神內涵已深深被儒家思想所桎梏,為人處事也是儒家士大夫的作風。首先他視書法為“釣弋餘能”,這與明季書家黃道周的書法觀頗有相似之處。黃道周(1585-1646)一生重政治,以社稷為大業,僅視作書是學問中七八乘事,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俞樾不但把書法看作“壯夫不為”的小道,而且也沒有把詩賦文章看作“經國之大業”,他在《春在堂隨筆》中以為:“上意所求,不止在詩賦楷法。必將留心時務,討論章典,以成有用之材,而印其所言,觀其所學,亦足知其之賢否。不必專以詩賦、楷法工拙為升降矣”。他告誡朝廷,人才的啟用,不能以詩賦、楷法的工拙為尺度,而是應印其言,觀其行,做到經世之用,這符合當時的學術風氣。俞樾曾就友人仿鄭板橋字畫潤筆一事大發感慨:“餘謂東坡先生字,在當日只換羊肉而已。吾輩率爾落筆,便欲白銀,大罪過也。然年來以筆墨為人役,亦甚苦之”,士大夫的磊落坦蕩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格不言自明。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11


俞樾的儒家風範還表現在對朝廷的忠貞上,俞樾於咸豐七年(1857)被罷官,十三年後,在福建見到為官河南時的舊時同僚,同僚談到文宗皇帝召見時的情景,語及俞樾。“咸豐九年自豫入覲,蒙文宗顯皇帝召見,語次及樾,有‘俞樾寫作俱佳,人頗聰明’之諭。是時,臣樾去官已一年有餘矣,何意蟣蝨,微臣尚在春注之中。昔蘇軾聞神宗有奇才之嘆,痛苦失聲,樾之才固不足以比蘇軾,而以天涯殘客,重聆先帝玉音,亦不禁涕淚之橫集也”。如此萬千感慨,足以說明俞樾效忠國家的耿耿情懷,更是其思想受封建鉗制而感念皇上的靡靡之音。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12



三、小結


晚清時期,正是篆隸書體創作逐步走向繁榮,並最終成熟的時期,相當多的書家對篆隸書體的探索的目的性更加純粹,更傾心於點畫用筆、結字姿態、章法形式和墨色氣韻等諸方面技法因素,並對其書法藝術內在精神進行了充分挖掘,因此顯現出千姿百態的面貌。由此可見,俞樾“工篆隸”的書法風貌,是時代大風氣使然。然而俞樾由於受經學和考據學的影響,反對時尚書風,且針砭時弊,主張正本探源,以古人為法,崇古尚樸。書法面貌與時代書風有一定距離,形成了其獨特的書法風格:淡化技法動作,線條簡練,體勢古樸,洋溢著文人氣息。這在今天書法研究中的取法問題上,會給我們一些啟迪。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13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14



俞樾:最後一位樸學大師丨私享藝術

俞樾手札 二十四通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