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最近面板行业蠢蠢欲动,好像行业端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回顾面板行业,电视机面板价格自17年6月见顶后,由于新增产能的持续增长,行业陷入供过于求,面板价格开启了漫长的下跌过程。18Q3厂商开始调整产能结构,促进行业供需短期的缓解,随后面板价格短暂反弹。由于产能供需没有得到本质性改善,叠加面板价格Q4备货需求走弱,面板价格再次进入下跌通道,18Q4面板价格再次走低。据调研信息了解到目前主流的32寸、43寸、55寸、65寸等open-cell液晶面板(含偏光、驱动IC)价格已经基本降到面板厂商的成本线附近。由于今年一月的淡季效应,部分海外厂商进行产线岁修保养,导致整体供应端有所减少,因此部分中小尺寸面板价格止跌。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近三年主要TV面板价格情况面板价格情况(美元)

行业供需发生变化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根据公开信息所得,32寸目前生产的现金成本约在35~36美元左右,销售价格在42美元左右。根据面板行业过去的经验,当面板价格跌到接近或者跌破现金成本后,所有面板厂出于控制亏损的考虑将会开始降低产能利用率,从而改善供需环境,修复面板价格。所以即便没有明显的产能退出,主流尺寸面板价格也在19年3月份全面触底,并在Q4以后有望迎来反弹。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过去6年32寸open-cell液晶面板售价及现金成本对比(美元)

除了供需改观以外,行业本身也受益于下游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获得饱满预期。具体来看,2018年存量智能手机OLED屏幕渗透率已经越过20%的爆发零界点,预计AMOLED屏幕将进入快速渗透阶段。OLED显示技术的最初应用在三星手机的旗舰机型中,由于出色的显示效果,2017年苹果推出的iPhoneX首次采用OLED屏幕之后拉开了全行业手机屏幕技术的大变革。从增量手机来看,2018年不同智能手机品牌的OLED渗透率中苹果和小米的渗透率提升速度相对较快,苹果手机在2018年底已经接近40%,小米也接近35%,作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品牌的华为/荣耀的OLED屏幕渗透率最低,不足15%,预计未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2018年增量手机中各品牌OLED渗透率

而成本端,各方性能更优越OLED完全成本已经接近LCD,成本优势愈发明显。从2017年开始,柔性OLED显示屏幕的出货量大幅增加,从2016年的4600万激增至1.33亿片,2018年智能手机柔性OLED面板预计出货量为2.02亿,2022年预计增长至5.7亿片。随着OLED出货量的增长,LCD液晶显示面板的占比被压缩,而且OLED屏幕的价格也大幅下降,目前5.7”刚性OLED面板价格已经和6”LCD面板成本已经接近,均为18美金左右。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不同尺寸OLED与LCD屏幕制造总成本对比

并且在OLED成本结构中折旧费用占比较高,未来成本仍有下行空间。由于LCD屏幕中液晶材料及相关模组材料费用占比较大,OLED在模组材料的成本占比下降一半。对于OLED屏幕而言,目前仍处在快速渗透的发展初期,前期设备折旧占比仍然较大,而且由于出货量和LCD仍有差距,所以折旧费用占比几乎是LCD占比的两倍。此外OLED显示面板中,面板材料的价值增加较多,占比也从6%提升至18%。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5.7" 刚性OLED成本结构

因此随着生产良率提升,AMOLED显示面板仍有下降空间。行业内AMOLED面板厂商中,三星显示良率最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超过80%,与LTPS-LCD良率相差无几。但是国内显示面板龙头京东方的良率目前刚刚越过60%的盈亏平衡点达到65%,维信诺的良率也突破了70%,随着国内厂商良率的提升,AMOLED面板价格仍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

行业格局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从整个行业格局来看,京东方在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首次超过LG登顶全球第一 。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全球液晶显示面板和OLED面板的供应主要来自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三地。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2018年全球显示面板产值规模接近1000亿美金水平,产值同比下滑7.1%。在大尺寸的电视面板市场,2018年全球电视面板的出货量达到 2.84亿片,年增8.4%,出货面积为1.51亿平方米,年增9.5%,出货量及出货面积均创历史新高。按照出货量的排名,京东方首次超越LGD(乐金显示)成为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接近20%,华星光电的电视面板出货量也跻身前五,市占率达到14%。但是从出货面积排名来看,LGD和三星仍然牢牢占据冠亚军出货面积市占率分别为20%和17%,京东方位于第三位,约为15%,其后依次为群创(14%),华星光电(12%)和友达(10%)。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2018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量占比( % )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2018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面积占比( % )

对于小尺寸面板,三星据仍然占据LCD和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第一位,2018年国内显示面板厂商 AMOLED出货量大增185%。CINNO Research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达到19.1亿片,出货量同比下降4.4%。其中AMOELD面板出货4.4亿片,出货量同比增长3.4%,占据全球智能机面板的23%。三星显示(SDI)无论是在总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还是AMOLED手机出货量都位列第一位,尤其是在AMOLED手机面板根式占据垄断性优势,2018年全球AMOLED面板出货量中占比接近93%。在AMOLED领域,除了韩国的三星和LGD之外,全部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显示面板厂商,而且国内显示面板厂商出货量均实现大幅度增长。2018年维信诺AMOLED面板出货量高达1100万片,同比增长247%。2018 年国内AMOLED屏幕出货量接近2400万片,大增185%,预计2019年出货量接近5000万片。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2018全球智能手机AMOLED面板出货量

三星和苹果手机AMOLED面板占比大比例提升,华为和小米手机AMOLED屏幕潜在需求接近1亿片。按照显示技术的不同,智能手机面板可以分为LCD(a-Si非晶硅和LTPS低温多晶硅)与AMOLED(Rigid刚性和Flexible柔性)四类。三星是全球手机厂商中采用OLED 屏幕比例最高的,AMOLED屏幕渗透率达到73%,其中柔性AMOLED渗透率为26%,排在第二位的苹果手机AMOLED屏幕占比高达37%,而且全部都采用柔性AMOLED面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在第三位的华为/荣耀AMOLED屏幕渗透率明显低于三星和苹果,由于受到三星AMOLED面板产能的供应限制,整体AMOLED屏幕渗透率仅为7%,柔性AMOLED 屏幕渗透率为3%。

小米手机AMOLED屏幕的渗透率也处于较低水平,不过随着小米开始向三星采购AMOLED屏幕,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新出货手机中AMOLED比例明显提升。另外两大国产手机品牌OPPO和VIVO由于获得三星的AMOLED面板稳定供应,二者 AMOLED屏幕渗透率均在35%左右。后期华为/荣耀和小米手机的AMOLED屏幕渗透率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二者合计出货量接近3亿部,如果AMOLED渗透率达到30%,将产生1亿片AMOLED屏幕的需求,这部分需求预计主要由国内显示面板厂商如京东方,维信诺,深天马等厂商来满足,极大的拉动国内AMOLED显示面板产业链的发展。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2018年按照智能手机显示技术不同分类区分手机出货量

AMOLED显示面板主要应用在手机领域,全球AMOLED产值到达到250亿美金。从OLED 市场规模来看,2018年OLED产值达到250亿美金,占整个显示面板产业的1/4 之一,是显示面板中增长最快的领域,而且确定性很高。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速约为17%,预计 2021年行业产值将达到接近400亿美金。OLED电视由于成本较高,而且大尺寸OLED面板良率较低,所以目前OLED应用领域主要以手机市场为主,占比接近88%。OLED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也主要来自智能手机领域。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OLED市场规模及各细分市场占比

从AMOLED产能来看,国内OLED产能在未来三年将会进入集中释放期,2018年中国大陆AMOLED产能总和预计约为105万片基板,2023年产能预计增长至1162片基板,未来五年产能供给的复合增速约为62%。截止到2021年京东方产能占比约为37%,未来三年国内柔性AMOLED 产能会有较大的增长,预计2019年柔性AMOLED产能将达到277.5k/月。以G6代线为例,玻璃基板大小为1500mm*1850mm,约为2.775平方米,约为27750平方厘米,如果一台5.5英寸手机为83.4平方厘米,能够大概切割332块屏幕。如果2019年假设显示面板厂的良率为70%,显示面板在满产的情况下的产量能够达到7.73亿片。2018年由于各大显示面板厂的良率刚刚越过盈亏平衡点,所以产能利用率是较低的,按照2018年国内3264万片的出货量测算,2018年满产情况下按照65%的良率计算为4.4亿片产能,产能利用率仅为7.4%。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2019年国内AMOLED产能占比(%)

从全球显示面板的需求端来看,主要需求来自智能手机,电视,教育和会议交互平板,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显示器,智能手表,VR/AR设备以及车载显示屏等领域。其中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车载屏幕以LCD液晶显示屏幕为主,智能手机,智能手表,VR/AR等移动智能终端是AMOLED显示面板主要的需求场景。2018年全年所有终端产品对于显示面板出货面积总需求达到2.12亿平方米,而2018年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将达到2.13亿平方米,同比增加1780万平方米,增长率为9.1%,行业供需格局从过剩转向平衡。

从供给端来看,今年3月20日韩国KB证券表示三星显示 SDC会从下半年开始将8.5代线液晶面板产线L8转为QD-OLED产线,至少降低产能105K,对应产能面积6370千平米,减少了产能供给,预计到2019全年行业进入需求略超供给的状态,有望推动显示面板价格出现全面反弹。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全球显示面板行业供需格局

大陆厂商的竞争优势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在激烈的竞争中,大陆厂商投资积极,当下来看毛利率及EBITDA表现均优于海外同行,且随着大陆8.5代线折旧退出期的到来,相对竞争优势仍然会增强,对于价格竞争的容忍度会增加。并且随着10.5代线的开出,65寸等大尺寸面板的价格主导权也将逐步落到大陆厂商手中。

相较于市场普遍关注于总量上面板投资的增加导致行业供给过剩,其实面板行业在技术上面临长周期的拐点,结构上的竞争分化更值得重点分析。面板产业发展最早的是日本厂商夏普等,但由于日本宏观经济、技术及资本的保守,LCD产业的蛋糕很快由韩国、台湾厂商先后主导,直到大陆厂商逐渐投产追赶。目前全球面板产能主要集中于韩国、台湾、大陆三个地方。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中大尺寸面板出货面积按世代划分

台湾厂商从1998年开始投资面板产线,投资高峰期集中于21世纪头十年,在2003~2009年液晶面板投资占同期台湾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3以上。友达拥有四条3.5代线、一条 4代线、四条5代线、两条6代线、两条7.5代线、两条8.5代线。友达最后一条8.5代线L8B量产时间为 2011年,后续再无新建厂房,更多是基于现有产线进行调整和增加部分设备。类似的,群创拥有两条3.5代、一条4代、一条4.5代、三条5代、一条5.5代、两条6代、一条7.5代、一条8.5代线。台厂产能配置较为完整,产品线覆盖也较广泛,从小尺寸到大尺寸均有供应。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友达出货面积及均价

韩国厂投资面板比台湾企业早,在1996年就开始投资第一条3.5代线。韩国厂通过转为研发线、变卖设备和调整至生产OLED等方式,将中小尺寸的LCD产能基本关停,诸如三星的L1~L6和 L7-1;LGD的 P1~6等产线均如此。因此韩国的产能结构与台湾不同,韩国在 7.5、8.5代等高世代集中了丰富的LCD产能。韩国与台湾战略选择的不同,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韩国厂拥有OLED技术研发和深厚的资本两大优势。以三星为例,2017年其OLED在显示业务营收占比达到69%,OLED显示占全球市占率的96%。OLED的产能利用率成了其显示业务盈利能力的关键,LCD业务重要性越来越低。

大陆投资面板的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京东方成立,其第一条5代线在2005年量产。大陆技术积累较薄弱,经过较长的引入期和追赶期。真正产能爆发集可以分为两波:(1)第一波:2011~2015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8.5代释放为主;(2)第二波:2018~2021,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10.5代、CEC和惠科的8.5代释放。2019~2021年大陆的优势会逐渐显现,一方面2011年开始投放的8.5代线逐步退出折旧,另一方面2018年投放的10.5代线切割大尺寸经济效率更高。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主要面板尺寸

相对比,面板行业资本开支主要集中于大陆。 面板行业资本开支主要集中于大陆。分析主要面板厂资本开支,2013年以后京东方远超竞争对手,2018年为79亿美元。按京东方现有规划,2020年是资本开始高峰的尾声,往后看每年约200亿元资本开支,主要用于 OLED。TCL集团规划,未来3年投资800亿元于半导体显示等领域。相比之下,友达、群创每年的资本开支在15亿美元以内。资产负债率也反映相似的变化,2013年之后京东方资产负债率一路上扬至2018年的60%,群创、友达一路向下分别至36%、49%。事实上,京东方等大陆长生投资资金不仅仅使用表内的资产负债项目,更依靠地方政府及没有并表的项目贷款,进行战略投入,快速起量。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IHS面板价格(美元)

以2014年为界限,大陆厂商在2014年之后毛利率表现就持续强于国外厂商,主要是两个原因:(1)逆势扩张下8.5代线的相对优势;(2)大陆成本端较低。毛利率优势比较明显,2014年以后京东方毛利率平均比友达、群创高7~8个百分点。京东方毛利率优势部分反映着公司投资和融资优势、折旧政策差异。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主要面板厂毛利率

从折旧与摊销占营业收入比重进行分析,2014年以后,基本是顺序为华星光电(国盛预估)>京东方>友达及群创。华星光电折旧期为7年;京东方折旧期为10年;台湾企业主要产线折旧已经结束。以2014~2016年数据作为参考(2017年面板价格影响过大),台湾企业折旧与摊销的比重约13~15%,京东方15~17%,华星光电17~20%。展望未来,一方面华星光电和京东方分别在2019 年、2021年开始退出 8.5代线的折旧;另一方面两者还在积极进行大规模资本开支,新产线效率高,因此预估未来大陆厂商该比重将下降。

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大陆厂商将逐步取得价格主导权

主要面板厂折旧与摊销占营业收入比重

综上所述,大陆厂商投资积极,毛利率等指标表现优于海外同行,且随着大陆8.5代线折旧退出期的到来,相对竞争优势仍然会增强,对于价格竞争的容忍度会增加。并且,随着 10.5代线的开出,65寸等大尺寸面板的价格主导权也将逐步落到大陆厂商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