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今日看點: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猿人說史,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宋真宗趙恆的事情。後世對澶淵之盟及其所保證的和平所作的諸多抨擊未見得公正。盟約規定,宋每歲與遼銀、絹共三十萬,被誚為資敵,宋、遼兄弟相稱,被視為辱國。不得不說,類似的說法未免過於偏激。歲幣之數額,在宋的歲入中所佔比例,在百分之一以下,相比戰爭費用,幾可忽略。而宋帝為遼帝之兄,正如石敬瑭認耶律德光為父,是借用“認親”的方式拉近雙方的距離,但雙方既是平輩,更無從看出辱國的跡象。後人立足於中原皇朝的立場看待澶淵之盟,是無法持公正態度的。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遼人

東封西祀

真宗在澶州前線心驚膽戰地過了幾天,而後求仁得仁,執了和約回到京師,“大赦天下”,似乎相當滿意。然而在略佔優勢的情況下以全無所獲告終——不僅無收穫,且付出三十萬銀絹,以及承認幽雲現狀——真宗事後細想,覺得自己未免不武。景德三年,王欽若為貶低寇準,曾刻意激怒他:“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此話正中他的痛處。盟約固然帶來了安全,但沒帶來體面,從而成為他沉重的心理負擔。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檀淵之盟

次年,真宗又與王欽若談及,應如何尋回體面。欽若明知真宗厭戰,故意鼓勵他:“出兵取幽薊,可以雪前恥!”但安全也得來不易,真宗不肯輕棄,詢問有無其他方式。欽若說:“那麼便舉行一次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戎狄。”但封禪需要有“祥瑞”出現,召喚帝王去泰山。怎樣的情況下,“祥瑞”會出現呢?欽若一笑:“陛下以為,前代那些‘河圖’‘洛書’,都是天然生成的嗎?那隻不過是‘神道設教’而已,常以人力為之,做皇帝的表示尊崇並且力推,那它就是天生的祥瑞。”真宗心領神會,開始用心準備“神道設教”。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河圖洛書

景德五年正月,真宗召來宰相王旦、樞密使王欽若,告以去年十一月夜見神人,預言將有天書下降,要他準備好道場迎奉,今日果有一卷天書降下宮中。群臣“再拜稱萬歲”,捧了天書去道場酌獻,並改當年為大中祥符元年。自此,神明頻頻下顧,天書復見於該年四月,宰相率各色人等二萬餘上表,兗州(今山東兗州市)父老也再三詣闕上書,祈請皇帝前去泰山封禪。皇帝俯順眾意,決定十月舉行封禪儀式。六月,天書又下降泰山醴泉亭,以呼應皇帝的決定。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兗州

十月初,皇帝帶著天書和群臣,向泰山進發。在祥光瑞雲的輝映之下,在泰山完成了封祀上帝與諸神的莊嚴儀式,繼之以社首山上祭祀地神,完成了歷史上最後一次封禪。自出京至回京,首尾四十七日,時值嚴冬而未嘗遇雨雪,眾人皆以為精誠格天。“景氣恬和”之外,尚有許多吉兆,譬如司天監發現,“有瑞雲覆殿”,“五星順行同色”。地方官呈報,各地“大稔”,物價至賤,麥粟每斛百餘錢。自天書頒下,京師至泰山道路,鄉邑肅靜,連鼠竊狗盜之小案也未嘗發生。泰山所在的兗州,貢獻尤大,一時有醴泉現,一時有蒼龍出,自八月始,又頻頻獻上芝草,八月份獻芝草八千一百三十九本,九月份八千七百十一本,十月份達到三萬八千二百五十本。大臣說,這是“天地助順”。實際上這是百官萬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泰山封禪岱廟

至於計劃中的“誇示戎狄”,效果如何呢?“戎狄”還是有一定反應的。境內的“西南溪洞諸蠻”,據說此前向來不朝貢,“今以方物來賀,請赴泰山”。甘州(今甘肅張掖市)回紇來“賀東封”,大食諸蕃國使者,“以方物迎獻道左”,甚至有大食蕃客獻玉圭,說是祖先得自西天,並代代相傳,說要等“中國聖君行封禪禮,即馳貢之”。這些積極的助興之舉,得到很好回饋。契丹似乎也有所表現。據邊報,原先契丹防邊人馬,自從宋方以封禪之事相告,便將人馬撤去。然而,實際上契丹的反應是比較冷淡的。宋方專程派官員攜帶禮物至境上通報,東封之時大隊人馬移動,請契丹不必猜慮。契丹回覆說:“貴國自行大禮,何煩相告?至於禮物,盟約裡沒有規定,本國不敢受。”契丹本是“天命”的首要宣示對象,真宗封禪是什麼意義,契丹也不至於不明白,只是不願意為真宗助興。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契丹族

封禪事件,後人大體視之為鬧劇。事實也不盡如是。世人未必皆昏昏,宰執群中,豈無高明人士?譬如宰相王旦,號稱“端重堅正”,卻也不持反對態度。史載真宗恐王旦反對,召王旦至禁宮內飲酒,又賜酒一瓶,王旦持歸,發現瓶中所貯,盡是珠子,“自是不復持異”,似乎輕易被皇帝賄買了。此後王旦因其特殊身份,在封禪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隨群臣獲得許多賞賜,這也深受後人鄙夷。但王旦一類的“正人”之所以不提出異議,應當也是看到了封禪的意義。皇帝幾乎以哀懇的態度暗示大臣不要力阻,大臣似應當體諒他的需要。已經邁入承平時代的政權,有這麼一個儀式,雖不能說是“必需”,但未必沒有益處。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檀淵之盟碑

如何看待

怎樣看待封禪的意義呢?封禪對於“戎狄”,當然是足資觀覽的盛事,不見得能引來多少感動,但可以有不少利益。對於黔首,一般認為東行之舉嚴重干擾民眾生活,徭役頓起,加重社會負擔。不過也未必全是反面的因素。封禪完畢,御駕所過之處及供應封禪物資之州縣,各免去賦稅若干以作補償。大赦天下,並及於常赦所不及者。天命頒下,是值得普天同慶之事,故以這些方式,“令實惠及民”。或者更重要的是,和平狀態下,隆重的儀式、帝王的登場,昭示國家的存在,並由此產生一種信仰式的感情。封禪體現為一種國家慶典,是政權凝聚力的重要來源。所以,封禪的社會影響,應作兩面觀。

宋真宗的東封西祀,耗費國力只為虛名,出現檀淵之盟是必然結果

契丹兵

百官是封禪的主要參與者。業儒起家的官員們對真宗糅合儒、道的信仰重建和儀式創新,不見得感興趣。但是整個過程中,得益最大的恰恰是官僚群體——以及有志於投身官場的士人。進官秩、賜俸祿、增加地方參加中央科考的配額、加強科考以外特殊人才薦舉的力度,封禪的策劃和實施過程中有特殊功績的官員,還可迅速升遷,官員和士子得到的實惠,遠甚於民。因此官與士始終最有激情,最為活躍。焦頭爛額的只有中央財政主管部門三司的官員,皇帝搞這個儀式,本身就需要巨大的開銷,事後蠲免賦稅、百官賜俸、軍士賞給,更是大大增加三司的支出或者令它的收入縮水。不過天下之事有重於財賦者,主計官也只能忍痛配合。

得到大家的全力配合,封禪非常和滿地結束了。但真宗卻不罷手,他無法求諸境外的滿足之情,要不斷從天書、芝草、儀式中汲取。東封之後還有西祀。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又西赴汾陰祀后土。七年,至亳州(今安徽亳州市)明道宮祀太上老君。臣子貢上芝草的數量,也不斷刷新紀錄。赴亳州前後,亳州長官丁謂兩次分別貢上三萬七千本、九萬五千本。三司的開銷和官民的負擔也在不斷攀升,同時士庶的疲倦感也在不斷累積。封禪之時,大約王旦還可以說服自己善加配合,此後皇帝愈益病態的“儀式依賴症”令他不勝其煩,每回為新的儀式奔走籌措,“恆悒悒不樂”。但自他以下,大家仍是機械式地配合著。不斷辦慶典,舉國上下的注意力,從邊境移走,無暇顧及境外發生的事。好在要維持“天命在朕躬”的形象,皇帝對於內政還是很關切的。“東封西祀”幾乎成了真宗朝在後人眼中的主要印象——且這個印象遠非正面。待真宗駕崩,他的繼任者把天書封進他的“山陵”裡,維持十幾年的浩大“運動”就這樣戛然而止了。但“承平”得到維持,“治世”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