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時隔一週,硬核君又要跟大家聊聊蘇州的歷史。現在咱們提到蘇州,無一例外會提到一個字“吳”,比如以蘇州話為標準音的“吳語”;春秋五霸之一的“吳國”;蘇州很多地名也含有“吳”字,如吳中區、吳江區,甚至蘇州大學的原名都叫做“東吳大學”。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吳語的使用人口達9000萬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蘇州大學的前身“東吳大學”

所以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吳”就成了蘇州的一個品牌logo,而與之對應的“越”,卻因為歷史上的“吳越爭霸”,在蘇州人留下了心理陰影,成為“死敵”一般的存在。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吳越勢不兩立

但是今天,硬核君要講的是,

蘇州不僅姓“吳”,也姓“越”,蘇州是“吳越文化”碰撞出來的文化名城。我們先從蘇州的一個古地名“越溪”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吳中區越溪街道旺山村

硬核君駕駛時空穿梭機,帶諸位來到公元前473年,那是一個烽火連天、群雄逐鹿的時代(請腦部背景BGM)。臥薪嚐膽後的勾踐攢足了本錢,準備報仇雪恨、出兵討吳,大軍一路朝北,很快打到了吳國的都城。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而此時的吳王夫差,早已陷入了西施的“溫柔鄉”,不僅完全喪失了鬥志,甚至錯殺了伍子胥,使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而此時對面軍中的勾踐,也遇到了一個現實問題,因為大軍長途奔襲。部隊的行進、糧草的運輸都出現了問題,戰局進入相持階段。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春秋時期的重武器“戰車”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春秋時期的戰船。後來演變成太湖七桅帆船

“拖不起”的勾踐希望儘快取得勝利,於是動起來“河網”的注意。江南地區河網密佈,當地人習慣通過“水路”來運輸。勾踐於是在現有河道的基礎上,挖掘出了一條河渠,將大軍和糧草及時運抵吳都城下,很快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挖條河好打戰

由於這條水渠的方向從南向北,為越國就在吳國的南方,後世就將這條河命名為“越來溪”,意思就是從越國流過來的一條河,而河兩岸也因此被命名為越溪,這地名沿用至今,現在是蘇州市吳中區越溪街道。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越溪街道現在為蘇州市吳中區的城市副中心

“越來溪”的挖掘不僅成為壓垮夫差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成為越文化與吳文化在蘇州交匯融合的一個象徵。其實在西周之前,不管是吳國的原住民還好越國的原住民,都是古代中國“百越民族”的一支,他們民族同源、文化相近、民俗相似、語言相通(今浙江北部也屬於吳語方言區),地區差異本身就很少。勾踐打敗吳國之後,進一步加速了吳越文化的交融並匯,在此以後的幾千年時間裡,古吳國的轄地與古越的轄地基本上都統一在同一政權之之內。不僅如此,在幾個定都杭州的朝代,蘇州都是直隸重地,其政治地位類似於今天的北京和天津。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百越民族曾廣泛分佈於我國南方

“吳”和“越”息息相關、榮辱與共,並逐步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形態。而在這一過程中,蘇州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豐饒的物產、較大的人口密度,逐漸發展成東南沿海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城市”,這一地位直到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通商,才被逐漸被取代。

硬核蘇州史:2500年前勾踐挖了這條河,讓吳越文化碰撞出“蘇州”

曹雪芹稱蘇州閶門為“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頭號號:硬核發佈者,內容很硬,但很搞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