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苏轼:在密州,望江南(上)

苏轼:在密州,望江南(上)

东坡杖履所及 / 就是诗与远方

在密州,望江南

熙宁九年(1076)春夏时期,苏轼先后两次登上密州北城的超然台,写下平生仅有的两阕《望江南》词: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在密州,望江南(上)

其一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其二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

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

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

为什么要用“望江南”?

《望江南》一调,被认为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支“金曲”。

据统计,唐、五代时期保留下来的作品多达753首。剔除晚唐时人易静用词体谈论与传播军机兵法的《兵要望江南》720首,这一时期使用《望江南》词调的文人词和敦煌曲子词共计33首,按照词调的创作数量,应该排在《浣溪沙》《菩萨蛮》《杨柳枝》《拨棹歌》《酒泉子》《临江仙》之后,居第七位。

宋代留存下来的《望江南》歌词作品共有233首,其中创作年代早于苏轼的有二十多首,苏轼的前辈张先、欧阳修、王安石、韩琦等人都曾用这一词调进行创作。

《望江南》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后来用为词牌。据说中唐时期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为悼念爱妾谢秋娘而改编此调,即命名为

《谢秋娘》

唐文宗大和九年(829)春天,白居易闲居长安养病,怀念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美景,依《谢秋娘》句格而做《忆江南》三首,风行一时,出现一批追随者与模仿者,因而此调又有《忆江南》的别称。

事实上,晚唐、五代时期《望江南》词调之所以盛行,除了契合当时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江南情结”,也与白居易曾经出任苏、杭二州刺史并在晚年写下深情优美的“忆江南”组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能不忆江南?

而对于从杭州移官密州的苏轼来说,白居易是他由衷仰慕与效法的偶像,江南则是他恋恋不忘的第二故乡。因此,他在偏僻朴陋的北方山城登上高台,以

《望江南》词调进行创作,绝非简单的倚声填词,其中是大有深意的。

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下旬,苏轼在由杭州调任密州途中,寄赠弟弟苏辙一阙《沁园春》,在词中深情回忆他们曾经怀抱“致君尧舜”的高远理想、希望能在政坛上有所作为的少年时代。

然而在神宗熙宁初年,由于苏轼屡言新法不便,主政的王安石对他颇为不满,指使御史谢景温诬陷他曾借运送父亲灵柩归蜀之便,在官船中夹带私货牟取利益。

为了避祸全身,苏轼自请外放,从熙宁四年(1071)到熙宁七年(1074),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

离京南下,苏轼其实是被挤出了政治中心,心情是颇有些颓废落寞的。在《初到杭州寄子由》诗中,他说自己“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对于时局深感无能为力,却又因为留恋皇上的知遇之恩而不忍心绝然退隐。

若说苏轼当时即有弃官归隐之意,当然并非实情,但是来自政敌的阴狠打击着实让他心有余悸,虽说“圣明宽大许全身”,但从自己来说,却已萌生“衰病摧颓自畏人”的衰颓心态了。

所幸江南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物质条件、相对平和的政治环境以及优雅的文化氛围,让他逐渐放松下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畏惧的心情,并且由衷地爱上了这片能够使他安顿心灵的湖山。

故乡无此好湖山

杭州是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留下声名与政绩的地方。

白居易年轻时因为卓越的文学才华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与提拔,勉励自己尽职尽责以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终因“越职言事”以及政敌诽谤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中年时期的这场宦海风波,使他由早年的以“兼济”为志渐渐转向“独善其身”。唐穆宗长庆二年(722),五十一岁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不仅造福一方百姓,而且使自己修养成优游不迫的境界,最终选择了在闲散官位上“中隐”的人生姿态。

当苏轼来到江南,面对两百五十年前白居易曾经深情观望的这片湖山,仰慕这位先贤,认同他的人生态度,明确将其视为效法的典范。

就在抵达杭州的第二年夏天,苏轼写下著名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五首,其中第五首说:

<table><tbody>苏轼:在密州,望江南(上)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tbody>/<table>

诗中之意大致两层:

暂且安于闲官,聊为中隐,向往着最终“小隐入丘樊”的长闲岁月;

由于父母亡故,自己已是无家之人,又能往哪里去呢?何况杭州湖山之美胜过故乡,能在此地消磨余生,其实完全可以不必另做打算了。

无奈仕宦之人身不由己,苏轼不得不惜别江南,任由命运的风将他像飞蓬一样吹向北方。他不仅带走了对杭州湖山的无限眷恋,也带走了白居易

教给他的闲适态度。

在前往密州的路上,他在《沁园春》中对弟弟说:既然我们无法凭借“笔头千字,胸中万卷”的才华,达成“致君尧舜”的理想,那么就让我们保持“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骄傲与从容,袖手站在闲处“优游卒岁”吧。

对于此时的苏轼来说,“优游卒岁”的魅力其说来自《诗经》中的“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不如说是直接来自白居易的“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萧洒可终身”。苏轼俨然是把自己想象和塑造成优游卒岁、潇洒终老的白居易了。

那么,在细雨微风中站在超然台上饮酒赋诗的苏轼,何尝不是重叠着白居易的视线,遥望那个同样“

风景旧曾谙”的江南?

酒醒之后,如何寻觅醉中的超然?

苏轼:在密州,望江南(上)

白居易以“忆江南”为名,向记忆中调取江南印象,浓缩到最朴实无华却最无以复加的“江南好”

苏轼以“望江南”

为调,除去词牌名称的要求,从构思上看,重心确实也是要落在这个“望”字上的。

在密州,苏轼望见的是什么呢?

是一片尚未流逝的春光。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春风细柔,柳条在风中飘飞舞动,“斜斜”二字展现了柳枝在重返生机的柔美姿态,不仅化用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东风御柳斜”的诗句以描绘时景,而且在风中轻扬的柳枝,似乎也暗喻着作者逐渐松驰下来的神经。

所以,才有了“试上超然台上看”的闲逸心情。

此处“试”字用得极好:

一方面,超然台前年秋冬方才修葺完工,并由弟弟为之命名,这是苏轼站在超然台上迎来的第一个春天。超然台上的景致能令人满意吗?超然台上的心情会是怎样呢?其实都不知晓,是没办法笃定的,所以只能说“试”。

另一方面,自从前年冬天苏轼来到密州担任知州,工作上,由于蝗灾、旱灾接连不断,“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生活上“斋厨索然,不堪其忧”,加上身体状况不佳,常有老病之叹,总体状态是比较低沉的。

因此,“试上超然台上看”也写出了勉励自己提振情绪、超越困境的主观意愿。

超然台建于密州北面的城墙之上,向外可以俯视城壕,向内可以眺望全城。

苏轼站在台上,看到护城河中的水位已经涨到一半,整个山城处处鲜花盛开。“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望江南》词调的两个七言句通常要求对仗,苏轼此处不用对仗,却通过“半壕水”与“一城花”的数量关系,使得“半壕春水一城花”形成了“句中自对”的独特效果。

苏轼曾经夸赞王维“诗中有画”

,其实他的诗词也有同样效果:

半壕碧绿的春水,一城艳丽的春花,在空间上高低错落,在色彩上对比强烈,写景极具层次感。

最后轻轻宕开一笔,让视线投向远方,流连在弥濛春雨笼罩下千家万户的屋瓦上,作为超然台所望之景的收束,给明亮的色彩蒙上一层暗淡色调,又仿佛心头挥之不去的丝丝怅惘

寒食后,酒醒却咨蹉

下片首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透露出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登台的时间,是在寒食节之后;

由“酒醒”,可以推知苏轼在超然台上四处眺望时的状态,其实是在醉中;

“咨嗟”直接点明酒醒后的慨叹之情,一个“却”字,透露出竭力遏制情绪而终归失败的变化过程。

按照夏历,寒食节是

冬至之后的第105天,在清明节前的一或二日。熙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是清明,这一天应该就是《望江南》的写作时间。

唐宋时期,寒食节盛行民间,典型习俗是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寒食”之意即是如此。

这个节日起源甚早,据说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被焚死绵山而命令全国民众禁火有关,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祖扫墓的重要活动,一度成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那么,苏轼酒醒之后油然而生的慨叹,内容会是什么呢?

答案正在下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古典诗词中的“故国”常指故乡,苏轼所思“故国”,是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眉山

,那里有父母、祖先与妻子的坟墓,寒食节理应祭扫。

然而自己仕宦漂泊,远隔千山万水,扫墓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苏轼站在超然台上极目眺望“烟雨暗千家”之时,视线尽处、心灵深处,是否会隐约浮现出故居的影像?

如此,他为什么要喝酒喝到沉醉,也就不难理解,那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

可是,毕竟不能永远陶醉在朦朦胧胧的状态,“酒醒后”的“咨嗟”,终是在冷冷地等待着他。

所幸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的这个春天,有位“故人”陪伴在他的身边。

此人名叫赵庾,字伯成,早年曾经担任眉州丹棱县令,其时大约正是苏轼的少年时代。去年冬初,赵庾来到密州,接替刘庭式担任通判,做苏轼的副手。

丹棱与苏轼的故乡

青神是邻县,同属眉州管辖,两地相距不到百里,所以苏轼见到赵庾倍感亲切,称其为“故人”。

赵庾为人“简易疏达,表里洞然”,酒量好,有诗才,苏轼与他虽为上下级,却相得甚欢,多有诗歌往还。苏轼每次去赵庾家,都会登堂拜见赵庾的母亲,赵庾则让儿女们站立在苏轼旁边,行晚辈之礼。

清明时节漂泊异乡,酒醒后涌上心头的故国之思,要不要向这位曾经与自己走过同一片土地、看过同一片风景的故人倾诉?是否可以和他聊聊青衣江碧绿的江水、绵延千里的峨眉雪山

苏轼分明很想这样做,却用理性提醒自己不要这样做,不能一味沉浸在个人情绪之中,不能让自己的心情影响了今日的欢聚。

寒食固然因为祭扫而成为思念的节日,寒食之后改用新火,却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既然一切都是新的,何不调整心境,迎接新的开端,姑且试着用这新火烹煮新茶,看看能否品出一种全新的滋味?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对仗极为工稳的这两个七言句中,分别嵌入醒目的“故”“新”二字且句中重复,上句以“故人”对“故国”,下句以“新火”对“新茶”,天然工巧,既表现眼前实景,又凸显复杂心境:

时间总在流逝,生活总要继续;

“故”与“新”在此时强烈对照而又重叠交缠,“故”与“新”也必然在此际渐行渐远,让人无能为力。

所以,人所能做的,最好是从理性上自我调整:“休对”暗示所有的过去都不曾在人的心中真正离去,“且将”强调要努力用新的自我迎接新的未来。

这样做,诚然是勉为其难,但这也许才是顺应了“寒食”这个节日真正的用意。

在情境中写作,用意志力写作,而不是一味被动地跟随情感走向,这是苏轼的一个特点。

既然登上超然台,就要努力做到“超然”。因此,虽然他将“咨嗟”这个带有消极色彩的情感词汇置于“过片”的重要位置,但是经过理性调适,最终为整首词安排了“诗酒趁年华”这样一个上扬的结尾

既然徒思故国无益,那就趁着眼前的好时光,饮酒作诗吧。

四时之变,无如此节

苏轼对时序流转有特殊的敏感,“时间”可以说是苏轼生命与文学的重要课题。

他曾在写给好友李公择的信中说:“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

寒食节在暮春时分,春花盛放后旋即凋零,天气迅速转暖;重阳节

在暮秋时分,秋叶染成灿烂金黄后迅速飘落,很快进入萧瑟寒冬。

基于对“四时之变”的这种强烈感受,苏轼强调寒食与重阳这两个节日一定不要虚度,要用诸如诗与酒去填充生命中这些美丽的时光

这不仅是在勉励自己,也是在劝说“故人”。

赵庾比苏轼年长十余岁,苏轼在《和赵郎中见戏》诗中说“我击藤床君唱歌,明年六十奈君何”,并在注脚中说:“赵每醉歌毕,辄曰‘明年六十矣’。”可见即使在酣饮戏谑中,迟暮的悲感也从未离开。

因此,面对这位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故人”,不但要避免“思故国”,还有劝慰其“趁年华”的责任呢。

至此,回味首句“春未老”,不仅可以看到苏轼自己对衰老情绪的积极消解,还能感受到他对朋友的体贴与温情

未完待续

收听【桃李国学苑千聊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