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知青故事:兵團時期的知青穿戴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稼軒在一家報紙上發表的一篇回憶文章《假領頭》,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當年下鄉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生活,發生了很多至今看來匪夷所思的故事,單說那時的時髦穿戴,其種種憨態,就令人忍俊不禁。


知青故事:兵團時期的知青穿戴

其一,是“假領子”,又稱“節約領”。“節約領”的古怪,是因為作為襯衫領子它倒是一點不假,假的是肩胛以下沒有了襯衫的大半截,僅靠兩條細細的帶子分別套著兩個胳肢窩固定。穿起來的感覺也是怪怪的:右胳膊一伸,左胳膊一伸。那樣子就像現今女人戴“文胸”,只是方向相反。

“假領”雖小,“花頭”不少。有普通、小方、圓型和尖角幾種。且男的加硬襯上漿,女的鑲“蕾絲”花邊。穿的時候,女知青還要特地把它從外衣領上翻出。充分顯示了在那個以貧窮、樸素為號召的年代,上海人的精明以及青春期愛美之心的覺醒和反叛。

知青故事:兵團時期的知青穿戴

有的“假領”,是套在貼身棉毛衫上的,外面再穿上家中老母或姊妹給織的絨線衫,北方人叫毛衣。這種毛衣,沒現在的羊毛衫好看,但暖和,一針一線傳遞著千里之外家人溫暖的親情。髒了、破了,會有好心的女戰友拿去拆洗重織,再穿上去的感覺就大有不同了,套用一句歌詞便是:“心中有個戀人,家裡有個姐姐。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個織得更靚,哪個織得更好……

棉衣,就屬上海知青最有的驕傲了。那年代流行黑灰藍,最崇尚“國防綠”。當年報名奔赴兵團,有不少的人是衝著那身“偽軍裝”去的。第一批到北大荒的上海知青領到的是正宗“國防綠”卡其棉軍裝,以後就沒有這麼好的了。其他地方的知青乾脆沒有,有,也只是“屎黃”的。細心的女知青們穿它時,外面還戴上護袖,並在衣袖內側縫上一隻毛線領圈。後來此風蔓延至男知青,恐怕也算是地下愛情敗露的蛛絲馬跡了。


知青故事:兵團時期的知青穿戴

棉軍帽,是端槍的雷鋒像上的那種。我們還戴過狐皮、狗皮和貉皮的帽子。貉,毛色很漂亮。不過戴上好看與否還得看長相。我至今保留著一張頭戴貉皮帽子的照片,誰看了誰都說我象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小爐匠”!

至於鞋,夏天是農田鞋,那是解放鞋的半高腰化,不中看;冬天是棉膠鞋,家境好的則穿大頭鞋、氈靴。實在冷的話,再添一雙氈襪,或者墊上烏拉草。當地的老鄉稱:“東北三大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那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成片叢生在沼澤地帶江河湖畔。單等每年秋天枯黃之後,割下捶爛,軟軟的、鬆鬆的,沒棉花結實,但比棉花暖和。

知青故事:兵團時期的知青穿戴

北大荒冬天酷寒,為了保暖,只有儘可能地把人從頭到腳裹成個大肉粽,行動起來像個“黑瞎子”(狗熊),誰也不敢為了風度而不要溫度。夏日裡,上海青年則將線衫線褲“內衣外穿”,在當地人眼裡也因為顯得過於性感而屢遭非議,只好學著別人赤膊穿外衣甚至棉襖。女知青則入鄉隨俗,再熱的天也只穿長褲不穿裙子。

由於勞動強度大,衣服易破易爛,因此,穿戴補丁衣褲鞋帽不但不會被笑話,反而會被作為“脫胎換骨”的標誌受到讚揚。至於那些“褲子破了沒人補”的王老五們,用橡皮膠貼漏點、用別針別衣服上的破洞,象濟公那樣“樂啊樂”,也是常見的風景。

兵團知青也愛美“扮酷”,追求一種“帥氣”,或者叫做“匪氣”的東西。由於不再像文革初期那樣,連一頂舊軍帽也要搶來戴,一人一套軍裝,但老老實實穿著似乎過於平常了點。於是,為了引人注意,就挽袖、敞懷,露出裡面穿的無領“海魂衫”。最講究的還是戴軍帽,就是對著鏡子,將帽頂和帽沿之間的部分抻直礅平,彷彿一頂大蓋帽。關鍵之處,還是要在腦後露出剃得很低但很整齊的髮根。

知青故事:兵團時期的知青穿戴

現在看來,這些衣物和穿戴簡直土得掉渣,穿法也很“政治”,但十年青春,它們畢竟被融入了人間的患難真情,陪著我們度過了那冰水浸泡的年華,令人終生感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