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这3种电商模式的底层流量逻辑,你懂吗?

电商是零售,需要的是流量及流量的转化,把市场里的购物者变成自家的购买者,甚至变成粉丝。

模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流量逻辑的变化源于消费者对信息控制权的变化。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获取信息的成本却在不断下降。“专有媒体”的壁垒正在消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脑中都已经“预装”了广告过滤系统。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切换也更加方便。消费者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频率接触新的有趣信息。消费者不再会被禁锢在某个平台消费。

这3种电商模式的底层流量逻辑,你懂吗?

跟平台“不可跳过式信息”相比,消费者更乐于接受“可跳过式广告”,更个性化的消费。

平台电商

平台型电商商家只是商品的提供者,并不真正拥有客户,所以永远需要花钱购买流量。客户是属于平台的。

用户找商品的方式是搜索,所以平台只要把握搜索的入口就可以了。

这3种电商模式的底层流量逻辑,你懂吗?

PC时代的“电商”淘宝、京东,其逻辑是通过到大的流量渠道低价购买大量流量,再加价把流量分给平台商家。因此淘宝平台其实是“网络商业地产”。

在一开始商家在淘宝等平台上开店是有平台带来的流量红利的,但是随着商家数量的增加,平台流量流量被不断的分流,平均到每个网店的自然流量,不足以使网店自然良性发展。需要通过竞价的方式购买流量。

可以继续找到小的流量红利,但是大趋势的流量红利一定会被迅速地抹平掉,跟传统渠道比较接近。

早期开的店之所以今天还可以不错,是因为它们把早期获得的流量红利,已经沉淀到大家对这个品牌本身的认可了。

早期做电商,并且把流量红利沉淀到品牌本身,就是这些人获得的最大的收益,比如说韩都衣舍、茵曼等淘品牌迅速地成长起来。但总体来说,今天平台电商的流量红利已经基本消失了。

流量红利一旦没有,平台电商就成为了传统零售。

平台型电商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者在平台上购物的选择多,很平台电商又不懂的如何做定位区分,导致平台上的卖家竞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把平台用户转化变成“店铺粉丝”。

平台上的电商商家做了很多年却一个客户都没有积淀下来。比如我们要在淘宝上买T恤,会直接去搜,买了之后根本就不记得在哪家买的,只记得在淘宝上买的。这就导致商家每次卖货都要重新买流量。

社交电商

平台型电商经营的是二级流量,相对来说流量比较精准,但是流量是握在平台手里的,平台商家购买的流量的成本高。社交电商是到一级流量池去找匹配自己的流量。有个比喻是这样的:微信是一级的用户新生态,是“泛中心化”的,有很多很多个小中心。社交电商在微信里面获得流量的方式是通过社交,腾讯这样说,我给你们一人一个筐,给你工具,微信的6.5亿用户就是一个大桃园,你自己去桃园里打桃儿去,你打下来的,都是自己的。

平台电商的关键在搜索,社交电商的关键在分享,这是完全不同两个流量形式。

这3种电商模式的底层流量逻辑,你懂吗?

社交电商的“自用省钱,分享挣钱”的流量经,社交是基础,电商是变现手段。利用销售者的个体信用和社交资源,去实现带货卖货的过程。在朋友圈有很多朋友都是这样代购、带货、KOL代言、代售。

社交是天然的去中心化的,在一级用户生态系统里,用户以社群的形式重新聚集形成二级流量系统。

拼多多的拼团是去中心化的工具,SEE小店铺、有赞、微盟的小程序商城都是去中心化的。

用户生长在微信系统里,用社交电商的工具,去实现购买的目的。

社交电商的核心流量逻辑是在一级流量池里去耕耘自己的用户。

社交→购买

内容电商

内容电商是社交电商的胜利版本

内容→购买→社群→价值观共振

刚刚我们说了社交电商是在社交网络的一级流量池里直接发展用户,内容电商则更进一步,需要将用户经营成粉丝,需要单个用户价值最大化。

这3种电商模式的底层流量逻辑,你懂吗?

社交电商往内容电商转化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交电商还是传统“消耗型”电商,而内容电商是“增益型”,内容电商做的买卖往往是各方多赢的。

内容电商更多是在产品的内涵上下功夫,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产品的基本功能不再是消费者的第一需求,产品所拥有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成为更多人考虑的第一性。

内容电商是一个信任→购买→信任强化→锁定购买的一个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