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狀元功過古今談

時下,2018年的“高考”已經結束,“炒狀元”也已經消停了下來。但是,前二天陰差陽錯的被拉去吃了一頓“謝師宴”,又與朋友閒聊起了這個話題。

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知多少?準確具體的還真不知道。“百度”一下,自唐至清,凡504人。如果把遼、金、張獻忠的大西朝、李自成的太平天國也算上,一共有552人。

1,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的傅善祥。

2,中國歷史上成為千古傳頌的狀元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3,中國歷史上對古今政治影響最大的狀元是清末的翁同龢;他為二朝帝師,革故鼎新,薦康有為給光緒帝,而後有“戊戌變法”。

4,中國歷史上以書法傳世的狀元是柳公權。

5,中國歷史上以辦教育、搞實業傳世的狀元是清光緒朝的張謇。

6,中國歷史上關注人與自然和諧,進而體恤民生的狀元是清代的吳其睿;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植物名實圖考》38卷傳世。

7,中國歷史上唯一公派歐洲大使的狀元是清同治的洪鈞;他以西方文化資料研究中國歷史(元史),著有《元史譯文徵補》傳世。

8,中國歷史上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有6人。(均是“荒冢一堆草沒了”)

9,中國歷史上官做到宰相(包括同級幹部:內閣首輔、大學士)的狀元明朝最多,有17人。(均是“荒冢一堆草沒了”)

10,中國歷史上唯一當“駙馬”的狀元是唐宣宗時的鄭潁。

11,中國歷史上狀元最大的省份是江蘇,有49人。市級地方是蘇州,有24人。縣一級是今福建永泰,有3人。

12,中國歷史上還有“兄弟狀元;父子狀元”。但是“任期”極為短暫。

算算這筆賬,中國一千百年歷史長河中,552個狀元,流芳千古的也就那麼5--6人。佔1/1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按全國30個省計,文理科一個省每年產生2個狀元;從1983--2010年,27年間,共有1620個“高考狀元”。早的“高考狀元”,已進入“不惑---知天命之年”,沒有一個“成器”的;後面的“高考狀元”更不用說;有資料顯示,這些“高考狀元”已經“全軍覆沒”。

自唐至清,凡1300年,552個狀元;1/100 成器。

自1983至2010年,凡27年,1620個狀元;全軍覆沒。

兩相對比,古代2年多出一個狀元;現在一年出52個狀元;我不知道用濫竽充數這個成語作評價結論過不過分?

這就回到我們要說的問題的核心:中國教育怎麼啦?

中國社會普遍對中國的當下教育(體制、方法、方式、內容、質量)提出嚴重質疑,官方不以為然。而官方非常喜歡數字;不知道這些狀元數字官方人士有什麼感想?

“炒分數”“炒狀元”在中國早已經形成一條巨大的、固若金湯的產業鏈。許許多多人為此發了財,升了官,他們是受益者;

有沒有受害者呢?當然有,是誰呢?是孩子們!是國家和民族的後來人。

從上面的史料,我們應該可以清楚的得出這樣一個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結論:歷史,決不是“狀元”創造的;歷史,是非狀元創造的。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作為中國第一部精神產品的詩歌集《詩經》(也是中國第一部“文學藝術作品集”,那個時候沒有其他後來的這些文藝作品分類),介紹人們創造的。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原生態。

我們再以文學為例。自先秦至晚清,除文天祥外,《騷》《賦》《詩詞》《雜劇》《小說》《戲曲》《話本》,換言之,打開《中國文學史》沒有應該萬代的作家詩人是狀元。有許多連“進士”也屢試不中!

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理論家、批評家、教育家金聖嘆,雖然聰慧過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由於不喜歡阿諛仕途,在“歲試”時故意把作文寫得怪誕不經,被官家黜革不用;後來,他又去參加“科試”,奪得冠軍、拔得頭籌;官家正要冊封他一頂烏紗帽,誰知道他又拂袖而去。

回家著書立說,遂成大家!

當今連年有學生抵制應試型高考,故意作“怪誕作文”:甲骨文、古體詩、針砭時弊順口溜頗有一點金聖嘆的味道。

竊以為,狀元者,書呆子之同義語也。不足為訓!趨之若鶩,後患無窮!

由是觀之,人才,4分成績(五分制),或者80--85分成績(百分制)者,能成大器。

能夠拿到這個成績,說明他已經掌握了書本知識;這樣的學生,一般都有其他方面的“特長”“愛好”;這樣的學生,一般都有不少“業餘時間”幹一點自己喜歡的事兒。這樣的學生,一般都比較“自由散漫”;在老師的眼裡,不是應該好學生;但是老師又確實說不出他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來;

古今中外,這樣的人終有所成!

唐駿,沒有文憑,最近還背了一個造假者的“白鍋”;可是,全世界的狀元加起來,也沒有超過他已經取得的實實在在的、全世界公認的成功。

他這個錯誤,主要責任是社會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