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古代傳說人物,炎帝黃帝、蚩尤他們是真的存在嗎?中國人真的是炎黃子孫嗎?

不如一醉1982


黃帝、炎帝確實是存在的,怹們的真實身份是三代以來姬姓與姜姓的父系的始祖。 只不過在那個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既沒有後世那種郡縣制的王朝國家,也沒有早一個時期的封建制國家。

那時的“國家組織”應該是類似於中世紀後期北德意志地區的城邦聯盟(Hanse)。而炎帝或黃帝則是生活在那個時期的英雄豪傑。正是怹們通過自己的偉業使自己的族群(炎帝——姜姓;黃帝——姬姓)發展成為了後世的華夏世界。

但在黃帝、炎帝這個稱號不得不說出現的很晚。目前為止關於黃帝的記載最早出現在齊威王鑄造的《因齊敦》,銘文上就清楚的表明田齊王室的遠祖來自於偉大的黃帝。正是在田齊王室的支持下,齊國蓬勃發展除了以鄒衍為集大成者的“五德終始”學說,這一學說深遠的影響後世,直至今日。而作為這種學說的一部分黃帝的“傳說”也日益完善,到了秦漢之際則基本定型。比如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十大經》就記載了黃帝伐蚩尤的傳說。




陳侯因齊敦

也就是說黃帝、炎帝這樣的稱號是春秋戰國之際姬姓、姜姓諸國對於自己始祖的榮耀,類似於後世的追封。至於蚩尤本是民間的戰鬥之神,一直被底層百姓所信仰。秦漢之際英雄起于田壟市井,這種信仰才跟古老的姬姓、姜姓始祖崇拜搭上了關係。

在先秦個公族世家都有自己完整的譜牒,記錄著血脈的傳承,比如周室就有這樣的:

黃帝(姬姓始祖)—少昊—蟜極—帝嚳—棄(史稱后稷,本名棄)—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太王(即古公亶父, 本名亶)—王季(即季歷,本名歷)—周文王—周武王

這種世系絕非杜撰,因為三代同姓不婚,家譜往往涉及到個邦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往來——這都是錢的事!這是絕對馬虎不得的,所以一定會非常謹慎。

要知道,最早的歷史大多都是族群的譜牒,這是一個滲入血脈的記憶,記住祖先的名字,對於族群成員來說是一種崇高的義務。比如現代韓國的宗家子弟都能夠背誦家譜;而美國南方(東南部)的體面人也能夠“迅速的搞清楚十代以內的親戚關係”。在歐洲,不少家族,比如像科隆納家族,也能夠毫不費力的把祖先追溯到上古時期。 何況先秦的公族世家都有一部記載各大家族祖先世系的書,叫《世本》。遺憾的是此書已經失傳,如今只有清代學者做的輯佚版本。

黃帝馭龍上仙。從漢到清,炎帝黃帝的第一個身份乃是祖先神。

在《世本》的殘存部分中很多家族都和田齊王室一樣,將祖先追溯到黃帝。而類似的文獻當時很多,比如後世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時就用的“古文(戰國時期東方各國使用的文字)”資料《五帝德》、《帝姓系》這類資料。這些看似“傳說”、“口述歷史”的史料實乃各族群共同擁有的集體記憶,當然是很有意義的。

但古人很清楚的記載過,炎帝是一個頭銜,第一位炎帝便是嘗百草的神農氏。




在漢朝初期,蚩尤往往以熊的形象出現,而且是強大的神明。


陳大舍


在百家姓中,記錄了幾百個姓氏。包括444個單姓,124個複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姓氏呢?隨著人口數量快速增加,很多姓氏也有了一些改變。人口增加了,姓氏也越來越多。但是,想找到自己姓氏的起源,有點難度!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誰,這樣才能更好的祭拜,不是嗎?

其實,在古代,真的沒有那麼多姓氏。最早出現的姓氏,大多是部族的名字,或者部族"一把手"的名字。比如姬、媯、姚、妳、姜、嬴、姞、妘等大姓氏,後來很多的姓氏,都是從這幾個姓氏中演變過來的。比如,黃帝當時住在姬水河畔,便以姬作為姓氏。

神農炎帝住在江邊,以姜作為姓氏:嬴來源於少昊金天氏;妘姓氏來源於帝;嚳高辛氏;姚、媯姓氏來源於舜帝;妳姓氏來源於大禹治水!從這些大人物的事蹟中,有了這幾大主要的姓氏。

到了今天,大家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應該都是跟著皇帝的姓氏。比如孟、龐、曲以及萬姓氏,這些都屬於姬姓;申、呂、丁、齊等姓氏,應該是屬於炎帝的姜姓;屠、鄒就不算是炎黃子孫,應該是蚩尤的後代;夏、辛、夏侯這幾大姓氏,應該就是大禹的姓氏。

通過各種神話故事,大家對黃帝、炎帝、蚩尤以及大禹都有一些瞭解。在不瞭解自己姓氏的由來之前,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就是炎黃子孫。可是,看著自己姓氏的由來,找到了真正的祖宗,還是不是炎黃子孫呢?只要自己的姓氏,屬於炎黃一脈,就是真正的炎黃子孫。如果是蚩尤或者大禹的姓氏,也不要感到失望。畢竟在神話故事中,蚩尤非常厲害,有能力開創新的世界。而大禹的功勞很大,治住了大水,不至於令天地都被大水吞滅,功勞很大。作為他們的後來,也不要感覺沒有面子。

其實,不管大家的姓氏是什麼,只要是中國人,就都是龍的傳人。到了今天,姓氏已經成為一種傳承下來的文明,一代代繼承下來,特別有意義。如果大家就想尋根究緣,可以去了解一下,看看到底誰才是自己的祖宗。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會改變什麼,卻可以多多瞭解關於祖宗的事情!


劉大媽說三農


這問題沒有絕對答案,只能說可能性很大,炎帝黃帝應該是存在的,我們也都自稱炎黃子孫!

大凡中國的傳說都有所本,都有一定的依據,且多數為人神化,非西方的神人化,如關羽、呂洞賓等八仙均有真人在,因功德而神化!

炎帝黃帝等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都是中國史前文明對人類文明作為傑出貢獻的部落頭領,並非是指某一個個體,也許是部落頭領的稱謂,如自有秦來,君主均稱為皇帝,而有記載的皇帝就有四百餘位!

在文字及記載工具未出現之前,人類的文明傳承,基本上都為口耳相傳,以歌遙圖案傳承者也有,現在的部分少數民族尚有遺存,既然是傳說,難免傳神了傳不同的版本了。

本人依不同傳說版本,大致認為炎帝即農神氏存在於六千年前黃河與長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強大部落,也是農耕文明萌芽期,神農氏嘗百草是中醫藥的鼻祖,發現茶葉造福人類至今!炎帝部落也是古老的姜姓部落,姓是部落的代號,用來區分不同的部落,便於不同部落的通婚,如大部分姬姓的君王都娶了姜姓女子為妻!

黃帝部落則強盛於五千年前的黃河中游,更是中華民族趨向定居的成熟區,絲織的出現必須定居,因為種桑養蠶繅絲不可能到處搬運,黃帝的屬下倉吉還造出了字,其實本人認為字絕非某個人發明,它也是個累積逐浙形成的過程,倉吉也許是一個集大成者,黃帝部落也是姬姓部落!

夲人認為,炎帝黃帝及蚩尤部落應該在那個時代,同時交錯存在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下同地區,你強我弱交替發生著,炎帝部落七千至五千前強盛,黃帝部落五千至三千年甚至西周一直強盛著,故此我們中華大地的人民均自稱為炎黃子孫!


皓瑋馮建華


從炎黃和蚩尤的文字考證,只是用傳說中的人物名稱記錄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以。這些文字雖然是以戰爭來描述的,但是從文字學角度記錄的是人與自然作鬥爭的寫照。炎黃是描述人們用火,蚩尤是害蟲。請看如下文字分析,你就會明白傳說中的戰爭故事隱含著怎樣人與自然的鬥爭?

歷史是通過文字記載的。文字隨著歷史的發展引申了很多意義,但其本義是不發生變化的。不論是歷史人物還是朝代,都有通過文字讓我們去研究和了解。尤其是上古時期,那些古文字我們多數是推測而定結論,經過幾千年的演義,引申了還不知多少個層次。就是春秋時期的孔子離炎黃時期也得兩千多年,何況司馬遷書寫的《史記》,對於上古時代,多數應該是傳說。唯一流傳下的應該是文字,所以我們就應該從文字的本義去分析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不是一味去用那些傳說的故事去充當過去的歷史。

現在用的漢字到我們目前發現的古文字,都有一定的延續性。古文字是在事物的象形和象形會意的基礎上,採用曲線形式來表達字的信息。現在用的漢字是用具有特定意義的筆畫來描述字的意義。我們所用的漢字,是在漢晉時期確定下來的,那個時期對古文字的認識更接近歷史的真相,尤其是對常用文字的確立更確切。如炎黃、蚩尤、堯舜、禹夏、倉頡、伏羲等,這些傳說的人物和朝代,不論是後人給他們的用文字定義,還是當時他們自己用文字定義。肯定是最恰當的定義。這些文字的本義也就是對那個時代的人物特徵和歷史特徵最真實的表述。這些文字的本義也真實印證了現在的有些神話傳說。下面先從“炎黃”說起。

炎帝、黃帝

炎帝是上古時期的部落的首領,號神農氏。該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也就所以稱為炎帝。應該是後人為了紀念炎帝部落發明的取火用火,就創造了一字“炎”,用於記錄那個時代的特徵。火不僅用於把生食加熱成熟食,還可用火來燒荒種地,同時還可用火來戰勝蟲災。這個時期歷史也較長,傳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更加說明炎帝時期不是一人,而是一個時代特徵。“炎”的字形是火上之火,這一火焰的特性有關,火苗上出,所以借“焰”聲表示火苗的外焰是溫度最高的。傳說,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神農氏。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也就所以稱為炎帝。

炎帝時代應該是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製造和使用石器,如磨和碾,以及敲擊石頭來點火。都可以用文字來說明。點(打鑽切)是由鑽的省形“佔”和熱的省形“灬”會意而成的字。字形會意為鑽木取火。讀音借“打鑽切”表示敲打火石或鑽木都可以取火。據說炎帝親嘗百草,研究用草藥治病,併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他的子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黃帝和炎帝應該是在同一時期。黃帝應該生活在黃河流域。有文字“黃”可以說明,黃也與用火有關。黃的讀音來源於“火光切”,黃為火光之色。黃是由“艹”和“寅”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艹”指示春天草木復甦,萬物生長;寅“”表示燕子飛回北方築巢,繁育後代。黃總體表示大地回暖之意。黃色為暖色。因參照物是火焰的焰心為黃色,所以黃為五色(青赤黃白黑)居中。黃為帝王之色。


從字義上可以論證炎帝和黃帝的關係,應該是取火、用火開始食用熟食的時代,戰爭只是記載歷史的傳說而以。

帝(地)是由立的省形“”、“冖”和巾會意而成的字。立表示人雙足合攏身體向上直立於地面之形;下面一橫“一”省去用“冖”代替,“冖”表示覆蓋,這裡表示天幕,寓意“帝”不是立於地上的凡人,而是立於天上的神;下面的“巾”表示帝是至高無上的佩巾者。借“地”表示帝是萬物的創造者,是萬物的根本,天創造地生養,帝是萬物的締造者、主宰者。帝本為天之號,又為王者之稱。德合天地者為帝;奉天承運者為皇;得天時地利人和者為王。從黃帝的字義來看,應該主宰這片黃色土地的人。

蚩(痴)是由㞢(之)和和蟲會意而成的字。㞢表示草出土,借“之”音,引申出走;蟲(重)表示昆蟲。蚩字形會意為從土裡爬出的蟲子。借“痴”表示這個蟲子痴愚。蚩的本義為從土裡爬出的愚笨的蟲子。引申1.醜惡;2.輕侮;3.通“嗤”;4.蚩尤。

尢 (又yóu 枉wāng)是尤的初文。從尢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在手指上加了一橫,寓意手多一指。橫和撇“”在多數漢字中表示手,如有、友、左、右等中的“”都指手。是由“十”演變而來,“十”指手的的十個手指,借“拾”聲,說兩手相合,正十個手指。十變形為“”變形就增義,豎“丨”改撇“丿”說明手是做工用力的。“乚”指示一個多餘的彎曲的手指,尢為十指多一指,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手有六指的;尢後加點“丶”繁化為尤,用於區別尢,“丶”指示多出的那一指。尢和尤借“又”聲表示手多出、增加的的手指;尢借“枉”聲表示多餘的手指的彎曲之意,繁化為“尪”。後依據尤字造的“疣、魷”論證了手多指的結論。尢作偏旁部首的字有優、憂、猶、龍、尷尬、就等

尤的本義為人的手指與正常人的手指不一樣,如手六指者。引申為1.特異的,突出的:尤為(wéi)、尤異、無恥之尤、尤功(功績最卓著,亦指功績最卓著的人);2.驚異,公飲之酒,厚酬之,賜及從者。司馬亦如之。張丐尤之。——《左傳》;3.責備、怪罪,如尤苦(苛責和汙衊)、尤惡(譴責和憎惡)、尤怨(埋怨和怨恨);4.纏綿、愛暱,如尤殢(尤雲殢雨,也指放嬌撒賴,糾纏不清)、尤紅殢翠(比喻男女間的纏綿親暱)、尤雲殢雨(喻纏綿於男女歡愛);5.過失,罪過,如尤詬(過失和羞辱)、尤違(過失、過錯)、尤累(過失);6.尤其,更加,如尤甚、尤妙;7.姓。

從尤的本義可以引申為多足,這樣蚩尤就是行動緩慢的害蟲。

黃帝戰蚩尤,應該是描述當時軒轅黃帝帶領群眾抗擊蟲災,與自然做鬥爭的歷史壯舉。


嚴師說字


姓氏作為從古至今一個家族區別於不同家族的重要標誌,在中國人眼裡是十分重要的。我國的百家姓只記載了一部分姓氏,但是還有許多稀有姓氏並未被記錄在內。隨著我國人口的逐漸增加,原來的幾個姓氏已經不能夠滿足人類繁衍發展的需要了,所以便出現了許多新的姓氏。每個姓氏都有著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祖先,但很多姓氏已經失去了其來源的記載。

我們國家的宗族概念很重,一個沒有家族的人一輩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要認祖歸宗。有些家族中上了年紀的人就總想著要弄清楚自己家族的脈絡,但這無疑是很困難的。姓氏傳說起源於上古時期的母系社會。傳說上古時期蚩尤一族和炎帝黃帝一族經常發生戰爭,我們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但是蚩尤也是有後代遺留下來的。所以我們到底是炎黃子孫呢還是蚩尤子孫呢?

上古時期都是分部落的,一個部落通常只有一個姓氏。而這個部落所有人的姓氏都是和部落首領的姓氏保持一致的。上古時代人們的文化發展水平很底下,雖說有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但能被用作姓氏的字也是寥寥無幾的。我們現在幾乎所有的姓氏都是由上古時代姬、媯、姚、妳、姜、嬴、姞、妘這幾個大姓逐漸發展分散出來的。因為這與傳說中起源時間大致為古代母系氏族,所以也不難解釋為什麼最古老的姓氏中大多都以女子為偏旁。

古代傳說中的嘗百草的神農氏和炎帝據說住在江水邊上,所以他們的後代的姓氏就是姜。傳說中黃帝居住在姬水邊上,所以黃帝的後代就姓姬。那麼周朝是否就是黃帝的後代所建立的呢?姚、媯同源,據說他們是由舜帝命名的。但是真假我們就無從得知了。 於少昊金天氏後來演變為嬴氏。上古帝嚳高辛氏後來演變為妘氏,小編覺得這個姓氏很好聽,不過如今應該是很稀有很稀有的姓氏了。大禹治水的大禹的姓氏如今演變為妳,同樣也是很稀有的。這些都是影響比較大的幾個姓氏。

我們平時所說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其實大部分都是正確的,像百家姓中很多常見的人口較多的姓氏都是炎黃後代。上古時期的姜姓在今天一般演變為申、呂、丁、齊。孟、龐、萬、曲一般都是古代姬姓的後代。蚩尤一族的後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屠和鄒這個兩個姓氏了。大禹治水的禹帝的後代大多都為夏、辛、夏侯姓。

要說姓氏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那非周朝時期莫屬。周朝確立了周天子的絕對地位後,其他貴族或者周朝其他部落就不能使用和周天子太過相近的姓氏,所以這個時期很多姓氏應運而生。雖然我國的姓氏有幾百個,但是追究其來源,大多都是由幾個最遠古的姓氏演變出來的。根源都是相同的。

姓氏太多小編就不一一提及啦,如果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查閱下姓氏來源哦。看看自己到底是炎黃子孫還是蚩尤子孫呢?


傲嬌的小農人


司馬遷在《史記》序中說,上古人物大多記錄鐵失,《尚書》也只從堯帝開始,故未敢錄三皇,而將五帝合為一紀。《五帝本紀》中提到炎帝、蚩尤。

中國古稱九州。九州大地,到處都有黃帝、神農炎帝和戰神蚩尤的傳說。苗族至今仍以蚩尤為祖先,流傳有《蚩尤神話》。關羽亦因宋朝時被請出再戰蚩尤而成神。

有關黃帝、炎帝的傳說、地名就更多了,如神農架、炎帝陵、神農嘗百草、阪泉之戰、黃帝陵、黃帝故里、涿鹿之戰、黃帝昇天、十四子得十二姓等。華夏族自稱炎黃子孫,這是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流傳下來的,不是空穴來風。


信陽人評


炎黃及蚩尤或是太昊少昊的存在,應該是真實的。不過也可能是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人或者是神的形式存在。

比如說黃帝三百歲,可能是黃帝這個部落聯盟存在了三百餘年。又或是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海內經)。這句話如果這樣理解:駱明部落聯盟是從黃帝聯盟分崩時,獨立出來的一支,可駱明聯盟分崩時,他內部的一支叫白馬(鯀)的主要聯盟力量獨立或是出走了。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子。是否可以認為聯盟內部屬於黃帝家族血脈的有二十五支力量,但是有旗幟,圖騰,或是集市的大部落有十二個,這是構成黃帝聯盟的主要力量。


天門觀雪


這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存在!三皇五帝是對先民傑出人物的尊稱,就像我們知道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包括蚩尤等在上古具有隆重筆墨,好比項羽呂布之類的。只有更悠久的歷史才能證明山海經,易經,黃帝內經的合理存在!在古代出行都不是容易的事,山海經能記錄上古那麼多物種?易經內經有人說是後人聯合編撰還不如說是後人整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歪果仁不承認的夏朝,可以想象甲骨文的不容易,而在這之前的文字記錄怕是更難被發現也就能理解了!


匹夫的逆襲Gorden


他們是華夏先民的首領,是否叫炎、黃和蚩尤就不一定了。華夏族應該是由三部分人群融合而成,分別是來自於河西走廊、蒙古高原和山東半島的東夷,東夷很可能是來自於朝鮮半島,源頭都是一位非洲的老祖宗,逐步遷徙到中原的,隨著人口的密集,發生了地盤爭鬥,成就了炎黃族群。南方的先民是從阿拉伯至印度再擴散到東南亞的,最後到達中國長江以南地區。隨著華夏族的強盛,也逐漸與南方人融合,形成了中國。所以,天下人本是一家,要互相愛護。


怵怵2


史記載,黃帝生兒能言,生下來就會說話,通百獸語,能與天地萬物植物草木鬼神溝通,生於有熊氏,以熊作為交通工具的坐騎。年輕時接受歧伯廣成子等十幾位大巫醍醐灌頂,最後得道成仙乘坐黃龍昇天而去,故名黃帝。炎帝的丹時,成青龍昇天而去故名青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