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黃帝相較之下,哪位對中華的貢獻大,為什麼?

公義律師


這段歷史缺少證據,只是粗線條的勾畫幾筆,讓很多人無限遐想。

我認為遠古時代人都是和善的。畢竟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感覺人好客熱情,類似之前的新疆和內蒙地區一樣。

不同族群也是求同存異,共處一地。

通過最簡單的描述,大體猜測蚩尤(吃肉)無論是甲骨文寫法還是發音都是一群打獵吃肉為主的群體。蚩尤的蚩字是設繩套捕獵的表意。就是說他們是捕獲小動物的。

炎帝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的群體。農耕開荒和植物輪作倒茬都會以燒荒的方式進行。

燒荒和蚩尤的設繩套捕獵是巨大矛盾的。

燒荒野蠻和無理,破壞性強,而且蚩尤群體並不會掌握農耕技術。這樣不可調和的矛盾激化成了一場激烈鬥爭。

蚩尤部落和黃帝群體之間爭鬥。黃帝群體技能更全面,戰勝了蚩尤。


2019年的硃紅兵


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圖騰。其著名後裔有烈(厲、連)山氏、共工氏、四岳氏、蚩尤氏。 據《禮記·祭法》記載:“烈山氏(臨魁)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穀”;《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一般認為“烈山”是燒山墾田之意,因此,烈山氏即為炎帝神農氏。約公元前3076年,烈山氏東遷與伏羲女媧部族聯姻聯盟,生少典氏,建立並發展起有熊氏部落,根據通婚習俗,少典娶了當地有蟜氏的兩個女兒,姐姐生下了炎帝,妹妹生了黃帝。也即少典氏第二代中誕生了神農氏的第一代。以上即黃帝軒轅氏和炎帝神農氏之間的關係。其間,少典氏(有熊國)政權和神農氏政權 在時間上是有所重疊的。總之,炎黃同祖並無異議。

黃帝一脈至公孫軒轅出道之前,炎帝一脈:承、臨、明、直、氂、衰、榆罔,總共歷經九世,傳位五百三十年;順帶一提,據此考證的話,那“炎帝”就指的是九個人。從第一位嘗百草的神農氏開始,到與黃帝公孫軒轅爭天下的炎帝姜克榆罔其實都是炎帝。但平日我們並稱的“炎黃”中,“炎”通指與黃帝齊名但相差五百年的那位神農氏,而“黃”卻通指黃帝一脈中的姬姓公孫軒轅。

時至公元前2752年,炎帝八世孫姜榆罔稱帝,在位第55年,“ 蚩尤 作亂,不用帝命。”《五帝本紀》、《路史》記載:蚩尤既有外國(沿海),稔知諸夏九黎終不能並存於世。又莫觀神農世衰,知事機不可失,乃潛鑄金類,以為利器,遂即率眾北向,以方抗中國。未幾,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亦曰阪泉氏。也就是說,蚩尤驅逐了前一任“帝榆罔”,曾一度取得了聯盟的主導地位。“冀州之戰”,黃帝收繳了蚩尤部落的武器;之後,蚩尤攻打炎帝部落,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最終黃帝“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炎帝(蚩尤)、黃帝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主要貢獻:

1、炎帝

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製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

2、蚩尤

蚩尤(鄒屠氏)部落及其“九黎”族,在當時是一個生產技術較高的部落聯盟,據有關史料記載,是蚩尤首先發現了自然銅,並且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製造,並把它應用在軍事和農業生產中,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蚩尤還是法規的最早創制者和施行者。

3、黃帝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對比“三祖文化”不難發現,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大多是是一些臨進海河而壯大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其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遊牧向農業、製造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突出的重大貢獻。


來取笑


眾所周知,炎帝和黃帝是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傑出首領,他們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巨大,被尊稱為中華人文始祖,我們也自稱為炎黃子孫。

古時候,人們皆以野獸與山中的野果為食,隨著部落的繁衍,自然界的食物已經不夠吃了,於是,仁愛的炎帝教人類如何播種五穀,收穫五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是人們由遊牧文明轉向農業文明的關鍵。

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見人民無衣可穿,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炎帝又教民麻桑為布帛,製造出簡易的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進入了農業社會後,又出現了新的難題——疾病。見百姓們被疾病折磨,炎帝心繫百姓,又親嘗各種各樣的草藥記錄功效,發明了藥草療疾。阪泉之戰後,炎帝戰敗,兩大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黃帝成為最高領導人。

黃帝時期,他造出宮殿、車船、兵器、衣裳,發明文字、曆法、音樂、算數,而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養蠶抽絲,用蠶絲製成輕柔的綢緞,中國紡織品至今仍然在世界享有盛名。

可以總結出,炎帝在農業方面貢獻比較大,黃帝在教化方面貢獻比較大,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只有當人民吃飽了肚子,才有閒餘進行精神方面的教化,若以此來判斷,則炎帝的貢獻稍勝一籌。

但黃帝的貢獻也不可忽視,正是因為他們倆均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許多貢獻,中華民族才能更好繁衍生息。

喜歡的朋友歡迎評論和轉發點贊,你的支持我的動力非常感謝!





馬力斯


這個問題現在真不好回答。雖然《史記》等文獻,把炎帝與黃帝列為三皇五帝。也是一家之言。

炎帝和黃帝是兩個部落。炎帝,或許就是一個集合名詞。

如果就已有資料分析,炎帝部落主要貢獻在原始農業,黃帝部落則在原始手工業與原始商業。弓箭也是出自黃帝部落。倉頡造字,也是出自皇帝部落,他本人是黃帝史官。

不好過於細分,因為炎黃兩個部落結成聯盟後,就分不太清了。

隨著新石器研究的深入,這個問題會不斷得到越來越符合實際的回答。







文物樑子


夏朝是否存在,至今尚沒有一絲實證,還神話傳說中的黃帝炎帝了,"其實那時候根本沒有一個大的政體或文化體,各區域先民各是各的,那時也根本沒有形成中華民族認同,按照當代人的思維來考慮當時的歷史"。甚至是去解讀神話傳說中的故事,該有多麼的不靠譜(引號中是國家社科院研究員,許宏教授之語)


中56657804


炎帝是三皇之一,黃帝是五帝之一;炎帝開創農耕文明,黃帝弓箭打獵為生;炎帝叫神農,黃帝叫軒轅;炎帝出生姜水在陝西岐山,黃帝出生姖水,地理上找不到;炎帝留有湖北武當山神農架,黃帝一生行經無有考證!追溯華夏先祖先有炎帝石年,經九位繼承都叫炎帝,歷經530年,才出現黃帝。不知後人每年奠紀黃帝而不管炎帝。要說我們是炎黃之孫是否沒有吃清炎黃二人究竟有什麼血緣關係?如果說二人都是部落首領,無血緣關係,那麼那時候部落繁多,其他部落就沒留後人嗎?我們現在口口聲聲說:“我們都是炎黃之孫”。這不矛盾嗎?


公義律師


這兩位都是神話中的人物,要是比貢獻,那得看誰的後人能發揮想象力了!


米格


炎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