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2018年畜牧業十三大猜想

《農財寶典》新牧網楊鵬 許婉 何敏輝 王之嫻

猜想一、豬價或跌至虧損線

近些年來,大家紛紛斷言豬週期被打破。但事實上,從這一輪大起大落的豬價走勢來看,當前的豬週期只是被拉長了——當前豬週期變成了兩年換一個走勢。從2013年至今,豬價跌了兩年,漲了兩年,到2017年跌了1年,隨著大企業擴張產能進一步釋放,預計2018年將以穩為主,略有下行。而2017年養豬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推高成本,個別月份部分養豬人或面臨虧損壓力。

猜想二、進口肉數量保持相對平穩

進口肉是廣大養殖戶比較關心的東西,大家認為進口肉數量左右了國內豬價走勢。而《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的對比分析發現,國內進口肉數量走勢與國內豬價走勢驚人相似。2017年以來,隨著豬價下行,我國進口肉數量也出現大幅回落。鑑於明年豬價大漲可能性不大,因此預計進口肉數量將與2017年趨穩。

猜想三、產能或在2018年中前開始回升

從2016年開始,農業部400個監測縣能繁母豬存欄量一路下探,截至2017年11月,國內能繁母豬存欄數為3465.6萬頭,比2016年1月減少了8.4%,足足減少了317.4萬頭,超乎眾多業內人士的意料。當然,“千呼萬喚”的產能恢復或在2018年中之前出現,此後新一輪豬週期將到來。

其中有三點原因。一、關於農業部的數據,業內認為由於統計樣本的侷限,並沒有太大代表性。二、近兩年大企業新建豬場陸續投產,正式轉化成產能。三、2017年是國內禁養整治大限之年,2018年之後豬場拆遷開始慢慢減少,減緩產能清退。

猜想四、飼料企業更加“不務正業”

飼料的利潤越來越低,難以支撐大集團業務的發展。正大集團副董事長姚民僕預測,十年後飼料企業將只剩100家,利潤僅20元/噸。想要尋得利潤的增長點,飼料企業必須投資飼料以外的其他業務。

2017年,飼料企業鉅額投資養豬,產能逐步釋放。2018年,飼料企業的養豬勢頭不會比2017年弱。正邦、新希望、大北農、海大,甚至是近日宣佈要5年內出欄1500萬頭豬的雙胞胎,2018年的養豬競爭更加精彩。除了養豬,各大企業還將往食品等方向發力。

猜想五、收購兼併更加瘋狂

買地!買豬場!買飼料廠!2018年,各大企業將展開瘋狂的買買買。在收購兼併時代,誰能快速圈地圈豬,便擁有了更多出路。我們可以看到,飼料行業有兩個企業,一個是海大,一個是傲農,他們分別是穩紮穩打和異軍突起的典型代表。海大少有收購,基本上靠自身力量在擴張,但2017年也收購了山東大信進軍北方市場。傲農上市後收購入股不斷。2018年,養豬競爭更加白熱化,飼料企業基本上會處於更加積極收購兼併的狀態。

猜想六、家庭農場成為中小飼企的主戰場

2018年,中小飼料企業生存更加艱難。部分養殖戶被迫退出養豬行業,客戶流失在所難免。對於大型飼料企業來說,轉型養豬、收購參股養豬企業,讓企業發展有了新的轉機,大型養豬企業也願意與大型飼料企業合作。

大型飼料企業的產品部分轉入內供,銷量保持穩步增長。但當前,飼料產能嚴重過剩,大型飼料企業開工率不足50%。而產能也越來越集中,前20強飼料企業佔總飼料產量60%,前50強佔總量80%。競爭如此激烈,中小飼料企業的出路在於聚焦家庭農場,家庭農場將成為中小飼料企業的主戰場。隨著大型私聊企業的擴張,這種趨勢會更加明顯。

猜想七:“公司+農戶”的弊端會更突出

輕資產,這個被溫氏運作地非常好的模式,一時間遍地開花。一些本來以自繁自養為主的集團開始大力發展這種模式,一些小企業也抓住這幾年趕緊發展了這種模式,這些小企業的數量不在少數。

然而,必須要注意到一些企業在這種模式上並未運營得很好,這種模式考驗著企業 的資金實力,技術水平,還有養殖戶的忠誠度等。

2018年,養豬業的利潤將降低,那些因為行情好而未暴露的事情將會越來越多。資金鍊不健康將成為一些企業的負擔;技術水平的高低將嚴重影響到這種模式的發展,因為首先要保證養殖戶的利潤,那麼企業的利潤就會受到考驗,只有通過技術來降低成本;公司是逐利的,農戶也是逐利的,農戶的流失與流動將更加明顯,這個時候搶奪農戶的戰爭將更加淘汰一部分實力不強的企業。

猜想八:品牌豬肉會更受重視

品牌肉是小眾產品,但是做品牌肉的企業和養殖戶會增加,2017年,能明顯感受到養殖業中,做品牌豬肉的企業增加,而且這些企業中不少都處於盈利狀態。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品牌豬肉無論是從養殖水平上,還是從終端銷售上,都有一些成功且成熟的模式和案例可以參考甚至模仿,這條路已經打開,那麼擁進更多的人就會是常見的了。

從終端消費上來講,人們對於生活品質提高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也給品牌豬肉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猜想九:扶貧養豬的量會更大

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這個任務隨著2018年的到來也就愈發地時間緊張。而現實中,又證明養豬業扶貧是風效最快的做法。養豬扶貧有哪些好處呢?

一是企業可以拿到有保障的土地,不用擔心與當地居民的關係;二是可以拿到一部分政府的貼息貸款;三是當地政府支持;四是這些貧困地區因為產業的不發達,很難引進其他產業,發展養殖業風險小;五是企業也可以減少人力成本的支出,因為這些貧困人口的工資水平較低;六是新建的豬場好管理;七是各地基本上不會同時引進兩個養殖企業,所以同行之間的競爭壓力小。

所以除了北上,一些適宜養豬的貧困地區也將會被充分利用起來,況且現在很多企業早已跑馬圈地,只是發展進度的問題了。

猜想十、動物疫苗全面進入“15元”時代

從圓環疫苗開始,疫苗企業發現原來動物疫苗也可以“賣得起”價錢。實際上算一筆賬就發現,疫苗成本在整個養豬成本中佔比實在算不上什麼。於是逐漸的,廠家認識到養殖戶想要的不是無意義的“價廉”,而是有性價比的“優效”。

2018年廠家將更加不再拘泥於圓環這種價高的單一品種,而是開拓新的陣地。新上市的其他品類疫苗產品也越來越貴,新品動輒定價在15元以上。政策也提供了漲價環境,2017年藍耳、豬瘟疫苗正式取消政府採購,新獲批的豬瘟E2疫苗也要定價在15元以上。

動物疫苗的市場越做越大,疫苗企業和養殖戶可以雙贏。

猜想十一、動保企業抱緊“技術”的大腿

行業兼併在加劇,留給每個環節的時間不多了。動保企業因為含有一定的技術門檻而相對安全,但也僅僅是相對。競爭不僅僅存在於同行之間。大企業做全產業鏈的野心日漸昭彰,而動保企業相對來說體量太小,要贏得與大企業、大資本擴張的賽跑,必然要更加註重技術研發資源的開拓和爭奪。並且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厲害的營銷,也需要真正“牛氣”的產品做後盾。2018年動保企業必然要繼續抱緊國內外技術研發平臺、技術研發帶頭人、研發團隊的的“大腿”,抓緊對技術研發資源的瓜分,同時抓緊自身研發團隊建設。

猜想十二、國內動保企業開始具備超越外企的實力

動保外企進入中國以來一直在技術、服務、產品質量等方面遙遙領先,用戶的評價也是“除了貴,別的都好”。這些年來國內企業在外企身上學到了不少優秀的經驗、理念。隨著對研發和服務的不斷重視,國內企業在研發投入逐步增加,對新品的開發也越來越超前。許多已經推出、或者在研的產品可以說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2018年國內動保企業將在許多方面具備超越外企的實力。

猜想十三、健康養殖深入人心,接受產品需謹慎

健康養殖不僅僅關係到食品安全,也關係到養殖戶本身的養殖成本和成就感。在國家政策的助推下,越來越多的養殖戶不僅是“沒得選”,而是會開始主動接受健康養殖的理念,想要用更少的藥把豬養的更好。這也使得許多企業開始轉型。

當然健康養殖的範圍很廣,2018年打著健康養殖旗號的各類產品和各種概念會更多,養殖戶需要小心甄別。

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