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比包公更讓人害怕,人稱“殿上虎”的劉安世

比包公更讓人害怕,人稱“殿上虎”的劉安世


北宋前期,言論相對寬鬆,政治相對自由,士大夫敢說、敢做、敢當。如范仲淹、歐陽修、包拯、蔡襄、趙抃等人,都是在諫官職位上,以直言讜論、不避權幸而留名青史。北宋後期,黨爭不斷,士風凋零,蔡京、童貫之徒皆以見風使舵、吹牛拍馬走上權力巔峰,能說直話的空間越來越逼仄,敢說直話的人越來越少。但就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下,仍出現了一個不怕丟掉前途、拋卻富貴、甚至犧牲生命為代價而堅持說直話的諫官,他就是劉安世。

劉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號元城、讀易老人。魏(今河北館陶縣王橋鄉劉齊固)人。 北宋後期大臣。熙寧六年(1073年),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於司馬光。後因司馬光、呂公著舉薦,升任右正言。累官左諫議大夫,進樞密都承旨。宋孝宗時賜諡“忠定”。以直諫聞名,被時人稱之為殿上虎。(小編注:有關劉安世籍貫目前尚有爭議,有大名說也有魏縣說,爭就爭在那個古代記載的“魏”字上。後周到唐朝時,魏州也稱魏郡,領貴鄉縣若干,州郡治所就在貴鄉縣,貴鄉縣就是今大名縣,也有元城的別稱,魏人也就是大名人了,劉安世號元城老人也跟籍貫有關。而他的老家,現在的館陶縣王橋鄉劉齊固村在1948年以前一直是屬於大名縣的,為了化解治水和邊界糾紛才被劃為館陶縣,因此說劉安世是館陶人也不為過。詳情請看鏈接:

清代館陶、大名發生械鬥的官司曾打進北京城)。

比包公更讓人害怕,人稱“殿上虎”的劉安世


劉齊固村的劉忠定公祠匾額

劉安世的父親劉航,任過地方官吏和外交使節,官至太僕卿。劉安世出身於書香門第,又隨父親輾轉於各地,可謂見多識廣。1073年,劉安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進士。當時,讀書人只要考上進士就會被朝廷立馬授官,順利走上仕途。但劉安世卻拒絕了朝廷的任免,拜當時退居於洛陽、編撰《資治通鑑》的司馬光為師,潛心修學。司馬光已經年逾五十,是當朝宿儒、文壇巨擘,但他收了這個脾氣執拗的弟子後,傳授給他的卻只有一個簡單的“誠”字,不教經傳,只教做人修身,而且具體到要求劉安世從不說假話開始。


俗話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作為河北人,劉安世有其剛烈率真的一面,加上在恩師司馬光身邊磨礱砥礪,心靈深處銘刻了一個“誠”字,造就了他誠實忠信、光明磊落、敢說敢當的性格特徵。學成後,劉安世才接受朝廷的安排,出任洺州司法參軍,從此步入仕途。

當年司馬光退居洛陽,主要是因為他與王安石在“熙寧變法”這一場大改革中所持政見不同,而宋神宗是“熙寧變法”的主導者和領導人,自然與反對變法的司馬光貌合神離。司馬光報國無門,便以修史為由求退,半隱於洛陽。宋神宗去世後,宋哲宗繼位,由於他年僅九歲,宋神宗臨終安排母后高氏“垂簾聽政”,宋哲宗尊其為太皇太后,即孫子當朝,奶奶主政。高太后也像司馬光一樣,反對“熙寧變法”,她啟用司馬光為宰相,把宋神宗時期的改革法令全部廢除。

司馬光任相後,推薦劉安世出任秘書省正字,把他從地方調到了中央。後來,司馬光去世,呂公著任相,高太后向他徵求諫官人選,呂公著推薦了劉安世,任命他為右正言。右正言是中書省一個從七品的小官,但因為它以規諫皇帝、彈糾百官為職責而顯得異常敏感和重要,宋代選拔諫官也歷來嚴格,既要求品學兼優,也要求廉潔正直,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劉安世在朝中的口碑和品行。

雖然朝廷當時因變法而起的“黨爭”愈演愈烈,因說直話而遭到打擊的人越來越多。但劉安世不做“牆頭草”,說話的態度不因風聲趨勁而動搖,履職的忠誠不因風險增加而稍減,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無論權臣還是皇帝,聞過必糾,哪怕是道聽途說的傳聞也不放過,其膽識氣魄,當時諫官中無出其右者。

宋神宗時代以來,朝廷大臣因裙帶關係照顧子弟親友出任要職的現象比較普遍,劉安世向高太后上書說,本朝建國以來,大臣子弟不敢接受要職,形成良好風氣。但近世以來,大臣子弟親友高官厚祿者屢見不鮮,祖宗確立下來的好制度,如今不復存在。而且,他列舉了文彥博等七位大臣的子弟親友授予要職的具體情況,而這七人個個都是曾經為數位皇帝服過務、勞苦功高的耆宿重臣。

宋朝刑律要求各家庭組織同居共財,即父母健在,子孫不得“別籍、異財”,即不得另立門戶、各蓄家產,嚴重者,可判徒刑三年。知樞密院事章惇父親在世,卻用兒子的名義強買百姓田產,事情暴露後僅罰銅十斤了事。劉安世認為懲罰太輕,以不孝之罪,多次上書朝廷,要求嚴辦。

劉安世的忠直,讓高太后十分欣賞,她曾經對身邊的大臣說:“像劉安世這樣正直的人,應該留在朝廷。”不久,便提拔劉安世為起居舍人兼左司諫,後又重任為左諫議大夫。劉安世的可貴之處在於,即使在面對給予他知遇之恩的太后和皇帝宋哲宗,他依然故我,仗義執言。有一段時間,民間盛傳宮中重金徵聘奶媽。劉安世奇怪了,皇帝才十四歲,還未娶後,徵聘奶媽做什麼?他猜想可能是以徵奶媽之名,行搜美女之實。於是,劉安世便拿這種謠言做文章,上了一奏章,並在朝會上對高太后和宋哲宗說:“陛下正當年少,沒有娶後卻親近女色,這是天下不幸。希望太皇太后保佑陛下身體,為祖宗社稷著想,清閒之餘,要引導陛下多研讀經史,讓親信大臣教他古今治亂要義,努力增加學問,不要沉迷輕浮之好。”一番話說得宋哲宗慚愧地低下了頭,高太后趕緊打圓場說:“此乃謠言,卿誤聽了。”儘管此番對皇帝的諍言被高太后暫時圓了過去,不過,後來也確實再沒發生過徵聘奶媽之舉了。

劉安世在諫官任上,因為品德不端或違法違紀者被他彈劾的大臣不下數十人。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時任宰相,便被他彈劾罷去職。其他權臣如章惇、蔡確、黃履、邢恕等人,都曾因他彈劾罷官。劉安世出任諫官多年,正色立朝,秉持公道。他經常在朝堂之上與皇帝爭辯,皇帝發怒時,他就手執書簡一邊站著,等皇帝怒氣稍解,他又上前爭辯。旁觀的同僚、侍從們常常嚇得冷汗直冒,無不敬畏,紛紛稱他為“殿上虎”。

然而,說直話要有說直話的環境,能說直話時,說直話者是“直臣”,不能說直話時,說直話者就是“佞臣”,成了被排擠、收拾、打擊的對象。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此時,宋哲宗已經十八歲,風華正茂。他從小佩服父親宋神宗的膽識和氣魄,親政第二年便改元為“紹聖”,意思是繼承先皇宋神宗的遺志,以推進改革大業為己任。於是,他起用章惇為宰相,把司馬光時代外貶的改革派召回重用,那些與司馬光政見相同的人士,紛紛罷官免職,劉安世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但在劉安世問題的處理上,著力最多的卻是章惇那雙幕後推手。章惇是有恨必雪、有仇必報的人,他當年因為變法,被司馬光貶官,他上臺後,司馬光本已去世,入土為安了,但他不僅請示宋哲宗削奪了司馬光的封號,甚至還要掘墓鞭屍,其復仇心態,可見一斑。

劉安世在諫官任上,曾多次彈劾章惇,因此,章惇收拾起劉安世來,簡直是往死裡整。章惇任相後,把劉安世貶官至嶺南英州,後來又貶往梅州。職務越貶越小,人也越貶越遠。

章惇欲置劉安世於死地的目的非常明顯,欲殺之而後快。他見劉安世在心理和生活的雙重摺磨下,依然頑強不屈,竟然利用手中的權力影響,從背後捅刀子。一次,一位宮裡使者領命去朱崖處置一位罪臣,臨行之前,章惇向宮使面授機宜,交代他去一趟梅州,想方設法脅迫劉安世自殺,但最終沒有做到,劉安世不吃這一套。章惇一計不行,又生一計。他破格錄用一位土豪為轉運判官,條件是要求他誅殺劉安世。土豪得官後,快馬加鞭飛赴梅州,梅州太守頗有惻隱之心,他知道此事後,特意安排人到劉安世住所,勸說他躲避一下。劉安世卻面不改色心不跳,與前來勸說的客人飲酒談笑,從容自如,隨後寫了一封遺書交給僕人說:“萬一我死了,你按書上的安排去做。”然後繼續與客人飲酒。事也湊巧,判官太性急,一路狂奔,竟於離梅州二十里的地方吐血而死,所謂“天不滅劉”。

後來,宋哲宗的第一任皇后孟氏因故被廢,宋哲宗扶正寵妃劉氏為皇后,章惇又狀告劉安世當年攻擊徵聘奶媽之事,針對的就是現在的劉皇后。他說動宋哲宗下旨,命令人用檻車押解劉安世入京受審。當檻車還在路上,宋哲宗卻去世了,他的弟弟宋徽宗繼位,大赦天下,劉安世又僥倖躲過一劫。

宋徽宗前期,曾重新任命劉安世為集賢殿修撰、鄆州知州等職務,命運看似有所改變。然而,到後來蔡京出任宰相,他也像章惇一樣,把劉安世往死裡整,連續七次把劉安世流放蠻荒之地,最後發至峽州拘禁監管,而這時,劉安世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後來,政治氣候稍有放鬆,才為他復職為承議郎,不久,便去世了,終年七十八歲。

劉安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貶謫的路途上度過的,而且大多數地方都是窮山惡水,據說當時有個“八州惡地”的說法,即“春、循、梅、新,與死為鄰;高、竇、雷、化,說著也怕”,就是說貶官到這八個州的人,必然九死一生,不死也得脫幾層皮,而這“八州惡地”,劉安世因貶官流放去過其中七州,最後安然無恙,被士大夫們驚歎為奇蹟,贊稱為“鐵漢”!

北宋到宋哲宗、宋徽宗時代,自“熙寧變法”以來的“新舊黨爭”,到這個時候已經呈慘烈殘酷之勢了,鬥爭的程度,已經由開始的政治分歧、當場辯論,演變成了勢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鬥爭,有人因黨爭一步登天,有人因黨爭一夜成囚,北宋前期寬容的政治氛圍、光明坦蕩的朝風士氣,已經被鬥爭秋風掃落葉一樣掃除殆盡,而北宋也正是在這種外有強敵、裡有內耗的情況下走向了衰亡。而劉安世作為一名諫官,堅持講真話、講直話,為此受盡了新黨人士的殘酷迫害,多次面臨生命危險,但他不改初衷,堅強不屈,就這一點來說,他稱得上北宋最後一位鐵骨錚錚的諫官。


劉安世奏疏剛正之氣形於筆墨間,令人讀之感慨,宋人王銍評雲:“諏訪審訂,鹹有根據,嚴而恕,簡而不苛,氣平守固,辭直事核,皇皇乎仁義之說也”,“乃言官之模楷,輔弼之龜鑑,卿士大夫之藥石”(《題抄本盡言集》)。費袞也稱讚其《過闕謝表》用事精當,下字工巧,而氣節凜凜如嚴霜烈日不可犯(《梁溪漫志》卷三)。

其詩存世不多,大都如其文,議論精警,栩栩有生氣,象《八月十四夜月》詩“萬古照臨終忌滿,一輪明徹豈須圓”,《雙柏》“同志不渝均管鮑,清風特立若夷齊”,《撲滿子》“多求唯恐心難滿,撲破方知器易盈”,均為人所傳誦(《娛書堂詩話》卷三)。著有《元城集》二十卷(王銍《題抄本盡言集》)。南宋淳熙間刻《盡言集》十三卷,以後遂為定本,現存明隆慶刻本、《四庫全書》本、《畿輔叢書》本。《全宋詩》卷1052錄其詩四首。《全宋文》卷2534至2546收其文十三卷。

劉安世與蘇軾、蘇轍兄弟是好友,經常以文相會,以詩唱和,蘇轍的墓誌銘就是劉安世撰寫的。

另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劉安世造七絃琴 ”。桐木,通體髹黑漆,露硃色漆地。琴頭寬而尾窄,頭端有一拱形首嶽,有七孔穿七絃,並弦紐墜七個,七絃至琴尾折向琴背,繫於兩個對稱的木納上,琴背腹有二長方音孔(稱龍池)。

比包公更讓人害怕,人稱“殿上虎”的劉安世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劉安世所造傳世北宋名琴“混沌材”琴

琴心內陰刻篆書“劉安世造”、“毛仲翁修”、“周魯封重修”等字。腹面陰刻行書“混沌材”、“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開闢,聲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慍阜民材,不鑿莊生竅,古風尚在哉!”款署“會稽黃鎮仲安跋於皖江”。又陰刻行書“晉制宋修,一翁”下有“夏伯子”陰文方印,夏伯子即夏蓮居。由此可知此琴為晉嵇康規制,宋代劉安世所造,迭經毛仲翁、周魯封重修,後為夏蓮居收藏。傳世宋琴甚少,此琴幾經滄桑,音質悠揚,被歷代學者、古琴學者所推崇,為久負盛名的佳品。

他又善墨竹,兼精小景(《畫史會要》、《中州集》)。

終劉安世一生,從不苟且,從不隨便,站如松,坐如鐘,平生寫字,都是規規矩矩的楷書,無一筆了草。

他死的時候,天現異常,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雷電就在他的房頂上轟鳴盤繞。當時人們驚懼而走,不敢靠近,等雨稍小時探看,這才發現先生已經安然長逝,方明白這雷電暴雨是為先生壯威送行的。

又過兩年,金兵侵宋,為求錢財,時有掘墳盜墓者。有亂兵打開了劉安世的墓穴,撬開了棺材,卻發現他容貌如生,威嚴難犯,驚恐不能自持,互相轉告:這是個異人,不能得罪。

亂兵不敢毀壞墓穴,又將棺木合上後方才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