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激光雷達明星企業Quanergy在自動駕駛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激光雷達明星企業Quanergy在自動駕駛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這是一個被高調宣傳的領域,面臨的問題卻不少

《汽車商業評論》記者 葉無極編譯

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興起,同時也湧現出不少專注於相關設備研發的初創公司,Quanergy Systems就是其中一家,生產激光雷達產品。

Quanergy成立於2014年,沒過多久就與梅賽德斯-奔馳展開了合作,第2年的CES展上,奔馳展示的E350轎車配備的正是Quanergy的激光雷達。

當時,此領域的主導企業是給谷歌自動駕駛項目提供產品的Velodyne,但他們的設備不僅昂貴,安裝在車輛上,體積也過於巨大。而Quanergy瞄準的正是這兩點,目標是造出體積小、價格低廉的激光雷達。

如今,這家初創企業已經籌集到1.6億美元資金,對公司的估值一度超過15億美元,還曾有意進行IPO,這樣來看,Quanergy的發展前景應該不錯。

但有意思的是,作為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的戴姆勒在7月份公佈了一項其在進行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測試項目,有多家公司參與其中,卻惟獨不見Quanergy的身影。在激光雷達這一項上,戴姆勒選擇的品牌恰恰是Velodyne。

這只是Quanergy自身的問題?還是說,其它激光雷達公司也會面臨困難?答案是兩者都有。

激光雷達明星企業Quanergy在自動駕駛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Quanergy聯合創始人兼CEO洛伊•埃爾達達)

先來看看Quanergy的情況。他們不僅掙扎於按期交付產品,實際發出的設備也沒有之前宣傳的那麼好。

就在8月,Quanergy聯合創始人兼CEO洛伊·埃爾達達(Louay Eldada)表示,公司具備每年出貨100萬臺激光雷達設備的能力,同時,他也承認之前的產品確實會出現故障,但已經對其進行了改進。

除了產品本身,過去1年半的時間裡,已經有大批員工離職,其中不乏多位高層領導。

其中的一位是安格斯·帕卡拉(Angus Pacala),離職後,他創立了Ouster公司,成為了Quanergy的競爭對手。對此,埃爾達達卻不屑一顧,說帕卡拉“只是一個機械工程師,他造不了固態激光雷達”。

其實,埃爾達達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的時候就有了創立Quanergy的想法。畢業後,他先後在霍尼韋爾和杜邦光電任職,後來還去通訊和能源公司上過班。正是在這些經歷當中,他找到了合適的技術專家,最終組建起公司的核心團隊。

6位不願透露姓名的Quanergy前僱員認為埃爾達達的管理風格過於激進,還不能容忍任何人與他意見相左。至於產品本身,一位前僱員說他從沒看到過成品是符合公司定下的所有規格標準的。

“新產品研發過程中,遇到挑戰或測試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下去,就要開始找原因了。最糟糕的是,公司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就很難讓人提出建議並把問題解決。”一位曾在Quanergy擔任高級職位的管理人員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但要說Quanergy遇到的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於自動駕駛業務未能按他們設想的那樣發展下去。

激光雷達明星企業Quanergy在自動駕駛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S3固態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的工作原理是發射出激光來對物體進行定位,但這種方法帶來的問題是探測區域有限,Velodyne的解決方案是在產品裡安裝電動轉盤,讓激光可以360度發射出去,這就是機械激光雷達技術。

Quanergy早期也是銷售這種旋轉機械設備的,但後來,他們採取了另一種策略,開始開發固態激光雷達。因為這類產品可以不使用任何運動部件,所以可以節省成本並縮小設備體積。

Quanergy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確實做到了,他們在2016年的CES展上發佈了S3固態激光雷達。“然而,他們後來提供的S3設備並沒有達到發佈會上宣傳的那種水平。”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特約編輯埃文·艾克曼(Evan Ackerman)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一般來說,想要應用的自動駕駛汽車上,那麼傳感設備至少要有200米的覆蓋範圍才行,這樣才能讓車輛在時速110公里的狀態下,讓系統能有6秒以上的反饋時間。

激光雷達明星企業Quanergy在自動駕駛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Quanergy對其產品應用於交通領域的效果展示)

Quanergy的M8設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款產品於2014年的12月發佈,當時給出的覆蓋範圍是300米,但到了2017年1月,公司改口稱其範圍達200米,又過了半年,新的說明給出的規格是“最大射程超過150米”。這還沒有完,到了2017年11月,Quanergy對這款產品射程範圍的描述直接改成了很籠統的“長距離”。

那麼,實際結果是多少?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對M8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當射程達到11米時,設備就已經出現報錯選項了。

對於這樣的結果,埃爾達達並沒有進行反擊,而是說M8的版本一直在更新,現在的產品已經比當時好了不少。

即便如此,據相關人士透露,作為資助商的三星風投和森薩塔科技已經對這家企業表達了失望之情。

2013年至今,投向激光雷達企業的資金已經達到7.5億美元,僅去年一年的投資就有3.5億美元。而除了這個領域,投資者還將關注點放在了高精度地圖、軟件以及其他汽車技術公司上。

投資者不想錯過交通領域技術革新帶來的新機會,但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部署還要等到多年以後才有可能實現,這使得不少初創企業在對未來許下承諾後,卻又不得不面對技術瓶頸和產品商業化問題。

激光雷達明星企業Quanergy在自動駕駛潮流中迷失了方向

(Quanergy位於美國加州森尼維耳市的生產廠)

“當你實際把新技術應有到產品當中時,就會發現想要商業化有多難,光靠承諾已經不管用了。”Gartner交通運輸與移動出行分析師邁克·拉姆齊(Mike Ramsey)解釋道,他稱已經有不少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把目標降低,從自己開發軟件變成了給其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Quanergy也有了進軍其它市場的打算,但提議要在美墨邊境建立起數字隔離牆的計劃可不是明智的做法,已經讓不少員工反感。

埃爾達達辯解稱自己也反對特朗普提出的邊境圍牆想法,自己只是想通過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找到新的市場,比如機場、監獄等地方就可以使用激光雷達來加強安保措施。

目前,Quanergy正在尋求更多資金,埃爾達達稱將有1/3的投資是來自於中國的企業,但沒有透露潛在投資方是誰。

而對於整個激光雷達行業來說,目前差不多有50幾家,“他們有可能會採取合併的方式繼續發展,畢竟,市場能夠提供的競爭席位可不多。”拉姆齊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