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著名回族學者李士厚與鄭和研究

著名回族學者李士厚與鄭和研究

(一)

李士厚先生(1909-1985)字如坤,載庵,回族,祖籍隴西固原。清雍正年間,先祖李翠將軍隨雲南提督哈元生統軍來滇,遂落籍雲南魯甸縣,居桃源鄉巖洞村。祖父李本忠 (字實夫)以軍功由雲南巡撫保奏“協鎮銜,儘先補用副將,受職昭,威、魯三屬統領”。伯父李克昌(字輝山)自幼從軍,參與援越抗法,為都司,後改敘同知,以知府用,光緒三十一年總督錫良奏晉二品銜、四川提補道員,統領巡防右軍。父李華昌(字石帆),為前清明經進士,以詩、書、畫教諭鄉里。

李士厚先生早年在雲南東陸大學讀書時,由於他積極上進,聰穎好學,品學兼優,深受清末狀元、時任東陸大學教授袁嘉穀先生賞識,袁先生後來為他1937年著的《鄭和家譜考釋》一書所做序言中寄予厚望:“授學生數十輩,數十年,而李生士厚之《鄭和家譜考釋》最確而精,蓋所謂溫故而知新者矣.......今得見李生作,不脛而走,將有盛於無窮者,雖老矣,蓋猶跂予望之”。東陸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執教於省立第一中學、女子師範學校。曾任省立第一中學教導主任、回族明德中學校長,並創辦私立護國中學,之後,受雲南通志館館長周鍾嶽之聘,任該館編輯並從事歷史研究,後調任省政府秘書,秘書科長。抗日戰爭爆發,滇境淪為抗戰前沿,李士厚先生先後出任安寧、姚安、宣威等縣縣長。1948年調任雲南省政府人事室主任,1949年參加盧漢領導的雲南起義,之後受聘為雲南省文史館館員。1983年被任命為雲南省人民政府參事,1985年3月15日因病在昆明去世。

李士厚先生的主要著作有《雲南通志族姓考》、《滇考》、《莊蹻開滇考》、《鄭和家譜考釋》、《老子道德經釋義》、《中國文字概說》、《說文部首淺釋》、《鄭和家世資料》、《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鄭和新傳》、《載庵詩文選》。

(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難當頭,雲南地方政府選用知識分子擔任地方行政長官,李士厚先生以一介知識分子先後出任安寧、姚安、宣威縣長。由於他青年時代在東陸大學受到當時的民主思想的影響,又堅守中國傳統的讀書人立身處世之道,深知抗戰在即,責任重大,他以老師周鍾嶽先生書寫給他的對聯“惟用法律自繩已,豈必侷促為人譏”為座右銘,一改封建社會官員的陳規陋習,輕車簡從,克己奉公,興利除弊,確保地方良好秩序,支持了當時的抗日戰爭。

1943年,李士厚先生出任姚安縣長,因前任縣長推行種煙。從中漁利,被押解昆明執行槍決,他上任伊始,即銜命禁菸。前任縣參議長、縣團防大隊長、縣府秘書相互勾結,橫行鄉里,大肆種煙,他立即採取措施,將三人羈押到省嚴辦,同時又將種煙地區的鄉鎮保長緝拿歸案,分別判處徒刑,剎住了種煙之風。

姚安縣普朋鎮鮓左鄉有個地頭蛇叫羅有清,其人力大善獵,爪牙甚多,長期獨霸一方,違禁種煙,魚肉百姓,糟蹋婦女,民怨極大,但因勢力太大,歷任縣長奈何不得。李士厚先生經過調查,商得縣參議長由人龍同意,下決心翦除此霸。但羅有清十分傲慢,且有武裝,無從下手,於是李士厚先生親自深入虎穴,以委任羅為縣團防大隊副大隊長為名,前往麂子村,派羅的親信去請其來該村受委,羅始前來,兩人屏退左右,在該村小廟樓上會見。羅防備甚嚴,身帶武器,兩人同行同坐,難得下手。直到會議結束,兩人起身下樓時,李士厚先生假稱回座位取禮帽,藉機退步反身抽槍,趁羅下樓之際,連發數槍親手將羅擊斃,為民除了一霸,大快人心。

當時的官場,作風腐敗,不少人晚上吹賭嫖窯,白天臥床不起,或在煙塌臥床辦公,又相互勾結,請客送禮,吃喝吹拍,官官相護成風。李士厚先生到任後,嚴肅機關紀律,集中縣政府內科室人員在大廳辦公,嚴格規定機關工作人員上下班時間,不得遲到早退。他每日黎明即起,威坐公堂,手批目誦,案無留牘,在他的帶動下,改變了機關人員的工作作風。治姚期間,他主持修築了大石朋石堤,疏浚河道,改建南城門,小南門橋,修建抗戰忠烈祠,興辦教育和慈善事業,成立縣銀行,創辦姚安簡報。當時,地方士紳官員多次欲為他設回族宴席,他一概謝絕,並嚴禁家屬與當地士紳官員家屬往來。1946年9月李士厚先生離任,姚安民眾自發夾道相送,地方士紳以“革故鼎新”匾相贈。

李士厚先生在民國時代出任幾任縣長,他為民做主,剛正不阿的作風和事蹟廣泛流傳於各地民間,記載於當今各地文史資料、地方誌及史籍。如他在安寧當縣長時,駐滇中央軍醫院傷兵屢次搶奪百姓蔬菜、木炭,毆打商販,李士厚先生將肇事者抓捕,引發眾多傷兵包圍縣政府的事件。他不畏強暴,鎮定自若,組織縣警衛隊自衛,迫使駐軍長官來縣署談判,返還所搶百姓物資,並賠禮道歉。據《安寧史話》載:1942年2月蔣介石來昆明慰問美國自願援華空軍時,在安寧溫泉召見時任安寧縣長的李士厚先生及縣參議會會長等人,當聽蔣說道“這幾年國難當頭,你們和安寧的百姓受苦了,大家有什麼困難和要求,可直接對我講講”時,李士厚先生當即向蔣反映:“安寧為滇緬公路門戶,過往及駐紮軍隊太多,百姓都能理解,但學校駐軍使學生學業荒廢,長此下去不行;傷兵四處橫行糟蹋百姓,老百姓也受不了”。最終使蔣介石下了“嚴禁學校駐軍”的手令和整飭了駐滇部隊的紀律。

著名回族學者李士厚與鄭和研究

(三)

李士厚先生一生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他對文史、詩詞、書法、繪畫、篆刻及中國文字學都有深入的研究。東陸大學畢業即從事教育工作,後經袁嘉穀先生介紹到雲南通史館任編輯並作歷史研究工作,在袁嘉穀,周鍾嶽、秦光玉諸先生的指導下,完成了他的早期著作:《雲南通志族姓考》、《滇考》、《莊蹻開滇考》、《鄭和家譜考釋》、《老子道德經釋義》、《中國文字概說》、《說文部首淺釋》。中年以後雖歷經坎坷,但仍卷不離手,學習始終。晚年,他在雲南文史館積極參與《清實錄(雲南部分)》、《護國運動史資料》、《滇軍志》等書籍的編寫;他組織文化大革命劫後餘生的老詩人創辦“金碧詩社”,並任社長,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詩詞;他編寫教材,為雲南大學中文系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字學;他孜孜不倦,以飽滿的熱情從事文史研究,其中他為明代航海家鄭和及其航海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是中外著名的鄭和研究專家。

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於1405年 1433年七次奉命出使西洋,直抵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遍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鄭和的航海早於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人,他是世界進入地理大發現的開拓者,但在我國的史籍中,有關鄭和其人及其航海事蹟記載甚少。1894年,在雲南昆陽發現鄭和為其父立的墓碑《故馬公墓誌銘》,經袁嘉穀先生考證後發表了《昆陽馬哈只碑跋》,世人始知鄭和是雲南昆陽人,曾祖父拜顏,祖父及父親均朝覲過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麥加和麥地那),人們尊稱為“哈只”,鄭和是馬哈只的第二個兒子。1936年在雲南玉溪鄭和第十七代孫鄭紹明家發現鄭和家譜,這是研究鄭和的又一重大發現,李士厚先生的業師袁嘉穀指派他前往考證,他根據家譜中記載的鄭和的出使、隨使官兵、下洋的船舶、所到國家及永樂、宣德兩帝給鄭和的敕書,對照大量的史籍及蘇、閩等地有關鄭和出洋的碑記,潛心研究,寫成了《鄭和家譜考釋》一書出版,該書是國內研究鄭和較早的專著,對後來的鄭和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四)

1936年雲南玉溪鄭和家譜的發現和研究,使李士厚先生成為全國較早研究鄭和的學者。事隔四十多年的1983年,全國紀念鄭和出洋五百八十週年籌備委員會邀請他參加籌備工作,並撰寫有關資料,當時已是古稀老人的他,欣然接受任務。為了對鄭和及其出洋作深入研究,他數次奔走京、滬、寧等地,尋找有關史料、碑記,考察出洋遺蹟,尋訪南京等地的鄭和後裔。1983年夏,在九江召開的鄭和學術研究會上,李士厚先生攜雲南鄭和十八世孫鄭雲良與他多年尋找到的南京鄭和十九世孫鄭自強、鄭自海相會,滇寧兩地鄭和後裔五百餘年後的聚首,促進了鄭和及其航海事業的研究。九江會議後,李士厚先生與兩地鄭氏後裔同往北京,尋訪數十年前北京民族文化宮借走的南京鄭和家譜(咸陽世家宗譜),尋訪未果,之後,民族文化宮寄來一份“鄭和家譜首敘”抄件的複印件,言有何價值,請他鑑定。這篇首敘是經太平天國動盪後,南京鄭氏後裔書寫的,其中,敘述了鄭和是元代雲南行省中書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後裔,而賽典赤.瞻思丁的五世祖則是宋代西域普化力國(今烏茲別克布哈拉)率眾入貢中華的國王所非爾。關於所非爾入貢中華之事,國外書籍和中國宋元史上多有記載,而且李士厚先生之前曾親往雲南通海納家營,即賽典赤長子納速剌丁後裔居住地考察,其中乾隆年間所立《皇明敕封世襲錦衣衛納永階之墓碑》中稱:“粵稽我納氏宗族,遠祖肇自西域,自所非爾入貢中華,受爵奉命.......”。可見,所非爾的事蹟在元代納氏家譜早有記載流傳於後輩,這篇首敘敘述的鄭和家世與這些史料相符。首敘還敘述了鄭和被賜姓的原由,以及鄭和死於國外,歸葬南京牛首山等問題。於是,李士厚先生著文發表肯定了這篇首敘的學術價值。至此,全國各地有關鄭和研究的資料和新發現的信息不斷的彙集到李士厚先生這裡,特別是賽氏後裔沙儒誠等收藏的兩本《賽典赤家譜》以及賽氏一支系的《賽氏總譜牒》的到來,為深入研究鄭和的家世提供了原始資料。

三本賽氏家譜匯聚在一起,發現家譜清晰地記錄了賽氏自鼻祖、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以下五十六代,即自公元六世紀至二十世紀的民國初年跨越一千多年的世系、碑記、封敕、官爵等。從家譜修撰人的提名可知,家譜是西域移居中國的二十六世孫所非爾攜來中國,然後接輩流傳續修的。李士厚先生研究後認為:所非爾身為國王,又是聖裔,具有較高的阿拉伯文化,自然是很重視族譜的。自所非爾始,家譜上都有每隔幾代修撰的記錄,特別是清康熙年間四十五世孫馬注主持對家譜做了重大的增修。馬注是雲南永昌人,曾任永曆帝中書,錦衣侍御,後在北京任教習,是一個很有學問的賽氏後裔。三本家譜的保存者,均是很有學問的人,如其中的沙儒誠先生是雲南行省右丞沙的後裔,曾遊學埃及,是精通中、英、阿文的學者,這都體現了家譜的真實性和嚴肅性。李士厚先生是一位治學認真而嚴謹的學者,由於他自幼博覽群書,通曉中國古籍,凡事他必須一查到底,使其水落石出。有了這些珍貴的資料後,他對照了大量的史籍和多年來收集到的多種新的資料,包括法國人里昂.馬賽以及英、美、西班牙等國撰寫的伊斯蘭教史,以及日本、印度等有關鄭和航海研究的書籍,深入的考證了鄭和的家世:鄭和是穆罕默德的三十七世孫,所非爾的十一世孫,賽典赤的六世孫。賽典赤之後的世系是:賽典赤---- 納速剌丁------ 伯顏------ 察爾米的納----- 米里金----- 鄭和。由於鄭和非凡的家世以及祖父、父親都曾前往阿拉伯朝覲,影響和鑄就了他特有的氣質,所以歷史選擇了他統率明代中國龐大的船隊,七次出使西洋,使中國走向世界。為此,在1985年紀念鄭和出洋五百八十週年前夕,李士厚先生髮表了《三保太監鄭和對我國的貢獻以及他的家世淵源和後嗣近況》、《從新發現的賽典赤家譜中進一步探討鄭和的家世源流》、《鄭氏家譜首序及賽典赤家譜新證》、《鄭和的家世、宗教信仰及賜姓》等多篇論文及出版了專著《鄭和家世資料》。

著名回族學者李士厚與鄭和研究

(五)

李士厚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對他尋訪到的南京鄭和家譜首敘、賽典赤家譜以及其他新發現的史料的研究,是繼上世紀初對昆陽馬哈只碑的研究、1936年對雲南玉溪鄭和家譜的研究的又一鄭和研究成果。

200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前夕,李士厚先生生前完稿的《鄭和新傳》和《影印原本鄭和家譜》同時出版發行。《鄭和新傳》是他集數十年研究鄭和及其出洋的成果,用他豐富的歷史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寫成的。書中對鄭和家世淵源,對照多種資料和史籍、碑記做了深究;對少年鄭和離滇和入宮受職做了考據;對鄭和七下西洋的動機、出洋功績及其影響,結合明初政治經濟形勢作出客觀分析;對鄭和出洋所到國家和地區、當時的航海交通、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予以詳細介紹,全書內容涉及明初政治經濟史、中西交通史、造船航海史、中外貿易史,是一部較為全面的鄭和及其出洋傳記。《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一書完整的再現了1936年在雲南玉溪發現的鄭和家譜。家譜原件後來在鄭氏後裔家中遺失,《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用的影印件是李士厚先生當年複製,後在歷次政治運動,特別十年浩劫和動盪中用心保存下來的。書中除家譜影印件外,是李士厚先生親筆小楷抄寫的鄭和家譜和他的校注,可以說是一本兼有藏品、考據和書法的珍品。

先生夫人張氏桂貞,1949年後從事教育工作,於2010年去世,享年98歲。子長瑜、長琦、長璨,女佩瓊,雖各有其所學專業,但皆承其家風,讀書作學問,兼有書法、繪畫、篆刻之長。

參考文獻:

魯甸縣誌編纂委員會.魯甸縣誌,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3

姚安縣誌編纂委員會.姚安縣誌,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7

李士厚.鄭和新傳,雲南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7

杭建榮.安寧史話,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