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從新安江到大別山再到“山水林田湖草” 安徽率先全面推開生態補償

從新安江到大別山再到“山水林田湖草” 安徽率先全面推開生態補償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一句詩,道出安徽與浙江“同飲一江水,共守一江清”的地緣親情。

2012年,安徽浙江兩省在新安江流域實施生態補償試點,在全國開創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先河。

2014年,首個省級層面的生態補償機制落子大別山,新安江的故事在大別山續寫。

今年,安徽又率先在全省全面推廣生態補償工作,在空氣、地表水、長江干流等多個領域推廣、複製新安江經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

从新安江到大别山再到“山水林田湖草” 安徽率先全面推开生态补偿

源於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避免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

跨省協作,需要突破許多體制機制、利益的障礙,為什麼安徽與浙江能首先破局?這就要說到背後的一段故事。

2010年底,全國政協開展專題調研,形成了《關於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2011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千島湖是我國極為難得的優質水資源,加強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意義重大,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浙江、安徽兩省要著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汙染,走互利共贏之路”。

這段批示為做好新安江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2012年起,在財政部、環保部指導下,皖浙兩省開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兩輪試點,每輪試點為期3年。

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編制的報告顯示,新安江流域水質已經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从新安江到大别山再到“山水林田湖草” 安徽率先全面推开生态补偿

拒絕160億元投資 生態補償換回“山水畫廊”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徽派古民居點綴其中……從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碼頭順流而下,沿線放佛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被遊客譽為新安江百里畫廊。

人在船中坐,船在畫中游,遊客泛舟江上感受到的愜意,正是源於2012年建立的生態補償機制。

首輪三年試點間,浙江千島湖富營養化問題得到改善,江水變清了,千島湖變美了,昔日隨處可見的漂浮垃圾也不見了。

從2015年起,黃山市還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農藥集中配送和有機肥推廣,建立起“垃圾兌換超市”。10個礦泉水瓶兌換一支牙刷,60個香菸盒兌換一包碘鹽,就連菸蒂也能拿來置換生活必需品,在黃山,很多人養成了不亂扔垃圾、隨地撿垃圾的習慣。

試點以來,黃山市關停了170多家汙染企業,搬遷90多家工業企業至循環經濟園,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近3年來,黃山共否定外來投資項目180個,投資總規模達160億元。

“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以來,黃山市累計投入120.6億元,推進新安江綜合治理,獲得浙江省的補償共計6億元,看似不成比例,但生態補償機制的試點,讓黃山真切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安徽省環保廳副廳長羅宏介紹,經環保部環境規劃院評估,2017年新安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計246.5億元,水生態服務價值總量64.5億元。

“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黃山市財政局局長汪德寶說,從生態資源到生態資本,新安江生態補償真正走出一條的互利共贏之路。

目前,為持續保護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質量,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皖浙兩省已就做好第三輪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工作,達成一致意見。

从新安江到大别山再到“山水林田湖草” 安徽率先全面推开生态补偿

從新安江到大別山 生態補償故事在省內續寫

新安江水質對賭模式成為全國樣本後,故事並沒有結束。積累了新安江試點經驗的安徽,開始在省內推廣複製,2014年,首個省級層面的生態補償機制落子大別山。

實施4年來,累計兌現補償資金7.72億,其中省級4.92億元,合肥市1.2億元,六安市1.6億元,有力推動了大別山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

同時,合肥、六安兩市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開展共同檢測、聯合執法、聯合整治等工作。根據年度聯合監測結果,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已連續4年達到補償條件,出境水質為優。

六安市霍山縣佛子嶺鎮黨委副書記鞏德軍是鎮內東淠河的鄉級河長,“東淠河上面的佛子嶺水庫,是六安、合肥的‘大水缸’,這就是我們重點的保護對象。”

鞏德軍說,由於佛子嶺水庫正在創建國家5A級景區,現在周邊的汙水處理設施都是與溼地景觀統一進行設計,在實現美觀的同時,又可以使汙水通過生態溼地實現二次處理,保證水質達標。在東淠河沿線,目前已投資1.2億元建成了16個汙水處理站,平均每天處理的汙水達到300-1000噸。

通過補償機制,霍山縣每年能獲得補償資金5000多萬元,霍山縣汙水廠處理站的管網建設有很大改善。

率先在全省全面推開 重要區域生態補償全覆蓋

從新安江到大別山,今年,安徽又將生態補償經驗在全省複製,率先在全省全面推開生態補償工作。

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

2017年底,安徽全省建立以市級橫向補償為主、省級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全省河流、湖泊水質的進一步改善。

目前,全省121個斷面已全部納入生態補償的試點,其中跨市界斷面28個、出省界斷面11個,涵蓋了安徽境內的淮河、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以及重要湖泊。

誰超標、誰賠付,誰受益、誰補償,超標斷面責任市財政支付汙染賠付金,水質改善斷面責任市財政獲得生態補償金,以財政槓桿促進各市不斷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

今年1-6月全省生態補償資金產生汙染賠付和生態補償金共2.14億元,其中產生汙染賠付金0.93億元、生態補償金1.21億元。

長江干流生態補償——

今年6月底,安徽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實施意見》,明確將於2019年底前,全面建立沿江市內縣(市、區)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

大氣環境質量補償——

今年7月,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PM2.5和PM10平均濃度季度同比變化情況為考核指標,建立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

省財政計劃每年安排1億元作為補償資金,對各設區市實行季度考核,每季度根據考核結果確定生態補償資金額度,年底統一清算。生態補償從“地上”延伸到“天上”。

“習近平總書記到安徽視察時提出,安徽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生態補償機制的推行,是落實總書記打造安徽生態文明樣板要求的具體實踐。”羅宏介紹,到2020年,安徽將基本實現森林、溼地、水流、耕地、空氣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補償全覆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記者 彭旖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