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大家来做诗(22):词与诗有何不同(下)?

紧接前文

昨文主要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成长,今天着重谈谈词与诗的不同。

首先是产生与成长之路不同,虽然二者都是由歌而生,由歌而长,但诗经过了上古远古先秦,再经过汉魏两晋南北六朝的长期焠炼,最终成为成熟的格律诗;而词是在格律诗成熟后,作为诗的补充,遵循诗的一般规律,脱胎于教坊曲,具有浓厚的曲牌韵味。

因此,诗在风韵在讲究平和,一般使用平韵,就算是排律,也是一韵到底,如杜甫《夔府抒怀四十韵》洋洋洒洒八十句,四十韵押的全是上平四支;《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押的全是上平十一真,几乎都是对仗句,没有深厚的格律功底,那可玩不转啊!所以古人说杜诗最工格律。

而词由于脱胎于曲,更具曲味,因此在韵上更追求韵律的多样性,有平韵、仄韵、入声韵,更有各式转韵,以求韵味变幻,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昨天介绍的《虞美人》、《菩萨蛮》,八句四联,先仄韵转平韵,再由仄韵转平韵;而《忆秦娥》押的全是入声韵。晚唐五代王建的《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前三句押仄韵,四五句转平韵,而且取第五句末二字,再倒装转仄韵。虽是小令,却有独特的韵味风格,所以古人说,此词极具悲哀,用于表达一种绝望无助的幽怨情怀。

还有每句都押韵的,如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虽然蒋捷不甚著名,但“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经常被现代人引用,我们在引用本句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蒋捷啊!

所以,有志于填词的友友,不仅要汉语拼音过关,还要熟悉古代音韵学,同时还要有相当的音乐素养。不然,依葫芦画瓢,那画出的虎一定只是一只病秧秧的猫。押韵不仅仅是一种手法手艺,更能反映一个人各项艺术修养,那些认为押韵对于诗歌可有可无的朋友,一定要醒醒啊!

其次,由于押韵形式不同,格律诗要求近乎严苛,一首诗只能押同一韵部的韵,韵部出位,考试可能要吃零分(古人标准,不按韵书押韵将沦为打油诗),因为一首绝句或律诗,用韵不过二三韵、四五韵,只要不写排律,也不算太难;而词用韵的范围广,还要不时转韵,用韵多,所以词一开始对押韵要求就不如律诗严,可以用邻韵近韵押韵。到了清代,戈载根据前人填词用韵实践,编了一部《词林正韵》,把《平水韵》106韵部合并成平、上、去三声14韵部,入声5韵部,共19韵部,现在的《中华新韵》14韵部跟其非常接近,所以使用也很方便,现在仍广泛流行。

上面的不同还只是两者在艺术形式上的不同,而两者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两者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诗的受众主要是文人,独占正规场合,科举考试从来只考诗,不考词,所以在语言风格上更要求古色古香,接近古意,因而走了贵族化道路。对仗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联内平仄必须相对,更不能重字,联间还要相粘,有的还要求用典,要句有所出,要有深度。

而词因脱胎于曲,受众主要为一般普通人,文人雅士之间词的唱和也只在私下场合进行。这就要求词在语言风格上必须更加直白、白话化,更加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因而走的是平民路线。在描写手法上,采用的只是对仗的比兴手法而非形式,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不仅平仄可以相同,字也可以相同,采用的大多是对偶句而非对仗句。虽然有些词也用典,但不是规定动作,不用典的词更受大众喜欢。

总之,诗词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遵循的艺术规律都是一样的,诗词一家。诗词就象兵器中的剑和刀,诗就象剑,资格老,标准高,十年磨一剑,但到后来成了一种象征,更具贵族气质;词就象刀,出道虽晚,也容易得,民间任何铁匠都可打造,但征战杀伐须臾离不开刀,更具实用性。

理解了诗词各自的异同,对于诗词写作是很有用处的,能让你的诗更具诗意,让你的词更具词韵。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难免谬误,希友友们批评指正,只能作一般参考。

今天的题目,友友自由发挥,诗词任一。

戏作《调笑令》

斑竹,斑竹,一腔泪痕谁诉?

平仄(韵)平仄(韵)仄平仄平平仄(韵)

素颜清秀娇容,难敌百花树红。

仄平平仄平平(平韵)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红树,红树,莫挡奴家归路!

平仄(接上二字倒装转仄韵)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韵)

竹、敌入声字,属仄声
大家来做诗(22):词与诗有何不同(下)?​​这是我家院内树花,


​拍得不好,友友莫怪,上面小词即由此图而出,大家也来玩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