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洪泽区岔河镇:推行土地整治 夯实“粮仓”基础

洪泽区岔河镇地处白马湖地区,水网密布,沟渠纵横,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一个蓬勃兴起的生态、观光农业大镇,是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国家优质稻生产重点乡镇,素有“粮仓”之称,享有“淮上明珠”和“鱼米之乡”的美誉。“岔河”牌、“禾采”牌、“岔东”牌有机稻米分别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准予使用的“AA级绿色食品”标志,荣获第十一届国家稻米博览会金奖,畅销海内外。

岔河镇土地不仅汇集着人杰地灵的历史积淀,而且也蕴藏着尚待人们开发利用的巨大能量。这里的土地尽管在当地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耕作中改造着,同时又收获着丰硕的果实,但因为受水乡泽国雨涤浪淘的自然环境和村庄割据等条件局限,多年来,湖区粮食生产遭受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流失、基础设施滞后等因素影响,这里的土地至今仍有一些处于沉睡和半休眠的闲置浪费状态。人居村庄零散,七八户一庄,三五户一撮,单门独户也不为鲜见;地势不平,坟茔丛生,河塘水面荒芜,土地利用率差;水乡人的勤劳全在土地上刻下了深深的记忆,多年的就近罱泥、取肥、用土使一些原本很少的泥坑,形成了偌大的水塘;分田到户后,土地被分割得五零四散,一户用来临时引水的小阴沟,经三五家一段段地往下续,几年后就成为一条弯弯曲曲、歪歪扭扭的小旱沟;土地无形废弃,土窑虽早已被取缔,但往日红火中制坯取土时留下的坑塘数不胜数,小规模无法整治,加之沟、塘、堤、圩的困扰,一两亩、七八分的不规则土地,尽管能作耕地,但因为有水无路、塘沟合围,种上庄稼也不方便收割,人们只好可惜地放弃种植希望。此外,有的路桥老化,沟渠不通,水脏味臭导致环境恶化;有的河汊曲弯,无法行船走车,造成庄稼生产运输艰难;有的涵闸泵站,过时退化,使农田排涝与灌溉只能依靠六、七十年代建造的老泵站发挥“余热”,难以抗御大旱大涝,自然灾害多发,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些情况,岔河镇把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双保工程”的重要举措,倾力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耕地增加、耕作便捷、生态完善、环境优美”总体目标,使土地整治真正成为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富民工程”。在省、市、区各级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镇积极申报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夯实“粮仓”基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让粮食增产,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进行土地平整,提高了耕种质量;采用新修和疏浚的方式完善水利设施,提高了排灌能力;通过新建和修复田间道路、生产路等,改善了交通条件,解决了作业和收割两大难题;植树防风固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确保项目区免遭风灾和水土流失。

岔河镇从2002年以来,共申报实施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3个,省级4个,市级6个,争取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通过土地整理,拆迁零散村庄、填平废沟荒水塘,推移坟墓荒地破圩堤,取消弯沟斜河三角地与零星庄台,累计整理耕地面积88656.3亩,净增耕地面积6835.6055亩。整理后的项目区内在改良土壤的基础上,改善了耕地质量,变过去的有机械化无法利用为全机械化生产,田间管理实现移动信息化,排灌达到电器化,在农业稳产增收中提高农民的收入,推进农村的城市化步伐。农民居住的中心村,融人文景观与水乡风情于一体,科学合理的布局与优雅舒适的环境相匹配,形成水乡小城的特有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人居环境;农村废弃的建设用地和零星分散的边角地得到了重新利用,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为提高,开拓成高效、生态、旅游、观光农田林园网。

国土项目区的整理,加快了全镇优势农业板块发展。目前,全镇分别建成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水稻公园、万亩示范方、千亩示范片、百亩示范园的优质稻、优质油、优质鱼、千头养猪场、万羽标准化养鸡场、万羽养鹅场、万羽养鸭场、食用菌种植基地。据统计,仅一季作物总产达20万多吨,同比增产近两成,项目区内有6万多农民直接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