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洪澤區岔河鎮:推行土地整治 夯實“糧倉”基礎

洪澤區岔河鎮地處白馬湖地區,水網密佈,溝渠縱橫,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一個蓬勃興起的生態、觀光農業大鎮,是國家級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國家優質稻生產重點鄉鎮,素有“糧倉”之稱,享有“淮上明珠”和“魚米之鄉”的美譽。“岔河”牌、“禾採”牌、“岔東”牌有機稻米分別已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准予使用的“AA級綠色食品”標誌,榮獲第十一屆國家稻米博覽會金獎,暢銷海內外。

岔河鎮土地不僅彙集著人傑地靈的歷史積澱,而且也蘊藏著尚待人們開發利用的巨大能量。這裡的土地儘管在當地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耕作中改造著,同時又收穫著豐碩的果實,但因為受水鄉澤國雨滌浪淘的自然環境和村莊割據等條件侷限,多年來,湖區糧食生產遭受效益偏低、農村勞動力流失、基礎設施滯後等因素影響,這裡的土地至今仍有一些處於沉睡和半休眠的閒置浪費狀態。人居村莊零散,七八戶一莊,三五戶一撮,單門獨戶也不為鮮見;地勢不平,墳塋叢生,河塘水面荒蕪,土地利用率差;水鄉人的勤勞全在土地上刻下了深深的記憶,多年的就近罱泥、取肥、用土使一些原本很少的泥坑,形成了偌大的水塘;分田到戶後,土地被分割得五零四散,一戶用來臨時引水的小陰溝,經三五家一段段地往下續,幾年後就成為一條彎彎曲曲、歪歪扭扭的小旱溝;土地無形廢棄,土窯雖早已被取締,但往日紅火中製坯取土時留下的坑塘數不勝數,小規模無法整治,加之溝、塘、堤、圩的困擾,一兩畝、七八分的不規則土地,儘管能作耕地,但因為有水無路、塘溝合圍,種上莊稼也不方便收割,人們只好可惜地放棄種植希望。此外,有的路橋老化,溝渠不通,水髒味臭導致環境惡化;有的河汊曲彎,無法行船走車,造成莊稼生產運輸艱難;有的涵閘泵站,過時退化,使農田排澇與灌溉只能依靠六、七十年代建造的老泵站發揮“餘熱”,難以抗禦大旱大澇,自然災害多發,成為制約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

針對這些情況,岔河鎮把土地整治重大項目建設作為推進“雙保工程”的重要舉措,傾力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努力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耕地增加、耕作便捷、生態完善、環境優美”總體目標,使土地整治真正成為群眾歡迎的“惠民工程”、“富民工程”。在省、市、區各級與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該鎮積極申報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重點項目,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和基本農田建設,進一步夯實“糧倉”基礎,增加有效耕地面積,讓糧食增產,讓農業增效,讓農民增收。進行土地平整,提高了耕種質量;採用新修和疏浚的方式完善水利設施,提高了排灌能力;通過新建和修復田間道路、生產路等,改善了交通條件,解決了作業和收割兩大難題;植樹防風固土,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了植被覆蓋率,確保項目區免遭風災和水土流失。

岔河鎮從2002年以來,共申報實施國家級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3個,省級4個,市級6個,爭取項目資金8000多萬元。通過土地整理,拆遷零散村莊、填平廢溝荒水塘,推移墳墓荒地破圩堤,取消彎溝斜河三角地與零星莊臺,累計整理耕地面積88656.3畝,淨增耕地面積6835.6055畝。整理後的項目區內在改良土壤的基礎上,改善了耕地質量,變過去的有機械化無法利用為全機械化生產,田間管理實現移動信息化,排灌達到電器化,在農業穩產增收中提高農民的收入,推進農村的城市化步伐。農民居住的中心村,融人文景觀與水鄉風情於一體,科學合理的佈局與優雅舒適的環境相匹配,形成水鄉小城的特有自然景觀和別具一格的人居環境;農村廢棄的建設用地和零星分散的邊角地得到了重新利用,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大為提高,開拓成高效、生態、旅遊、觀光農田林園網。

國土項目區的整理,加快了全鎮優勢農業板塊發展。目前,全鎮分別建成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水稻公園、萬畝示範方、千畝示範片、百畝示範園的優質稻、優質油、優質魚、千頭養豬場、萬羽標準化養雞場、萬羽養鵝場、萬羽養鴨場、食用菌種植基地。據統計,僅一季作物總產達20萬多噸,同比增產近兩成,項目區內有6萬多農民直接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