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朱秀海谈《乔家大院》一二部

郝俊力

6月14日下午,光影斑斓、游人如织的5A级景区祁县乔家大院,迎来一位尊贵的 “老朋友”——著名作家、编剧朱秀海先生。12年前,他写的长篇小说和同名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曾风靡海内外,让乔家大院名气飙升,享誉全球,不仅带火了一个景点,也带热了一座城市。12年后,他又带着《乔家大院》第二部来作读书分享,畅谈创作心路。

已届花甲的朱秀海先生身板硬朗,精神矍铄,面对老朋友和众多慕名而来的读者以及许多驻足聆听的游人,一脸谦和,他非常高兴来到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说晋中是他梦中的城市,在这里他结识了多位晋商研究专家,像赵荣达、武殿琦、范维令等先生,他们是他一次非常奇妙的创作机缘的开始。他感谢祁县,这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宝地,这里是晋商故地,也是他汲取营养、获得思考、信念、支持的地方。在写《乔家大院》一部和二部的过程中,这里积淀的深厚的文化,特别是晋商文化对他帮助很大。所以到这里来讲《乔家大院》,只能说是来汇报。6月15日下午,朱秀海先生又在晋中市图书馆作了读书分享,并与读者现场交流互动。记者有幸聆听了两场分享会,其深思妙语耐人寻味,现将朱秀海先生讲的创作心路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写《乔家大院》完全是一个机缘,一个旁逸斜出

朱秀海说,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禁不住好奇,你一个军旅作家,为什么突然进入了晋商这么一个创作领域?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机缘,一次旁逸斜出。2003年,他的《军歌嘹亮》正在央视一频道播出,他的工作是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写传,同时创作一批军事题材的作品,其中近来已经拍摄完毕很快就要播出的《音乐会》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当时他一个在中国作协文采音像出版公司当老板的朋友,有一件已经折腾了两年的事情搞不下去了,请他帮忙了结,让他跟他们去趟祁县,看看那个院子。朱秀海说,他在那个年龄还是任何朋友拉他喝场酒就可以答应去做事的人,所以就跟着来到祁县,到了乔家大院。那时的乔家大院还是原来那么一个院子,在乔家堡中间,周围全是村民的柴火秸垛,还有许多养殖的动物在街上行走,乔家大院还是一片沉寂,作为一个旅游点还不怎么赚钱。他用了40分钟把乔家大院看完,非常震惊。后来又看了不少这样的大院,发现在我们山西这个地方,居然有这么多人用经商的方式积蓄了这么巨大的财富,而且他们养活了很多没有土地的人,他的内心是非常震惊的,也是非常感动的。

有史以来,重农抑商的中华民族,生存非常艰难

朱秀海说,作为读书人,无论是读《史记》,还是《资治通鉴》,以及后来的一些史书,包括读杂书,展示我们历史的一些书籍,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生活得都非常艰难。简单说一个数字,在西汉末年,汉平帝原始二年,第一次有了精确的人口统计,那时的人口是5900万,耕地是8亿亩,从那年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动乱,西汉王朝就开始崩溃,等到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中国的人口只剩下2100万,到东汉末年,人口又达到5600万,耕地没有增加,相反还少1亿多亩,接着就爆发了黄巾起义,各种农民运动,然后就开始三国征战,延续了100年,三国末年中国人口只剩下700多万,到西晋王朝建立,晋武帝司马炎当皇帝的时候,中国人口也才恢复到1600万。隋唐人口最多的时候是唐玄宗天宝14载,达到了5200万,耕地14亿亩,接下来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末黄巢起义经过五代一直到了北宋真宗景德3年,天下大定,人口统计是1600万。经过两宋、元一直到朱元璋洪武26年,人口统计才达到6000万。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统计和土地开垦的数量,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难堪的事实,长期以来重农抑商的农耕社会,只要逾越了某一条土地红线,就会爆发王朝更替。每一次王朝更替人民的死亡率都在2/3甚至3/4,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朱秀海说:我们这个民族最早确立生存方式的一部书,是商鞅的《商君书》,里面只有两个字,就是“壹民”,就是让老百姓只做一件事,这一件事就是耕战,在国内就是耕,出去了就是战。秦朝统一中国的方式就是实行这样的政策,那时商人在思想家的眼里都是“惰人”。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秦国的王翦老将军带着60万秦军去平定楚国,走出咸阳20里,停军不走,回头给秦王捎信说,我子孙众多,没有土地。秦王这么聪明的人马上传话给他:“关东万里好良田!”就是去关东平了楚,那里有的是土地,秦就是以灭了别人占有对方土地的方式统一了中国。实际上,我们长期以来靠耕种土地生存,我们的诗歌、文学描述了很多浪漫的田园牧歌的生活,但是我们生活的真相是很悲惨的。一旦到了战乱的年代,我们的人口死亡的景象那都是非常悲惨的,我们的诗歌都留下了很多这样的记忆,像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昭宗因为被两个军阀困在凤翔府城中,某一天下旨,只有皇帝和皇后才可以吃狗肉,宫里妃子以下全部吃人肉。因为城里没有粮食,只能吃人,人肉的价钱是500文1斤,狗肉的价钱1000文1斤。有一本叫《扬州图鉴》,写黄巢的大军打进扬州,没有粮食吃,就掳掠当地人民称作“两脚羊”,拉来杀死,放上盐,让活着的“两脚羊”拉着加了盐的死的“两脚羊”打仗,辗转千里,一直打到长安,“羊肉未尽”。这些例子实际上是在说中国人用一种生存方式来生活,我们的历史是很悲惨的。虽然到了隋唐,西域的各种作物进了中原,我们的土地红线由人均12亩降低到人均8亩,但低于8亩这个社会马上会崩溃。戏曲里讲了很多杨贵妃的故事、安禄山的故事,但是真正的问题是人口的数量土地承受不了,接下来就是用消灭人口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问题。朱元璋打下天下来,马上就是湖广填四川,包括我们山西大槐树往河南转移人口,我们从年轻时开始读的都是这样的历史。到了明清,由于更高产的作物红薯、玉米被引进入,我们的土地红线下降到人均4亩,到了鸦片战争前,我们的人口上升到4亿,土地再次承担不了人口的增长,太平天国运动我们自己的资料说死亡了8000万人口,西方学者认为整个江南消灭了1亿7千万人口。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他的商品的入侵,打破了我们的国门,大量进入中国,让大量的小农破产,加上土地兼并,在这一时期造成了大量的流民。有一个统计,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流民达到3亿。有个观点认为,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停地战乱,就是因为高达3亿人口没有土地。仔细想想,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因此中国的所有革命和农民战争都是和土地有关系的,都是土地革命。太平天国也是“等富贵,均贫贱”,包括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一开始没有“平均地权”这四个字的,我写过《客家人》这部书,研究过这段历史,最后有人说你搞些绿林好汉占领个广州城马上就天下响应,就推翻大清朝了,那不行,必须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孙中山就在他的施政纲领中加了这四个字,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加上“平均地权”这四个字是大有关系的。但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解决平均地权的问题,所以接着就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实行土改,中国的土地问题才得到解决,所以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句话从这个意义上才是有道理的。

在乔家大院,在乔致庸身上,看到了中国人不同于农耕的另一种活路,这是写《乔家大院》第一部的真正动因

朱秀海说,他前面用很大篇幅讲我们民族的生存不易,就是为了说明他第一次走进乔家大院看到这种辉煌的建筑,听到了乔家大院的这些故事,受到震惊的根源。

他说:山西从土地来讲,也不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不仅仅是乔家大院,我也走访了太谷的曹家大院三多堂,榆次的常家庄园,还有很多的大院,有次车坏在路上,就到旁边的一个村子里等修车,很破旧的一个村子,但里边有很多已经败落下来的豪华的大院,从这些院子你能感觉到当年的山西富裕到什么程度。当年乾隆皇帝说“天下财富十分之三在山西”,绝对不是空言。我们读过《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在司马迁时代,就大声疾呼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如果不能到庙堂里帮助君王治理天下,就应当去走另外的道路,经商的道路,这和商鞅讲的是不一样的,读《货殖列传》就能读到知识分子何所归的问题。司马迁说,你读了很多书,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到庙堂上帮助帝王治理天下,但庙堂里没有你的位置,你归于何处?到哪里去?司马迁给出的答案是归于富厚,就是去经商。如果你觉得你很了不起,能干好多大事,但是因为你不这么做,祖宗得不到祭祀,妻子儿女不免于饥寒,耻之极也!司马迁老先生在《货殖列传》里写了33位古代的商人,最大的最有名的商人就是陶朱公范蠡了,帮助越王平定了吴国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就在山东定陶这个地方居住,成了一个大商人,十年之内三致千金,分散给穷苦的人,范蠡这么一个战略家、权谋家怎么想到会经商,是和咱们山西曾经有过的一个伟大的人很有关系,这个人就是计然,《货殖列传》中能读到,范蠡说,计然有七计,只用了三计我就帮助越王灭了吴国,剩下的计谋可以让我用来经商成为富翁。最让我惊奇的是《货殖列传》里居然有“千里之外不贩粮,百里之内不贩柴”这样的记载,很具体的经商的记载,在这卷书里,你能感受到我们中国的优秀商业文化的主要精神都反映出来了。现在有个电视剧叫《巴清传》,还没有播出,讲了《货殖列传》里的巴寡妇清,在四川开丹砂矿,养活了3000多人,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家庭,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就大力表扬这样的义商。商人就是没有土地也能让自己和别人生存的人。在那个年代,司马迁这样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已经发现了也可以不通过土地来生存,可以不通过农耕、不通过消灭人口的方式来延续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而且在历史上,我们是可以看到这些例证的,比如丝绸之路,包括我后来研究的广东十三行,广东十三行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开始山寨瑞典的手表,座钟、从广州向瑞典出口了。当时西方没有一种商品可以和我们平衡贸易,我们的顺差太大,最后他们找到了一种商品就是鸦片。这是鸦片战争的起源之一。但是没有到过乔家大院,你仅仅读过这些书是没有感觉的。

“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是救天下的办法

朱秀海说,当创作者看到了晋商里居然有这样的口号:“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你是什么感觉?这是救天下的办法,中国人应该走的道路。尤其到了山西,你接触到以乔家为代表的祁太平榆这些个商人,他们传承的正是司马迁记载的中国优秀的商业文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乔》1剧里也表现过,每逢过年,乔致庸拉一车面粉一车猪肉在村里走,看谁家过不了年,就给谁家门前放一袋面和一块肉。谁家日子苦,看你家孩子长到14岁,就派一个掌柜主动上门说你家孩子读不读书啊,不读书也没有别的生路就跟我学生意去吧。当年顶一份身股的跑街伙计,一年能拿120两银子,当年的知县一年的俸禄是45两银子,我写过《天地民心》,主人公祁寯藻是宰相,一个宰相一年俸禄180两银子。所以我们山西有这样的话,“一等秀才去经商,二等秀才考皇粮”,读书不怎么样才去科举入仕呢。实际上当时的震惊里有我的思考,基于我们读过的历史,中华民族仅靠农耕生存的艰难,突然意识到在这一代晋商身上可能发现有解决中华民族生存道路的一个钥匙。这是一个发现,《乔》1要写的就是这个,除了农耕,中国人其实还有别的道路。

他说:我们也读过西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知道西方用商品经济的方式迅速地实现了富强。《国富论》最基本的思想是很简单的,因为16世纪的英国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和我们中国一样,他的土地也支撑不了人口的增长。《国富论》所有思想的基础是:我有一点资本,然后用做成商品,卖出去赚钱,慢慢积累,扩大再生产。然后我就富了,国家收税,国家也富了,随之这就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西方就发展起来了。用商品经济的方式来解决生存问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守着重农抑商的生存方式,士农工商,商人是四民之末,一直是受排挤的,并且一些时候商人连科举都不让参加。到了晚清不一样了,开始求着商人了,国家快要崩溃了,非常缺银子。《乔》1真正受到触动的就是这个,写的就是这个,中华民族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另外的生存之道,就是商品经济之道,就是经商。像乔致庸这样的大商人,坚守着一条茶路,这一条茶路能够让10多万人有饭吃。他一生中做了不止戏里写的这三件事。很多山西的大商家都对全国的票号“汇通天下”做了很大工作。他们做的这一切,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也就是“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更广泛地进入我们中国的经济生活,有利于帮助没有土地的人生活。可惜在那个年代,这种生活方式没有成为我们中国主流的生活方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党的十三大宣布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代,距离乔致庸的那个时代已经很久远了,但毕竟还是不远。这40年,我们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我们对美国人和西方闭关锁国,他们用坚船利炮才打开了我们的大门,现在美国对我们闭关锁国,西方开始不让我们的商品进入他们的国家,这真是惊天动地的变化。

他说:我近来在各个大学做文学分享,惊讶地发现,这40年我们养大了一批“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喝肉汤”的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人会饿死,全部成了当年西晋的皇帝晋惠帝。这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首先我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全民进入商品经济年代,不再存在饿死人的问题了。这是说《乔》1创作的心路。

回答“乔家的银子哪去了,乔家人哪去了”,是推动续写《乔家大院》第二部的主要缘由

朱秀海说:《乔》1在2006年播出的时候,我也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影响。随着《乔家大院》的播出,乔家大院的旅游当年五一就人满为患了,只能看到人看不到房子了。包括太原市,记得一个领导跟我说,太原市今年的旅游占了你的光了,五一这几天增长的量是九个多亿,因为在祁县看完乔家大院没有吃住的地方,看完之后都跑到太原来吃住。从那时起,祁县的朋友,县委、县政府,乔家大院的老馆长王正前先生,他是一位全国劳模,就开始积极鼓励我接着再写一部《乔家大院》2,怕旅游的热劲下去了。但对我来说,不是这个问题,通过研究晋商,我要表达的一些感受、一些想法,我的创作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还有比晋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更高更惊人的精神高点吗?这个时候,也有别的著名商帮诞生地的领导请我去把他们那个商帮写一写,说不把你请来,我们就弄不过晋商。我说你给我讲一讲你这个商帮有什么拿人的地方,我说晋商就两句话,“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你有没有?你有我就来给你写。书记市长说我们回去研究,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研究出来。他们的决心很大,要把全国最优秀的女演员都请来,因为那位著名的大商人娶了12房姨太太,我说这个戏和姨太太关系不大,还是你这个商帮有没有能够关照今天的社会,有没有能够感动今天的观众的东西,尤其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故事好编,谁都知道要写三角恋,不写三角恋你怎么可能写好一个故事,我在大学跟学编剧的同学们讲,讲技巧这个特别简单,就四句话:三角恋,上接天光,下接地气,理想主义。你这戏基本上就成功了。但是真正的考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写《乔》2真正的推动力,一个是祁县的朋友们,祁县县委、县政府,尤其是乔家大院老馆长王正前先生,现在也是我的好朋友。

《乔》2另外一个推动的方面就是观众。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通州大邑,还是穷乡僻壤,罕有人不知《乔家大院》,大家都很关心这部戏。有一次我们军队作家开会,到了井冈山,在车上,一位唱山歌的老太太,听说《乔家大院》的编剧就在车上,不敢相信,非要看一看,她提了两个问题:乔家的银子都哪去了?乔家的人都哪去了?这份好奇代表了广大观众的好奇。前一段去海南最美丽的书店叫万宁九里凤凰书店作分享,在那么偏僻的海边,一些朋友都还记得《乔家大院》的细节,过了12年我都忘了,可见这部戏的影响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力。

辛亥革命,乔映霞一代年轻晋商走上救国之路

朱秀海说:在写《乔》1的时候,实际上也读了不少乔映霞(在《乔》2中叫乔映霁)这一代人的故事,包括辛亥革命前后那段时期的潮商、浙商、徽商的故事,包括一些外国商人写的关于中国辛亥革命的书,那一代商人和乔致庸不一样,他们已经开始大量接触西方商人,接触西方的经济学,已经在和西方商人展开商战了,所以《乔》2一开始就写到乔映霁到广东的十三行去学生意,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我第一次从祁县武殿琦先生嘴里听说乔映霞很早加入中国同盟会时非常震惊。因为乔家在清朝末年是个什么状况呢?朝廷的银子都放在他们家里的。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没有盘缠,到了祁县,乔致庸给了30万两银子,才让她顺利到达西安府。太后老佛爷明白了一件事,原来一个老百姓开个票号居然这么有钱。她返京后,1907年,朝廷开了中国第一家银行户部银行,但谁也不肯往户部银行存银子,包括那些王公贵族,他们把银子存在乔家的票号里,为什么呢?谁会把自己的银子存到老佛爷的银行里?老佛爷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银行,把中国海关扣除庚子赔款后剩下的余额存到乔家票号打理。存到乔家的银子绝对是保险的。实际上乔家的票号就是中央银行,第一票号。家族的兴衰和朝廷的兴旺联系得这么紧密,你怎么会参加革命?那是乔映霞这一代优秀的年轻的晋商的觉悟,他们认为,只要中国不改变,晋商包括他们乔家一定会完。他们接受了孙中山的一种思想,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外国人签订的所有条约,从他们商人的眼光看,全部都是商约。我举个例子,自从1860年外国人能够进入中国内地贩茶之后,中国的茶商受到巨大的打击,因为外国人只要缴出口的一次关税,中国茶商走到哪里都要交税,茶叶到不了山西就赔光了。有这样不平等的营商环境,中国商人怎么和外国人打商战,不可能打得赢。中国商人不能赢,中国就赢不了。

为了帮助我写《乔》2,也是督促我写,王正前馆长专门领着我到太原新华书店买了两套书。一套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套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0多本书、1000多万字。回去读这些东西,还有一本《中国银行行史》,读得惊心动魄。

那时候所有接触过《国富论》的中国商人,都会感觉到只要把不等的商约全部解除,让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在同样的平台上竞争,中国人一定能打败西方商人。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的资源也可以,中国人也不那么傻,又很勤劳。鸦片战争不久,有一个人叫郑观应,他写过一部《盛世危言》,其中有句重要的话“商战重于兵战”,当时有很多人包括朝廷的大员认为,中国落后是技不如人,要“师西夷之长技”,学怎么制作坚船利炮。郑观应认为是商战不如人,你的商品不能够战胜西方的商品。西方通过机械生产大量的商品进来以后,你这小农的土布机织的布就不行了。在乔映霞这一代商人眼里,我们现在就缺一个好的平台。孙中山向最早的同盟会员表达辛亥革命的目的之一就是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现在想想,乔映霞他们很早加入同盟会是有原因的,当然是为了救国,同时也为了就乔家,救晋商。

读完了这些书,回过头来研究乔映霞们这代人的历史,就感觉他们所处的时代是非常不好的,非常无力的。因为在这些商人眼里,辛亥革命成功了,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商人有了和西方商人进行商战的平台,中国很快就能实现复兴。中国人有一条,不管处境多么艰难,永远认为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永远不会像印度人一样长期匍匐在英国的统治之下。我们中国最糟糕的时候也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我们不是殖民化的一个国家。西方对我们实行了多少年的敌视的政策,封锁的政策,一直到今天,真正西方化的也就是两个地方,一个香港,一个台湾。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的民族,是有自我的一民族。

晋商在处境最悲惨的时代,滋养了革命,承担了他们的责任

朱秀海说:《乔》2我原本要写到1930年的,这也是晋商处在最悲惨境地的一个时代,所有的晋商都在想一件事情,我们要完成现代化转型,然后把资金投入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推动商业的兴盛,商业兴国运就兴。但是他们遭遇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时代,正像鲁迅先生说的,皇帝撵跑了,旧主人撵跑了,剩一黑屋子,这个黑屋子没有打扫。真实的历史也是这样,满清推翻之后,冒出一个袁世凯,他本来可以做中国的华盛顿,至少可以做中国的拿破仑,但他做了恢复帝制这么一个事情,最腐朽的就是等到袁世凯垮了,后来的北洋军阀又全都在逐鹿中原、继续做自己的皇帝梦。但是晋商在这个阶段也承担了他们的责任。我在《乔》2中一直想说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晋商的银子哪去了?真实的历史,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乔家为了不让阎锡山搜刮走他们的银子,阎锡山要用25元旧币兑换1元新币,用这样的手段来拔晋商的羊毛,乔映霞做了一件大家认为很疯狂的事情,在兑换日期到来的时候,用一元旧币换自己的一块银元的方式把自己的银子兑换给了老百姓,让财富回归民间,用这样的方式阻止阎锡山用山西人的银子去逐鹿中原。

前几年我有机会到山西临县的碛口,在那里找到了晋商的银子去哪里了的另一个答案,碛口也是个晋商重镇,乔家的大德恒、大德通票号在那里都有生意。最早是阎锡山,他对碛口的盘剥、对整个晋商的盘剥是很厉害的,当然他有很多名目,做很多的事情要银子,但最主要的是支撑他的军队,支撑战争。接着红军来了,晋西北实际上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后方,边区大量的家属、学校,包括陕甘宁边区的民主人士、副主席李鼎铭先生都长期住在临县,贺龙元帅的120师过黄河到山西战场打日本人,为什么比八路军其他两个师晚,因为没有棉裤,全师穿着单衣过了黄河。碛口的商人不让部队走了,三天时间,给120师全体官兵每人做了一套棉衣棉裤。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以碛口为中心的晋西北帮助了陕甘宁边区,晋商用大量的脂膏滋养了革命。我一直认为晋西北这个地方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这样一段历史也是值得写的,像这样一些地方也是和延安、井冈山一样重要的地方。没有这些地方,像陕甘宁边区那么贫瘠的地方,怎么能支撑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的军队。包括南泥湾我都去过,南泥湾那么大一点,它的经济总量不大,国民党封锁很厉害的时候,碛口的商人用自己的银子帮助陕甘宁边区解决生存的困难,这也是晋商的银子哪里去了的一个解答。还有就是晋商觉得救国无望时,把自己的银子存到外国银行,好多外国银行开到中国,外国人是没有银子的,都是中国商人的银子。中国商人自己不能做生意,如果留着就会被各地军阀拿掉。包括江浙一带,这些年好多人也一直想让我写江浙商人,研究江浙商人,就会发现很多外国银行真正的本钱是中国商人的。他们自己不能保住自己的银子,因为没办法对抗当地的军阀,只好把银子放到外国银行,让外国人拿着中国人的银子剥削中国人,但至少保住了本钱。

《乔》2开始写的时候实际上心里就比较清楚了,就是要把这段历史告诉中国人,我们应当有更好的生存之道,但是辛亥革命后被我们中国人自己耽误了,乔映霞他们这一代人当时的思考已经被我们4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我们中国人如果还要回到农耕社会去,还要排斥商品经济,仍然是死路一条。中国现在开垦的土地已经达到了极限,18亿亩,历史上从来没有开垦过这么多的土地,但是我们有13亿多人口,我们人均土地只有1.3亩,如果在旧时代,早就烽火四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乔家大院》2对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道路是一种关照

朱秀海说,对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一直都有争论,我觉得这部书是一种关照。《乔》2要表达的东西和《乔》1有一处是相同的,晋商代表了中国人的另外一条活路,即不通过战乱消灭人口活下去的道路。像书中的主人公乔映霁这代人,他们当年不惜牺牲自己的财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开创这么一条道路,没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为那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把中国这间旧房子里的旧东西全部打扫干净。今天中国人终于走上这条道路,一定不要再改变,一定要相信今天的道路才是真正救中国的道路。写完这两部书以后,这是他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我们要坚信我们现在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道路是正确的道路,他坚信现在我们说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至于书里写了什么电视剧写了什么,大家可以看。里面有很多故事,这些都是编剧的技巧,这些都好编,真正重要的是精神高点。如果有人问《乔》2 写了什么,其实只有两句话,一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因为共产党解决了中国的土地问题,才使中国的战争停止了,真正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给了中国一个和平发展、最后走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机会。第二句话:“只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让中国富强”。

《乔家大院》持续至今的热情,是一个读书人的意外之喜

当读者称赞朱先生为推动乔家大院旅游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时,朱秀海说,在推动乔家大院5A景区成长的过程中,我只是其中一员,有很多朋友们都参与了推动乔家大院走向全国和世界。《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我负责的只是编剧的环节,我们的导演、制片人、演员,都在里边有精彩的非常投入的表现,很感谢大家对《乔家大院》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当然,从图书的角度上讲,那是我一个人的工作。作家写东西,只是要表达他对世界的感觉,无形中做了这么一件事,当然很高兴。我的工作能够让乔家大院成为晋商的一个代表性文化符号,且为国内外游客所喜欢,感到很欣慰。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意外之喜。至于这个新戏什么时候能播出,我也在等待。我已经接到过两次通知了,但央视还没有公布,还不确定,但肯定是在不久的时间段播出。

有读者问会不会写《乔》3,朱秀海回答说:我已经给山西写了四部戏了,两部《乔家大院》,一部《天地民心》,还有一部写碛口的戏。前些天在北京化工大学,一个对话环节,有三位同学代表上来,其中一位说,我不是代表我自己和同学来的,我代表我爹妈来的,他们特别想知道有没有《乔》3。我说看你们喜欢不喜欢《乔》2了。如果喜欢我就写,不喜欢我就不写。

作家简介:朱秀海,当代著名作家、编剧,1954年生于河南鹿邑,满族,曾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一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和海军服役,两次参加边境作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第一部、第二部)《天地民心》,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中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出征夜》等。电视剧代表作品有《波涛汹涌》《军歌嘹亮》《乔家大院》《天地民心》等。《乔家大院》(第一部)等被译成英、法、日、韩文介绍到国外或在国外出版,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四次)、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冯牧文学奖、中国电视艺术50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奖等。《乔家大院》(第二部)被评为“2017年中国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