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安徽日报》聚焦颍泉区金融扶贫工作

《安徽日报》聚焦颍泉区金融扶贫工作

《安徽日报》聚焦颍泉区金融扶贫工作
《安徽日报》聚焦颍泉区金融扶贫工作

今日,《安徽日报》11版大篇幅聚焦颍泉区金融扶贫工作。

政府设立风险金并全面贴息,银行以基准利率发放贷款并建立绿色通道,贫困户依托扶贫小额信贷发展产业,顺利实现增收脱贫——

金融扶贫“拔穷根”

近年来,一种独具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在阜阳市颍泉区悄然兴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7年,颍泉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0531万元,完成省下达的1.31亿元目标任务的128%,惠及107个行政村,为421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1200余万元。

“金融活水”冲开资金瓶颈

刘志强是颍泉区伍明镇苏集村后刘营村村民,前些年不幸身患淋巴结核病成为了贫困户。在颍泉区政府、颍泉农商行的帮助下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发展蘑菇、木耳种植,2016年脱贫后,2017年这个不向命运低头的“70后”又带动贫困户李俊明、胡大国、姜兰英发展食用菌脱贫,每户年收益5000元以上,2017年9月,刘治强获评阜阳市“最美脱贫示范户”。说到自身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志强深有感触说:“是上级的扶贫小额信贷帮了我。 ”

“金融扶贫”是颍泉区脱贫攻坚“九大工程”之一。自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怎样快速让全区贫困人口拔掉“穷根”走上致富路?颍泉区委、区政府积极谋求金融与扶贫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金融在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作用,结合颍泉区实际,出台了《颍泉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推进方案》及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信贷支持、保险支持、财政贴息支持、风险补偿等相关内容。区金融办、财政局、颍泉农商行、农行颍泉支行、徽商银行科技支行等联手聚力,帮助解决贫困户的资金需求,扶贫突出产业发展、突出贫困户收益,促进贫困户不仅脱贫更要致富。

“缺资金,是制约一些有思路、有发展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瓶颈,但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便可以帮他们培育起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区委书记刘洪洁告诉记者。

“化零为整”助力产业发展

王勇是颍泉区涌泉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他带头建立的这家专业从事果树种植的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打拼,目前不仅种植了1000多亩的包金果,还每年举办梨花节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合作社已吸纳107名贫困群众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入社的贫困户成为永久社员,2017年通过分红的方式,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颍泉区金融办副主任王燕告诉记者,针对一些贫困户缺乏脱贫路径的情况,区政府积极鼓励实施“贫困户+合作社”模式发展设施农业。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把属于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金打捆发放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用于建设农业设施,发展种植业。

记者在闻集镇大丰收合作社了解到,该合作社采取“三三制分红”:每年利润三分之一当年分红、三分之一作为互助保障基金、三分之一用于扩大再生产,85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带资(小额信贷)入股、务工工资等形式,全年增收13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入股的168亩土地,2019年起合作社拟将种植区分配给贫困户托管,使得贫困户获得永久保障。

颍泉区扶贫办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为确保“贫困户+合作社”模式有效实施,区里从最初设计时就注意完善双方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有章程,明确双方责权利,实现利益共享、双方共赢。这种模式既创新了贫困户收益方式,解决了没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的脱贫难题,又把一家一户的小额扶贫贷款集中起来,由种植大户用于扩大再生产,把合作社做大做强,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拓宽扶贫路径

殷溜社区是颍河河湾一个深度贫困村,2016年,颍泉区姜大姐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在社区建立扶贫车间,组织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开展编织鞋、鞋垫、串珠工艺品的制作以及外贸服装手工活代工,为社区带动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居家就业、脱贫奔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合作社负责人姜大姐告诉记者:“贫困户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购买入驻扶贫车间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在扶贫车间内统一进行加工,我们按照贫困户加工数量给予加工费,贫困户多劳多得,扶贫车间让上了岁数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不出村实现了就业。 ”

2017年,颍泉区创新机制,对金融扶贫工程进一步大胆尝试,放宽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年龄限制,扩大了扶贫小额信贷贷款用途,不仅可以用于农业企业,还可以用于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及电商企业,制订扶贫小额信贷 “自贷自干”、“户贷企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系列流程制度及管理办法,使金融扶贫贷款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们的扶贫车间能做起来,就得益于金融扶贫贷款用途的扩大。 ”姜大姐说。

在扶贫贷款发放上,颍泉区金融部门按照“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五看围绕什么产业忙、六看是否诚信和善良”的“六看”总原则,并广泛征求“老支书、老党员、老模范、老妇联主任、老族人”的“五老”意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建档评级授信,量身定制脱贫方式分类对接,助农脱贫。

实践中,颍泉区“四跟四走”的金融帮扶方式也是一个亮点,即: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鼓励、激励贫困户发挥聪明才干、用好扶贫贷款,大户能人围绕市场需求及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务实高效地发展家庭种养业、简单加工业、开辟脱贫新路径,真正实现持续脱贫、稳定脱贫。

采访手记:

因学、因病、因灾,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可谓是各式各样,眼下,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后半程,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如何快速让贫困人口拔掉 “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颍泉区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与扶贫的有机结合,让“金融活水”打通贫困户脱贫的资金瓶颈,从而帮贫困户夯实了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