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安徽日報》聚焦潁泉區金融扶貧工作

《安徽日報》聚焦潁泉區金融扶貧工作

《安徽日報》聚焦潁泉區金融扶貧工作
《安徽日報》聚焦潁泉區金融扶貧工作

今日,《安徽日報》11版大篇幅聚焦潁泉區金融扶貧工作。

政府設立風險金並全面貼息,銀行以基準利率發放貸款並建立綠色通道,貧困戶依託扶貧小額信貸發展產業,順利實現增收脫貧——

金融扶貧“拔窮根”

近年來,一種獨具特色的金融扶貧模式在阜陽市潁泉區悄然興起,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7年,潁泉區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20531萬元,完成省下達的1.31億元目標任務的128%,惠及107個行政村,為4212戶貧困戶實現增收1200餘萬元。

“金融活水”衝開資金瓶頸

劉志強是潁泉區伍明鎮蘇集村後劉營村村民,前些年不幸身患淋巴結核病成為了貧困戶。在潁泉區政府、潁泉農商行的幫助下申請扶貧小額信貸用於發展蘑菇、木耳種植,2016年脫貧後,2017年這個不向命運低頭的“70後”又帶動貧困戶李俊明、胡大國、姜蘭英發展食用菌脫貧,每戶年收益5000元以上,2017年9月,劉治強獲評阜陽市“最美脫貧示範戶”。說到自身翻天覆地的變化,劉志強深有感觸說:“是上級的扶貧小額信貸幫了我。 ”

“金融扶貧”是潁泉區脫貧攻堅“九大工程”之一。自全區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怎樣快速讓全區貧困人口拔掉“窮根”走上致富路?潁泉區委、區政府積極謀求金融與扶貧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金融在扶貧工作中的關鍵作用,結合潁泉區實際,出臺了《潁泉區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推進方案》及系列配套文件,明確了信貸支持、保險支持、財政貼息支持、風險補償等相關內容。區金融辦、財政局、潁泉農商行、農行潁泉支行、徽商銀行科技支行等聯手聚力,幫助解決貧困戶的資金需求,扶貧突出產業發展、突出貧困戶收益,促進貧困戶不僅脫貧更要致富。

“缺資金,是制約一些有思路、有發展意願、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瓶頸,但通過扶貧小額信貸的支持,便可以幫他們培育起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基礎,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 ”區委書記劉洪潔告訴記者。

“化零為整”助力產業發展

王勇是潁泉區湧泉種植專業合作社董事長,他帶頭建立的這家專業從事果樹種植的合作社,經過多年的打拼,目前不僅種植了1000多畝的包金果,還每年舉辦梨花節發展鄉村旅遊。如今,合作社已吸納107名貧困群眾通過扶貧小額貸款入股,入社的貧困戶成為永久社員,2017年通過分紅的方式,貧困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潁泉區金融辦副主任王燕告訴記者,針對一些貧困戶缺乏脫貧路徑的情況,區政府積極鼓勵實施“貧困戶+合作社”模式發展設施農業。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把屬於貧困戶的扶貧小額信貸資金作為貧困戶的股金打捆發放給合作社,由合作社牽頭用於建設農業設施,發展種植業。

記者在聞集鎮大豐收合作社瞭解到,該合作社採取“三三制分紅”:每年利潤三分之一當年分紅、三分之一作為互助保障基金、三分之一用於擴大再生產,85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帶資(小額信貸)入股、務工工資等形式,全年增收130多萬元。其中,貧困戶入股的168畝土地,2019年起合作社擬將種植區分配給貧困戶託管,使得貧困戶獲得永久保障。

潁泉區扶貧辦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為確保“貧困戶+合作社”模式有效實施,區裡從最初設計時就注意完善雙方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與貧困戶之間有章程,明確雙方責權利,實現利益共享、雙方共贏。這種模式既創新了貧困戶收益方式,解決了沒有創業能力的貧困戶的脫貧難題,又把一家一戶的小額扶貧貸款集中起來,由種植大戶用於擴大再生產,把合作社做大做強,從而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金融創新”拓寬扶貧路徑

殷溜社區是潁河河灣一個深度貧困村,2016年,潁泉區姜大姐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在社區建立扶貧車間,組織貧困戶和留守婦女開展編織鞋、鞋墊、串珠工藝品的製作以及外貿服裝手工活代工,為社區帶動貧困戶和留守婦女居家就業、脫貧奔小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合作社負責人姜大姐告訴記者:“貧困戶用扶貧小額信貸資金購買入駐扶貧車間的機械設備和原材料,在扶貧車間內統一進行加工,我們按照貧困戶加工數量給予加工費,貧困戶多勞多得,扶貧車間讓上了歲數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戶不出村實現了就業。 ”

2017年,潁泉區創新機制,對金融扶貧工程進一步大膽嘗試,放寬了扶貧小額信貸貧困戶年齡限制,擴大了扶貧小額信貸貸款用途,不僅可以用於農業企業,還可以用於工業企業、商貿企業及電商企業,制訂扶貧小額信貸 “自貸自幹”、“戶貸企用”、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系列流程制度及管理辦法,使金融扶貧貸款範圍進一步擴大。

“我們的扶貧車間能做起來,就得益於金融扶貧貸款用途的擴大。 ”姜大姐說。

在扶貧貸款發放上,潁泉區金融部門按照“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有無讀書郎、五看圍繞什麼產業忙、六看是否誠信和善良”的“六看”總原則,並廣泛徵求“老支書、老黨員、老模範、老婦聯主任、老族人”的“五老”意見,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建檔評級授信,量身定製脫貧方式分類對接,助農脫貧。

實踐中,潁泉區“四跟四走”的金融幫扶方式也是一個亮點,即:貸款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鼓勵、激勵貧困戶發揮聰明才幹、用好扶貧貸款,大戶能人圍繞市場需求及本地優勢特色產業,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遊則遊,務實高效地發展家庭種養業、簡單加工業、開闢脫貧新路徑,真正實現持續脫貧、穩定脫貧。

採訪手記:

因學、因病、因災,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可謂是各式各樣,眼下,扶貧工作已經進入後半程,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如何快速讓貧困人口拔掉 “窮根”,打贏脫貧攻堅戰?潁泉區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金融創新,實現金融與扶貧的有機結合,讓“金融活水”打通貧困戶脫貧的資金瓶頸,從而幫貧困戶夯實了長期穩定的產業發展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