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何進召董卓入京誅殺十常侍,他做的是對是錯?

l劉祖德


史學大師呂思勉說,“論起漢末的分裂來,董卓確是一個罪魁禍首。” 三國的紛爭,正源於漢獻帝(劉協)初平元年東方州郡的起兵討伐董卓。 但董卓身為漢將,曾在西方平定少數民族叛亂,後討伐黃巾起義,雖然數次失利,但並無謀叛之舉,依然委以重任,駐守西邊,何以成了眾矢之的呢? 這就不能不提十常侍之亂。

十常侍,其實不是十個人,而是十二個。 這十二個人是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漢朝的官職名,西漢時為虛銜,東漢漸權盛並由宦官擔任,人數也有4增加10再到12),以張讓、趙忠為首,橫徵暴斂,賣官鬻爵,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成為一個強大的宦官集團。 上篇提過,靈帝曾表白,“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張常侍指的是張讓,趙常侍指趙忠。 皇帝對他們信任有加,換句話說,也被玩弄於鼓掌。

前面說董卓黃巾暴亂時討伐失利還能安然無恙,就是賄賂了十常侍為之說情的緣故。而他後來從邊陲進入京城,也和十常侍有關。正是為剿滅宦官,大將軍何進才召董卓來。 何進作為大將軍,對付區區幾個宦官,居然要引入外兵,聽起來匪夷所思。固然是何進“有勇無斷”,智慧不夠,也和前車之鑑、當時的政治形勢及幾個關鍵人物的態度有關。 前車之鑑,是前朝有過外戚想殺宦官,結果走漏了消息,反被宦官殺掉的例子。何進不能不有所顧忌。

靈帝死後,他搶先立劉辯為少帝,包括後來毒殺董太后,作為皇權鬥爭手段都無可厚非。但在處理宦官問題上,他智商嚴重下線,最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何後不同意殺宦官,袁紹便出了個好主意:引外兵(董卓)入京,生米煮成熟飯,何後也無可奈何。何進一聽,大喝一聲“好計!” 但除了他和袁紹,其他人都認為是餿主意。 盧植說,董卓為人,面善而心狠,引來豺狼會吃了自己。曹操說,根本不用興師動眾,“一獄吏足矣!”何進的下屬陳琳也是反對的,可惜何進都聽不進去。 何進呢,計劃有了,又遲遲不行動,中間時有搖擺。宦官們出手卻是穩準狠的,假詔宣他進宮。袁紹等勸稱病不去,何進很無畏的說能奈我何。去了,然後頭顱被宦官砍了,扔出宮門外。 見此,守在宮門外的袁紹等衝進去,火燒宮門,全城捕殺宦官。 京城一片混亂,恰此時,董卓來了,雄赳赳氣昂昂的,還莫名其妙的因護駕有功,成了太師。


董卓大權在握但粗野殘忍,動輒殺人為樂,更不懂不約束士兵,常縱容姦淫搶掠,搞得朝臣惶恐,百姓不寧。這樣的董卓,很難被勢力強大的世家豪強接受,不願與之共事,更不願居於其下。

後來,董卓打算廢皇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此種‘大逆不道”正好給了豪強們一個口實,----借討伐董卓復興漢室之名,行分裂割據之實。於是乎,初平元年,東方各地刺史、郡守,以討伐董卓為名起兵,號稱“十八路軍”。 此次討伐“英雄們各”懷鬼胎,當然沒成功,否則就沒有司徒王允的美人計了。但由此,“大的割據州郡,中的割據縣邑,小的也在鄉里稱王”(何茲全),割據局面正式形成了。


周雨530


只能說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殺宦官的決策“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是一個缺乏大局意識和統觀全局的計劃,直接導致了東漢末年的亂世開局。我們首先來對東漢末年的幾股實力派系進行一番分門別類。

• 劉姓皇族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延續了短短几十年的強盛光景,隨後的皇帝大都是幼主臨朝,牙沒長全、奶也沒斷,根本不能行使皇帝的權力。這也是東漢中後期皇帝歷史存在感比較低的主要因素,沒有傳世的功績自然史書上也會缺乏下筆記錄的題材,因此嫡系皇族的出鏡率普遍偏低。反而是支系如荊州劉表、益州劉焉(劉璋他爹),以及後來賣草鞋賣竹蓆血緣都可能是“注水豬肉”的劉備頻頻活躍在政治舞臺上。


• 母家外戚

既然東漢帝國大多是沒有執政能力的小皇帝,打理行政事務的工作順理成章得就落在了皇帝的母親太后身上,太后攝政往往就要依靠血緣最親、最為信任的孃家人。於是東漢中後期,外戚主政成為了帝國政治的傳統。本文的主角何進就是當時外戚的首領,出任執掌帝國兵權的最高職務大將軍一職。

• 士族階級

漢高祖建立的西漢帝國與短暫的秦帝國所不同的是,它存在了足夠長的時間,得以遇見和實踐大一統帝國所伴隨的社會問題,地主豪強的崛起就是其中之一。西漢歷代皇帝對豪強打擊了又打擊,但還是沒能抵擋住他們逐漸強大的勢頭。到了東漢時期,出現了豪強的2.0版本——士族階級,他們壟斷社會財富、政治資源,甚至是受教育的權利,終於躋身帝國大廈的一席之地。後來建立西晉王朝的司馬家族就是士族階層的佼佼者。



• 宦官勢力

以往我們對宦官的勢力來源多有誤區,他們的權勢不僅來自於皇帝的寵幸,而且和社會底層有著利益相關的聯繫。經歷西漢以來的400餘年演化,地主豪強內部逐漸分裂成士族和庶族兩個部分,士族自成一體開始參與帝國政治,而庶族在與士族的競爭中落於下風,於是轉而投靠在宦官門下組合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宦官集團由此產生。


• 亂世軍閥

由於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失地農民淪為流民等社會問題的積重難返,終於在漢末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面對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東漢朝廷原有的軍隊完全沒法應付鎮壓的需要,不得已只好下放軍事全力、鼓勵地方政府自行募集軍隊剿殺起義軍。起義被撲滅後,帝國境內卻留下了一股股由原先地方政府組織起來的實力派軍閥,董卓就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軍閥割據勢力。

根據前面的分類,我們大體可以瞭解到東漢是由外戚、宦官、士族三根柱子支撐起來的帝國大廈,三者雖然內部紛爭不斷,但在大範圍看來是組成中央政府的統一整體,與地方政府演變而來的軍閥呈現出一副平衡、牽制、拉鋸的態勢。本來三股中央勢力如果團結一致,保持著大家共同的利益版塊,地方軍閥一般也不不容易搶先撕破臉介入到中央事務中。攘外必先安內,但與此恰恰相反的是,代表外戚勢力的大將軍何進跟宦官開始打了起來,並且傻到引狼入室找來軍閥董卓當幫手,地方軍閥這群蒼蠅終於找到了中央政府這個雞蛋上的縫,從此以後就沒完沒了,連僅有的相安無事的平衡都沒有了。

由此可見,儘管地方軍閥割據格局的形成有著東漢政局發展的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但何進的目光短淺直接觸動了群雄逐鹿的三國亂局,招董卓進京誅殺宦官的決策更是一招臭棋。


劇透歷史


東漢帝國大將軍何進為了提升家族名望,答應與汝南袁氏(太傅袁隗,及袁紹、袁術兄弟)合作,除掉朝廷中的宦官。

【何進密謀】


何後不從

在這場政治密謀過程中,何進先去找妹妹何太后商量,何太后猶豫不決,因為母親舞陽君和另外一個哥哥車騎將軍何苗與宦官們的關係不錯,她也實在不清楚,長兄何進為什麼要把政治鬥爭目標指向曾經的恩人們。

十常侍以張讓、趙忠為首,當初他們在漢靈帝在位時,為了與何氏家族聯盟,在漢靈帝面前可謂不遺餘力幫助何氏家族。

例如在何皇后(當時還是皇后)毒殺王美人後,漢靈帝氣的要廢掉何皇后時,張讓他們一起求情,末了還出了一大筆錢,最終平息了漢靈帝的怒火。

現在何進要拿張讓這些人開刀,何太后不敢私自決定,就去找舞陽君和何苗商量,這兩位堅持認為何進是想一個人專權在玩火自焚,於是這三位一合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脆拒絕了何進的提議。

何太后、何苗還去勸何進打消這個念頭,其實他們不知道,何進早就沒有回頭路了。


徵調外兵

何進在袁紹的慫恿下,建議用徵調外兵進京的方式來逼迫何太后合作,下詔廢除宦官。何進聽從了,這事招來了主簿陳琳的反對,但是沒用。

按照史書記載,何進一共派出去幕僚分五路到地方上徵兵,又徵調河東董卓、河內丁原、東郡橋瑁三路人馬進京。

其中董卓能成為進京隊伍中的一員,這事遭來了尚書盧植、鄭泰等人的反對,他們都對董卓的秉性非常瞭解,他們認為董卓進京將難以控制。

【尚書盧植勸諫大將軍何進,不可讓董卓進京。】


這回,何進也聽從了,便派諫議大夫種劭前去途中阻攔董卓進京,但是董卓本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不但不停下進軍腳步,甚至氣勢洶洶向何太后上書,向京師宣告:我,董卓來了!

說實話,董卓的奏章也起到了震懾效果,何太后也迫於壓力,下詔廢除宦官。從這一點看,董卓進京確實產生了預期的效果。

但是何進在整件事中表現猶豫不決,導致何太后又反悔,把張讓等人召回了宮中,為何進遇害埋下了伏筆。


結論

所以,“何進招董卓進京是對是錯”?

從上帝視角看(預知董卓成為政變最大贏家),肯定是錯的,何進死後,政變的勝利果實便讓董卓佔有了。

但是從何進本身的視角看,董卓只是他徵召大軍中的一支而已,他知道董卓這個人有野心,但是沒料到他將會代替自己,成為最大贏家。

【何進進宮】

如果在八月二十五日那天下午,何進知道中常侍張讓這些人將會在宮中設下埋伏自己,他說什麼也不會再進宮去的。


潯陽鹹魚


我的看法與別人不一樣,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殺十常侍,行為是對的,只是後來形勢不受控制了,但是錯不在何進。為什麼這樣說呢?

先搞清楚何進為什麼要誅殺十常侍,當時何進為大將軍,掌控天下所有軍隊。而十常侍只是靈帝身邊的宦官而已,那麼何進為什麼要誅殺他們呢?

在何進眼中,天下大亂,黃巾四起,全都是因為十常侍把控朝政,安排餘黨盤剝各州郡的百姓,所以才導致了當時的亂局。因此,要想平定叛亂,首先要根治宦官,一句話,一定要清除內宮所有宦官。

按照正常情況,一個大將軍想要清除宦官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實際情況確是很難。十常侍與靈帝關係很好,靈帝親口說了,宦官張讓是他的父親,趙忠是我的母親,由此可見,皇帝是多麼依賴宦官。

(靈帝)常雲:“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宦者得志,無所憚畏,並起第宅,擬則宮室。

而且當時小黃門蹇碩(也是宦官)給靈帝出主意,為了分走何進的兵權,設置西園八校尉。蹇碩任西園軍元帥,上軍校尉。袁紹擔任中軍校尉,鮑鴻擔任下軍校尉,曹操擔任典軍校尉,趙融擔任助軍左校尉,馮芳擔任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擔任左校尉,淳于瓊擔任右校尉,都由蹇碩統一指揮。在兵權上何進和蹇碩不分秋色。

這裡面的袁紹、曹操、趙融都是支持何進除掉宦官的,而蹇碩、十常侍和靈帝是另一派。那麼靈帝為什麼相信蹇碩和十常侍,而不喜歡何進呢?

當時皇后是何進的姐姐,生大兒子劉辯,王美人生二兒子劉協(後來的漢獻帝)。靈帝喜歡二兒子,想廢長立幼。於是靈帝和蹇碩站在一起,打算除掉何進,廢掉皇后,改立劉協為太子。

後來,漢靈帝病重,將後事託付給蹇碩,讓蹇碩幫助劉協。蹇碩想趁靈帝駕崩,何進進宮之際除掉何進,誰知道何進聽從潘隱的勸告,沒有去,而是跑回去裝病,不再上朝,並且控制了軍隊。沒有辦法,劉辯順利即位,何進錄尚書事,與袁隗共同執掌朝政。

何進得勢後,除掉了蹇碩。這時何進權利滔天,掌握了全部禁兵和天下軍隊,於是袁紹趁機建議何進除掉十常侍,何進本以為會很容易,沒有想到困難重重,因為沒有人支持他。

當時皇帝小,沒有主見,因此定主意只有找何皇后。然而何皇后並不支持何進除掉十常侍。為什麼呢?因為當年何皇后毒殺王美人,靈帝大怒,要廢了何皇后。這時十常侍全體跪倒在靈帝面前,嚎嚎大哭去求情,又拿了許多錢財去哄靈帝(靈帝是出了名的喜歡錢),於是保住了何皇后的位置。何皇后從心底是感謝這些宦官的。

何進的母親何太后也不支持何進的行為,何太后說:自古以來後宮都是宦官們管理,你把他們都殺了,讓誰來管理後官。難道讓那些士大夫來伺候我們嗎?十常侍趁機拿了許多錢財賄賂何太后,說大將軍何進專斷,要攪亂後宮。

情況就是這樣殘酷,何進的妹妹何皇后(當時是何太后),何進的母親何太后都不支持何進除掉十常侍,而袁紹、袁術這些大臣強烈要求除掉十常侍,何進猶豫不定,沒有了主意。

後來,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讓何進以大將軍的名義召地方部隊進京,宣稱要除掉十常侍,嚇唬嚇唬何太后和何皇后。只要兩人同意,地方部隊立馬原地返回,皆大歡喜。主意是個好主意,但是操作起來可控性太差。

何進表示同意,於是令西涼董卓駐軍關中上林苑,令東郡太守橋瑁駐城皋,令丁原火燒孟津,宣稱要誅殺宦官。京城附近一片混亂,這時何太后及何皇后仍然不同意何進誅殺十常侍,連何進的弟弟何苗也開始反對何進的行為。何苗說:我們出身低賤(屠戶出身),全是因為沾了宮裡人的光才有今天的富貴,因此,我們應該和宮中的宦官們處好關係,而不是消滅他們。何進不聽。

俗話說:狗急跳牆,宦官們一看形勢危急,於是假借何太后旨意召何進進宮,趁機殺了何進。何進死後,袁紹、袁術率軍進攻內宮,誅殺十常侍。洛陽一片大亂,董卓本來是原地待命,一看洛陽火起,有機可乘,於是趁亂進入洛陽。從此以後,進入了董卓專政時期。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何進堂堂一個大將軍,本來可以輕鬆的斬殺十常侍。但是由於自己的妹妹何皇后,自己的母親舞陽君,自己的弟弟何苗都不支持誅殺十常侍。沒有辦法,何進才召各地軍隊入京,想嚇唬一下這些人。如果何進不死,完全可以命令他們回去,也不會發生董卓入京的事情。誰知道十常侍狗急跳牆,殺死了何進,沒有了大將軍,洛陽城於是一片混亂,於是董卓就趁機進城了。所以,錯在十常侍,錯在何皇后,錯在何苗,錯在舞陽君(何進的母親),而不是何進!


每日趣評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何進為什麼要誅殺十常侍?

在東漢歷史上,有四大政治幫派,一個是皇族,一個是外戚,一個是士大夫,一個是宦官。本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已經吸引西漢滅亡教訓,不允許外戚干政。然而,控制外戚,也就只有劉秀父子做得好,三代以後,東漢的皇帝都是兒皇帝,兒皇帝的結果是太后干政,女人不好出面掌權,於是便讓外戚來干政了。

東漢後宮隨著皇后的輪換,外戚的輪流也相當頻繁,但總體上都是前仆後繼的,從來沒有中斷過。外戚干政的時候,士大夫看不順眼,便跟外戚鬥,但外戚太強大了,雙方互有輸贏,一時僵持不下。面對外戚禍害,皇族便想出一招,扶持宦官扼制外戚。結果宦官勢力起來了,外戚勢力也沒下去,於是東漢的政治江湖上,便又多了一個幫派,互相火拼。

後來,外戚勢力見皇族聯合宦官,轉頭跟士大夫和解,聯結起來對付皇族與宦官。

而何進要誅殺十常侍,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產生的。

何進是外戚代表,袁紹代表了士大夫世家勢力,兩個幫派對宦官勢力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最初,提出要誅殺十常侍想法的人是袁紹。袁紹祖上四世三公,跟宦官鬥了很多年,一直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到了袁紹時代,袁紹決定在他的時代裡完成祖上三代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他主動找到了何進門上。

何進聽了袁紹的建議後,心裡也蠢蠢欲動。

何進也想殺宦官,因為他的對手已經跟宦官聯合起來要對付他,要解決這個對手,就必須打擊宦官。

這個對手就是蹇碩。

小黃門蹇碩時為上軍校尉,獨攬朝中兵權,十分忌憚外戚何進。他曾經勸靈帝劉宏將何進調離京城,到西北平反叛軍。何進當然也不傻,知道蹇碩要幹什麼,便也使了個計,先派袁紹出征,然後拖延時間。

蹇碩見陰謀被何進洞破,心裡極度不安,寫信給中常侍趙忠,說何進想要消滅宦官集團,不如先下手為強。

中常侍召集了一幫宦官來商討,這個計劃卻受到了另外一箇中常侍郭勝的反對。郭勝跟何進是同鄉,又是同黨,他不但不支持蹇碩,反而把蹇碩要殺何進的書信交給了何進。

何進馬上派人將蹇碩殺了。

這時,袁紹卻叫何進趁機血洗皇宮,將這些宦官通通殺掉。何進深以為然,進宮跟何太后商議。何太后認為何進這個意見有些無厘頭,如果將宦官全殺了,那宮裡誰來跑腿?

於是不支持。

何進想想何太后說的也對,就對袁紹說,要不我們就只殺那些放縱的宦官就行了,其他的以後再說。

但是袁紹卻說不行,要殺就殺個光光。

他還以竇武被宦官所害的事讓何進引以為戒,何進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袁紹見狀,竟然給何進出了一個損招,讓他多多召集四方猛將豪傑率軍進京,以此威脅何太后。

何進竟然覺得袁紹這個計策可靠,於是就派人去請董卓!

現在問題來了,何進請董卓進京到底對還是不對?

事後的證明,這個舉動明顯是錯誤的。

而在事情發生之前,有兩個人也認為,這招萬萬使不得。

一個是何進的主簿陳琳,一個是曹操。

陳琳對何進說:“你明明手握兵權,誰殺誰就殺誰,這就像大火燒毛一樣的容易,為什麼還要捨棄兵權去請外援呢?如果你請的外援居心不良,突然倒打一把,你怎麼辦?”

可惜的是,何進這時已經腦熱,根本就聽不進去了。

曹操也是這個意思,他說:“宦官這玩藝,古今皆有。國家衰敗,問題不在宦官,而在皇帝。如果君王不寵幸他們,不給他們特權,他們能囂張得起來嗎?再說了,他們要犯法了,馬上移交法庭,一個一個地抓起來審,該砍的拖出去砍了,該流放的就流放。真搞不明白何進為什麼要一網打盡,這樣把動作搞得很大,消息肯定會走漏出去,我就等著聽老何失敗的消息。”

果然,何進最後不但被逼急的宦官所害。董卓進京後,果然如陳琳所料,率兵稱雄,把好好的一個洛陽城折騰成了人間地獄。


月望看歷史


此前,闇弱無能的漢靈帝寵信張讓等“十常侍(宦官)”,並放縱其把持朝政,肆意胡為。狐假虎威的“十常侍” 獨持權柄,排斥忠良,禍亂朝綱,弄得朝堂上烏煙瘴氣,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少帝上位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執掌了朝政,面對“十常侍”處處掣肘、刁難,他十分不忿,於是暗地裡召集各地兵馬入京,想借外力一舉剷除尾大不掉的宦官勢力。誰知密謀不小心洩露,張讓、趙忠等宦官頭子來了個先下手為強,措手不及的大將軍何進反而被“十常侍”誅殺,並由此引發了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的一場大火併,雙方殺得是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最後兩敗俱傷,彼此的實力都被大大削弱。

董卓,字仲穎, 時任涼州(甘肅、青海、寧夏各一部)刺史,他靠鎮壓黃巾軍發跡,逐漸手握精銳西涼重兵,獨霸西涼,窺視中原。接到何進招他入京誅殺“十常侍”的密信後,他心中狂喜,又怎肯放過這一天賜良機 ,立刻就率領麾下兵強馬壯的涼州軍上路出發,很快便來到洛陽郊外屯紮。在此前,何進因謀事不周被宦官殺死,因外戚和宦官拼得你死我活,雙方皆實力大損,朝中已無能夠制衡董卓之人。

之後,何進部下吳匡、張璋替主子復仇,他等聯合虎賁中郎將袁紹、袁術兄弟合兵一起砸開宮門,誅殺宦官2000餘人,竟有不少未長鬍須者被軍士誤殺。張讓、段圭、趙忠等宦官頭子挾持少帝劉辯倉皇逃出,後被河南地方官吏閔貢帶兵截殺,“十常侍”死的死,投河的投河,被剿除殆盡。至此,“十常侍”之亂結束。

董卓派人尋回少帝,為獨攬大權,不久又廢黜了他,改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自任相國,視漢獻帝為傀儡。他甚至身佩寶劍上殿,見了獻帝也不行跪拜之禮,絲毫不掩飾自己急欲篡位的狼子野心。

董卓每天帶鐵甲兵招搖過市,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董卓進京後雖然起用了部分被“十常侍”罷斥的朝臣,併為他們恢復了名譽,但他兇狠殘暴、冷血嗜殺的軍閥本性很快顯露無疑,他肆無忌憚地廢天子、欺凌眾大臣,儼然已是“無冕之王”。漢少帝劉辯被廢后,曾作詩表達內心的憤懣與不滿,被董卓用毒酒鴆死,隨後又把何太后從樓上扔下來摔死。《三國志》記載:某日,董卓率隊出城射獵,路遇村民趕集,他心血來潮,命士兵將人群包圍,然後將男人全部殺盡,將稍有姿色的年輕女人統統搶走。有一次,董卓宴請百官,酒席過半,他突然下令將數百降兵推出來,然後當眾將他們的手腳砍斷, 再殘忍地挖眼斷耳, 並把這些人體器官用鍋煮了。文武百官們嚇得魂飛魄散,顫慄不止,董卓卻沒事人一般,依舊開懷暢飲,談笑自若。

董卓驕橫跋扈,濫殺無辜,弄得京城鳥震魚驚,人人自危,秩序大亂。曹操、袁紹、袁術、孫堅等人基於義憤,紛紛起兵討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無力抵擋關東諸侯們的合力討伐,只得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臨撤前,他縱兵大掠,並放火燒城,熊熊烈焰吞噬一切,將擁有200多年建城史的錦繡洛陽燒作白地,巍峨華麗的宮殿也被燒成一片廢墟。

到長安後,董卓自稱太師,說一不二,漢獻帝劉協形同擺設,在其淫威下活得戰戰兢兢。

初平三年(192年),對董卓倒行逆施早已不滿的司徒王允巧施離間計,董卓被部將呂布襲殺。王允將董卓的屍體拋在街上,百姓將其臭屍點了天燈以洩憤。

何進本想借董卓的兵勢誅殺擅權誤國的“十常侍” ,出發點似乎是好的,但目的都是為了爭權奪利,本質上區別不大,也無關是非對錯。不料,前門驅虎,後門迎狼,何大將軍自己丟了性命不說,還事與願違, 來了比“十常侍”更為兇狠的大軍閥董卓。

董卓進京後把持朝政,朝廷威儀盡失,顏面掃地,少帝、獻帝均成了西涼軍閥手中的玩物。關東諸侯們乘舉兵討伐董卓之際,乘機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董卓死後,大政並未歸於東漢朝廷之手,國家分裂,群雄並起、割地自雄的戰略態勢已經形成。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董卓,字仲穎, 東漢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趁何進邀請其進京剿滅宦官時機,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成為東漢末期第一個權臣。由於董卓的亂長安。導致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給東漢的的棺材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

何進,字遂高,東漢靈帝時外戚,官至大將軍。何進的異母妹有寵於靈帝並被立為皇后,他也隨之升遷。黃巾起義時,何進為大將軍,蹇碩謀誅進而立皇子劉協,未果,反被進誅。何進從袁紹之言,博徵智謀之士為己所用。自此獨攬大權。然而何進不納陳琳之諫,多結外鎮軍閥,調軍閥董卓進京剿滅宦官,但事洩失敗,被十常侍張讓等騙進皇宮,被誅殺。

由於東漢的後期的皇帝死的早。導致幼帝登基很多,幼帝登基,自然太后秉政,也就是外戚當權,小皇帝長大,不想當傀儡,就一定要奪權,在當時只有依靠宦官。皇帝依靠宦官滅了外戚之後,宦官又開始專權,沒過幾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繼位,太后再次臨朝,外戚再次得勢.。自然形成宦官,外戚輪流執政的現象。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宦官時代。

在漢靈帝時期,屠戶出身的何進同父異母之妹被選入宮中,並受寵於漢靈帝被立為皇后,何進也因此而拜侍中、這位殺豬的屠戶就成為東漢的大將軍。無尺寸之功的何進僅僅依靠妹妹是皇后的關係,自己竟然同當年的衛青和霍去病一樣,成為東漢最高軍權的實際掌控者。

我們首先來看看何進為何招董卓進京。原因是由於黃巾起義,天下大亂。以何進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平滅這場大動亂,就在這個時候,漢靈帝病重,而漢靈帝的何皇后生大皇子劉辯,王美人生二皇子劉協。靈帝欲廢長立幼,委託宦官蹇碩辦理此事,而且設立長安西園校尉分何進的軍權,直接歸皇帝(實際是宦官)執掌。但由於漢靈帝突然駕崩,宦官蹇碩意圖暗殺何進沒有成功。所以。劉辯被立為帝,何太后臨朝,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

何進後來得知以後,恨宦官蹇碩入骨,也知道宦官亂政的害處,也想趁機剿滅宦官,這個想法得到了袁紹的支持。袁紹告訴何進。必須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後患。但誅殺宦官必須得到太后支持,但異母妹妹何太后不同意誅殺宦官。而何進又不能實際控制長安的軍權。於是袁紹提議招地方武裝進京剿滅宦官。之所以招董卓入京,是因為董卓手下的西涼軍隊,是真正上過漢羌大戰場的正規軍,而當時長安的駐軍不過是一些膏樑子弟。再就是董卓已經有了一定的政治資本,尤其是軍功顯著。但對招董卓進京何進猶豫、袁紹支持,所以何進招董卓駐軍於關中上林苑,不得入京,但就在這的時候,何進由於大意被宦官誅殺。但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董卓以奉大將軍命的名義,入京誅殺宦官,掌控東漢權力。

從外表來, 是外戚與宦官爭權導致了董卓的漁翁得利,實際上是關東士族,汝南袁紹就是關東士族代表。對於他人掌控中央的不滿,所以招地方武裝起兵進京。與中央武裝對峙。但造成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再確切地說就是外戚、宦官、士族三方爭權混戰才是根本原因。

何進招董卓進京是錯誤的,應為董卓一旦進京,何進根本無法控制董卓,而宦官更不是董卓的對手,何進完全可以通過正當手段誅殺宦官,直接用自己的兵直接誅殺十常侍就行,曹操就說一個小吏足矣。也許曹操的說法有些誇張,但招地方武裝進京也是何進沒有信心的表現,也證明個這個殺豬的就會殺豬,啥也不是。當然。何進出身貧寒、沒有根底,始終沒能建立自家班底,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盟友,太后也不支持。招董卓進京也是沒有辦法,但自己的突然死亡也造成局勢失控,而出主意的袁紹卻跑了,也證明袁紹這個四世三公汝南士族也是個廢物。

可以說自184年黃巾之亂董卓進京開始,東漢就等於滅亡了、外戚,宦官的相互爭鬥徹底葬送了東漢的根基,也導致了董卓亂政,開啟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拉開的魏蜀吳爭漢鼎的序幕。


清水空流


當然是錯誤的。

何進,當時是大將軍。掌握軍政權力,就如曹操說的那樣,想要誅滅張讓等宦官力量,只要以皇帝之名下旨就可以,幾個獄卒就可以收拾乾淨。

反之,畏首畏尾的何進,請外兵入京,無論怎麼個結果都是令中央政權威信喪失。何況歷代法律從來禁止外兵入京。

最大的原因是,何進是屠戶出身的外戚,本身的能力,影響,決斷力,都比較缺。


四川達州


何進召董卓進京殺十常侍是昏招完全錯誤。事實證明漢室因西北軍閥董卓而崩潰,只能逃難且被董卓控制朝庭。當時的漢室江山三股勢力爭奪朝政。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以各州軍閥的外軍勢力水火不容,在爭奪朝政權力之時。這個叟主意為身居衛尉的袁紹向何進進言,說大將軍要殺十常侍令妹何太后不同意,那就招肅州將軍董卓進京嚇唬十常侍一下,雙方都平安無事。當時曹操官為議郎表示堅決反對。一是僅一中尉就可搞定的事,何必招外軍進京。二是好請不好送,來了不走怎麼辦,荒蠻之地的軍人來到京城作亂誰能控制。三是十常侍聽到有外軍壓制提前作亂局面難以控制。可是何進為一屠夫出身,看到袁紹位高權重,四世三公。而曹操是太監養子的兒子,僅一六品議郎爵位,根本不待見他的意見。發出天子令符,招董卓進京。十常侍聽到消息,用皇太后宣承官賺何進進宮,將何進腰斬,董卓軍隊進京將十常侍斬殺,奪取朝政。從此漢室進入軍閥混戰,你方唱罷我方登埸,漢室劉氏江山就此瓦解矣。


感悟77741162


就拿提問來回答沒有對錯,只有兩個劇情往下走,第一董卓之亂,第二十常侍之亂,不管走哪一路個人愚見都會演化到群雄割據,只是豪強格局會不一樣,諸葛亮、郭嘉等名士沒準登不上三國舞臺,後面五胡亂華等也沒有了,只是瞎聊如有喜歡三國曆史以及其他朝代研究愛好者,互相關注、互相學習、互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