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做生意需要具備的三個度(上)

今天,我們簡單來看一下這個深度問題。

做生意需要具備的三個度(上)

以前,有個一起上課的同學,是做印刷的,其實就是個印刷店,只是自己有兩臺印刷機,他當時很頭痛,按理說自己有機器,印刷價格低,為啥生意這麼差呢。

作為一起受過參加培訓的同學,大家都很熱心,給他出主意。於是就問他:你的主營業務是什麼?他回答:我這裡什麼都能印,印名片,印海報,打印複印,還能印冥幣,然後拿出名片,嚯,密密麻麻,幾乎能印刷的他都能給印了。然後他帶了名片和宣傳單,他自己想了一些營銷方案,讓大家看看,給點建議哪裡需要修改。

接下來,大家又問他:那你的客戶主要是哪一類人呢?他回答:所有人都是我的潛在客戶,因為所有人都可能有印刷需求。

聽他這麼一說,我想你應該就能看出來問題出在哪裡了,樣樣都想做,最後的結果是樣樣都做不成。所有人都是你的顧客,相當於你沒有精準顧客。大公司可以這麼搞,因為人家有足夠的人手,人家的定義就是綜合類,像大超市一樣。而他呢,就一個小店,人手就那麼個位數。

最後大家達成共識,你先把自己的定位弄明白,根據二八定律,只做20%那最有價值的項目,把主要精力放在最有價值的那20%精準客戶身上。雖然客戶數量一下子縮水了不少,但是足夠精準了,知道潛在客戶是誰,接下來再往深度思考,潛在客戶在哪裡,想到了潛在客戶在哪裡,繼續深度思考,魚塘在哪裡,用什麼不可抗拒的主張作為切入點……

當你知道你的精準客戶群的時候,就可以花錢買流量了,這是最快的方式。要不然就像大海撈針,遍地撒網,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結果效果還不盡如人意。

我再舉幾個關於深度的話題。比如說這個股票,大家都在買,都在說某某股票要漲,所以他也跟著買,結果最後被套了。這個時候你去問他:你怎麼知道這隻股票要漲,背後的利好消息是什麼?你怎麼知道這個利好消息是真是假,還是隻是個煙霧彈?市盈率是多少有計算過嗎?……細細問下去,你會發現其實他對炒股一無所知。

我有一個姓郭的朋友,每天十個小時鑽研股票,分析畫圖,一年他只出手10次,基本上有7次賺錢。大家可以計算一下這個複利,10年後他的收入是多少?這個人就是股票方面的行家,他以10萬塊進入股票市場,短短几年內就買房買車。而另外一個姓朱的朋友,做房屋出租的,雖然也是天天盯著股票,自己覺得自己是專家,結果被我這個朋友具體往下問的時候,他什麼都答不出來。

他經常說前幾年我一年賺了幾十萬,結果後來一下子虧光了,還倒貼了20萬進去,我這姓郭的朋友就說了,你那個時候賺錢,是市場行情好,不是你懂股票,你就是在瞎炒股票,當時你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風停了,他還能飛起來,你能嗎?

表面看起來,他好像知道了方法,其實什麼都不知道,活得很膚淺,人云亦云,沒有這種深度思維,做生意怎麼能賺錢呢?當你沒有這種深度思維的話,你是不知道你是怎麼成功的,你就算成功了是踩了狗屎運,是不可持續的。

一個宣傳讀書無用論的人,你細分問題問他,你有什麼證據證明讀書無用?然後他就開始給你舉例,然後你再問他,這些人的比例是多少?讀書有用的人比例和讀書無用的人比例是多少?沒讀書又成功的人比例又是多少?你所謂的有用無用標準是什麼?既然無用,為啥所有的有錢人都送他們的小孩去國外唸書?為啥這些大企業的老闆後面都有個書櫃,擺滿了書籍?繼續追問下去,你又會發現他們是人云亦云,自己接受信息從來不動腦筋深層加工。

很多人都會ps,那為什麼有的人一個月幾千塊錢,而有的人一個月幾萬塊錢,難道他們的技術水平差十倍?實際上,95%的技術,他們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就是那最後的5%的不同,造就了他們的巨大差異。大部分人學習ps,只會做常規任務,對於技術難度高,創意要求高的就無能為力了,而少部分人,就因為在深度方面不斷鑽研,把ps徹徹底底吃透了,在這方面遇到任何問題都能解決了,於是,大部分人只是一個熟練工,而少部分人成了這一行的專家。

有一個人,他曾經高興的對我說,有個商場招不來租,我覺得我可以幫他們解決,然後我就能分錢了。然後我問他:商家為什麼要來你這裡租呀?他說我可以建議商場採用免費出租,然後抽成的形式,你看,不要你錢,你來不來?然後我又問了,那來了之後,沒有客戶怎麼解決?雖然店鋪不要租金,看起來吸引人,那這個商場位置不好,你有什麼方法吸引大批客戶前來呢?沒有客戶,商家賺不到錢,那麼商場也就沒有抽成,還倒貼錢維護成本。最後他說我可以採取引流的形式。我問了,那你引流的方案是什麼樣的,你怎麼確保就能引來客戶呢?細分下去追問,又不知道怎麼辦了。

一個方案的成功落地,一定是把各個細節打磨清楚了,而我們大部分人,經常就是知道個大概的方向,但是真正要落地的時候,就無從下手了,這個就是思考的深度不夠導致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