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膾炙人口,經典之作

《大風歌》

(西漢)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膾炙人口,經典之作

註釋

①劉邦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築,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

②“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③安得:怎樣得到。

④威:威力;威武。加:凌駕。

⑤“守四方”守衛祖國的邊疆。

譯文

大風颳起來了,

雲隨著風翻騰奔湧啊!

威武平天下,榮歸故鄉。

怎樣得到勇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

作品賞析

漢高祖劉邦是建立漢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史稱“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他的《大風歌》激越慷慨,氣勢沉雄,開漢代楚辭體詩歌的先河。

據《史記·高祖本紀》所載,劉邦在他稱帝后的第十二年(即前195年)十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時途經故鄉沛縣(今江蘇沛縣以東),在沛宮設置酒宴,邀請款待父老子弟,當酒喝得十分暢意的時候,他站起來擊築伴奏,乘興唱出了這首歷久交贊不衰,被後人稱許的《大風歌》。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 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 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儘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於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底屋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 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膾炙人口,經典之作

作品背景

劉邦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這些軍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後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此過程中,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 紀》)。

經典故事

毛澤東教會女兒的第一首詩

一街之隔的歌風臺就是這個時候所築。此臺原築於舊城東南,泗水西岸,千百年來,因水患、地震、兵燹等原因,屢建屢毀。建國後,沛縣政府建亭保護,但又毀於文革。1982年,江蘇省政府立將碑和臺列為重點保護單位。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風歌石碑,是從淤積的河泥下挖出來 的,是一塊珍貴的漢碑,僅存上部四分之三,但因石質堅緻,刻工精良,字跡仍相當清晰。立於歌風臺正中。在它的邊上還有一塊元代大德年間摹刻的大風歌碑,略小於原碑,字跡神似,足以亂真。在碑陰還有當時重刻的緣起、過程等文字記述,但因石質稍松,有些字跡漶漫不清了。於是在1984年,沛縣政府又刻了一塊同等大小的石碑,立於漢碑前方,俗稱“甲子碑”。同年,沛縣政府還請雕刻家用漢白玉雕刻了劉邦的立像,像高1·8米,舉爵按劍,神采奕奕,既有凱旋還鄉的興奮,又有高歌新朝的慷慨。1996年,歌風臺重建於高祖原廟東側,與漢城公園隔街相望。臺高近十米,分上下兩層,底層是一個以書畫形式展示的漢高祖勝蹟 展,二層闢為陳列有數千件文物的展廳。這也是國內最大、最高的臺式建築。

據說,漢代以後,無數文人墨客前來沛縣瞻仰歌風臺和歌風碑,題詞詠詩,評古論今,託景寄情,留下了大量啟人深思、發人深省的名篇佳作。現在沛縣的文管部門就將部分作品勒石鑲嵌在碑廊內,供人觀覽。

馮興振縣長告訴我,1995年,毛澤東的女兒李訥來到沛縣參觀,說起毛澤東確實是很欣賞劉邦的。她說:“我學會的第一首詩,是父親教我的《大風歌》。”那是在延安時期,有一天毛澤東把她抱到馬背上,一起在黃土地上遛達。毛澤東提出要教女兒背詩,便興致所至地高聲吟誦大風歌。李訥問:“大風歌為什麼只有三句?”毛澤東以他一貫的幽默說:“這就叫千古絕唱嘛。”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膾炙人口,經典之作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零度君整理發佈。

更多精彩內容請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古詩詞拼讀(pinshici),與零度君一起品讀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