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第71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小偷家族》爆冷摘金棕櫚

法國當地時間5月19日晚,隨著主競賽單元的各個獎項在電影宮的盧米埃爾廳一一揭曉,為期12天的第71屆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第七次來到戛納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終於憑藉作品《小偷家族》摘得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美國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憑藉《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獲頒“第二名”評委會大獎,黎巴嫩女導演納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的《迦百農》(Cafarnaúm)獲得“第三名”評審團獎。

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小偷家族》爆冷摘金棕榈

是枝裕和憑藉作品《小偷家族》摘得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

特里·吉列姆紅毯起舞,粉碎中風謠言

戛納閉幕之夜的紅毯上,唱主角的是主競賽單元的各個劇組,他們依次在戛納電影節主席皮埃爾·勒斯居(Pierre Lescure)和藝術總監蒂耶裡·福茂(Thierry Frémaux)的歡迎下,進入盧米埃爾廳。此外,歌手斯汀、陪伴妻子尼可萊塔·布拉斯基(Nicoletta Braschi,《幸福的拉扎羅》)前來的意大利著名喜劇演員羅伯託·貝尼尼、剛剛在前一晚出席了“大師班”的加里·奧德曼、擔任平行單元評委的阿德里安·布洛迪和本尼西奧·德爾·託羅等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嘉賓也都收穫了紅毯兩旁影迷最熱情的歡呼。

不過,最受矚目的“集團”還是凱特·布蘭切特領銜的主競賽單元評委會,包括中國臺灣演員張震、美國導演艾娃·德列約、法國導演羅貝爾·蓋迪吉昂、布隆迪音樂人Khadja Nin、法國女演員蕾雅·賽杜、美國女演員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以及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在內的全體成員悉數亮相。

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小偷家族》爆冷摘金棕榈

《殺死堂吉訶德的人》劇組在紅毯上。

而最活躍的要算壓軸走過紅毯的閉幕片《殺死堂吉訶德的人》(The Man Who Killed Don Quixote)劇組。雖然在媒體場放映後,這部花費二十年拍攝的影片獲得的評價並不盡如人意,但這顯然沒有影響導演特里·吉列姆當晚的興致。他和亞當·德賴弗、歐嘉·柯瑞蘭寇、蘿西•德•帕爾馬、斯特蘭·斯卡斯加德等演員攜手走過紅毯。78歲的吉列姆興奮地拉著西班牙著名女演員蘿西•德•帕爾馬翩翩起舞,用實際行動粉碎了之前關於他急患中風的謠言。看來他的身體完全可以應付接下來關於影片版權歸屬的新一輪訴訟。

五次入圍主競賽,是枝裕和終獲戛納肯定

如同去年的《方塊》最後意外勝出一樣,今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也算是爆冷摘金。因為從映後口碑來看,韓國導演李滄東的《燃燒》(Burning)、土耳其導演努裡·比格·錫蘭的《野梨樹》(The Wild Pear Tree)都要高過前者。而《燃燒》還在前一天拿下了費比希影評人獎。

從2001年第一次憑藉《距離》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今年是是枝裕和第五次獲得該單元的提名,也是他的作品第七次來到戛納(2009年的《空氣人偶》和2016年的《比海更深》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然而,他此前不僅沒有拿過一個表彰電影的獎項(金棕櫚、評委會大獎、評審團獎),連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的單項獎也沒有一個。唯一的榮譽是2013年憑藉《如父如子》在天主教人道精神獎中被特別提及。

這次的《小偷家族》聚焦一個日本社會底層的不依賴血緣而組建的家庭。他在媒體發佈會上談到,雖然這部作品看似延續了他一以貫之的主題,但其實自己是希望有所突破:“我這部電影其實沒想過要拍家庭,我想的是拓寬出去,視角比家庭更廣一些。我要表現的是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摩擦。”

就我個人來看,《小偷家族》的確是是枝裕和近年最出色的作品。至於是否配得上金棕櫚,就算不和李滄東的《燃燒》相提並論,而與導演之前的入圍作品縱向比較,還是稍遜於《距離》和《無人知曉》。只能說,這部作品確實契合今年主競賽單元各位評委的欣賞取向。

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小偷家族》爆冷摘金棕榈

斯派克·李的關於三K黨的《黑色黨徒》拿下評委會大獎

然而,《小偷家族》還不是評選結果中最讓人大跌眼鏡的,美國導演斯派克·李的關於三K黨的《黑色黨徒》拿下評委會大獎才更讓人意外。影片本身水準不低,但其政治宣教的意義更大,聯想到今年評委會中有兩位非裔,也難怪媒體會在頒獎禮之後的發佈會上以此開炮。

“斯派克·李的確拍了一部標準的關於美國危機的電影,但我們所有評委其實都與它所說的故事有關聯。”布蘭切特辯解道。隨後,非裔導演艾娃·德列約情緒激動地補充說:“作為一個看過斯派克·李每一部作品的人,這部作品的豐富性令我驚歎,但我還是樂於聆聽其他評委的意見。從這些夥伴那裡,我學到很多東西。”

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小偷家族》爆冷摘金棕榈

《迦百農》導演納迪·拉巴基領獎

至於獲得評審團獎的《迦百農》,這部作品的確深刻揭露黎巴嫩當地非法移民的生活慘狀,選用兒童演員來出任主角,也更容易打動人心,但其中有些情節設置有過於刻意之嫌。

年輕的意大利女導演愛麗絲·洛爾瓦徹(Alice Rohrwacher)憑藉《幸福的拉扎羅》(Happy as Lazzaro)獲得最佳劇本獎,這是她繼四年前憑藉《奇蹟》獲得評委會大獎後的第二座戛納獎盃。與她分享這一榮譽的是無法現身頒獎典禮的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的《殺傷面孔》。

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小偷家族》爆冷摘金棕榈

女導演愛麗絲·洛爾瓦徹

在所有評選結果中,最沒有爭議的要算表演類獎項。《犬舍驚魂》(Dogman)的男主角、意大利演員馬切洛·豐特(Marcello Fonte)從他的同胞羅貝託·貝尼尼手中接過了最佳男演員獎盃。最佳女演員則花落俄羅斯影片《小傢伙》(AYKA)的哈薩克斯坦演員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Samal Yeslyamova)。

此外,評委會主席凱特·布蘭切特宣佈將特別金棕櫚獎授予並未到場的讓-呂克·戈達爾,表示他是一位“不斷定義並且重新定義電影是什麼的藝術家”,今年的入圍作品《影像之書》(The Image Book)“讓我們流連,又令我們感到困惑、挫敗、挑釁、憤怒、興奮,最終影響了我們欣賞其餘入圍影片的視角”。五十年前,戈達爾阻止了戛納頒發包括金棕櫚在內的所有獎項;五十年後,他又被授予一座特別金棕櫚。或許,這對於連奧斯卡都不屑一顧的戈達爾本人而言,沒有什麼意義,但對於戛納來說,還是別有意趣。

#MeToo成電影節最熱話題

今年戛納電影節難逃正如火如荼對的#MeToo運動。

早先,電影節尚未開幕,就宣佈要在舉行期間開設熱線電話,鼓勵受到性侵的女性踴躍舉報人渣;在開幕伊始的評委會媒體見面會上,今年的主席凱特·布蘭切特被問到最多的也是此類問題;電影節期間,更有82位女性電影人一同走上紅毯,抗議入圍戛納的女性電影人的匱乏;就連擔任評委的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在出席紅毯首映禮時,因為鞋跟太高無法步上影廳的階梯而脫下高跟鞋的行為,也被媒體會意為是抗議戛納過去要求女性在Gala首映之夜一定要穿高跟鞋的荒謬政策;當年通過《低級小說》在戛納鹹魚翻身的約翰·屈伏塔難得來開個大師班,也要談到這項運動。而最勁爆的一幕則是出現在了閉幕典禮上。

就在第一個獎項頒出後,意大利女演員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當著現場3000多名電影業界的精英,說出了一段令她難以釋懷的往事:“1997年,我在這裡,就在戛納,被哈維·韋恩斯坦強姦了。那年我21歲。這個電影節過去就是他的獵豔之地。我希望在這裡,哈維·韋恩斯坦今後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他將生活在恥辱之中,被曾經擁抱他併為他掩蓋罪惡的電影圈所唾棄。縱使在今晚,在座的各位中,仍然有一些人要為不應該被這個行業容忍的行為負責。你們知道我說的是誰,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你們是誰——我們不會再允許你們繼續逍遙法外。”從她的發言不難看出,#MeToo運動還會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MeToo運動不僅是戛納場內場外的最熱議題,甚至不免讓人猜測其對評選結果的影響——今年入圍主競賽單元的21部作品中,有三位出自女性導演之手(愛麗絲·洛爾瓦徹的《幸福的拉扎羅》、納迪·拉巴基的《迦百農》和伊娃·於頌的《太陽之女》),最後有兩部拿了獎,創下近年之最。

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小偷家族》爆冷摘金棕榈

導演保羅·帕夫利剋夫斯基領獎。

中東地區強勢崛起

相比社會熱點#MeToo運動,另一項與電影本身更近的話題卻乏人問津。

今年入圍主競賽單元的21部參賽片中,分屬六個地區。

素來是藝術電影豐產區且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西歐地區,照例是入圍最多的,共有七部(《人盡皆知》、《喜歡,輕吻,快跑》、《影像之書》、《幸福的拉扎羅》、《開戰》、《犬舍驚魂》、《刺心》)。

有五部作品在中東拍攝而成。其中,既有女性導演的作品——來自黎巴嫩的納迪·拉巴基的《迦百農》和法國導演伊娃·於頌(Eva Husson)的《太陽之女》(Girls of the Sun),也有新人導演——從英國回到故鄉埃及拍片的A. B·舒基(A.B Shawky,《審判日》),還有身處困境中的老導演——被限制出境、限制拍片的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Jafar Panahi,《三張面孔》),以及聲名在外、樹大根深的土耳其導演努裡·比格·錫蘭(Nuri Bilge Ceylan,《野梨樹》)。

屈居其後的是東亞地區,包括戛納常客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和中國導演賈樟柯的《江湖兒女》,以及李滄東時隔八年的新作《燃燒》,還有初征“歐洲三大”的日本青年導演濱口龍介的《夜以繼日》。

而全球電影產業最發達的美國,今年入圍影片的數量相比去年腰斬,僅有兩部——斯派克·李的《黑色黨徒》和大衛·羅伯特·米切爾(David Robert Mitchell)的《銀湖之底》(Under the Silver Lake)。

俄羅斯與美國打成平手,也有兩部作品,分別是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的《盛夏》(Leto)和謝爾蓋·德瓦茨沃伊(Sergey Dvortsevoy)的《小傢伙》(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等多國合拍)。

再加上來自中歐波蘭的導演、保羅·帕夫利剋夫斯基(Pawel Pawlikowski)的《冷戰》(Cold War),構成主競賽單元的完整入圍片單。從中不難看出,如今藝術電影的創作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正變得越來越平衡,尤其是過去被認為是“電影沙漠”、如今還是衝突不斷的中東地區的崛起,更是讓人欣喜。而最後評獎結果的“雨露均霑”則進一步佐證了這點。

平行單元:阿斯帕·諾爭議新片《高潮》奪“導演雙週”大獎

在戛納的平行單元中,今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適逢五十大壽的“導演雙週”。一貫作風大膽的阿根廷導演加斯帕·諾(Gaspar Noé),憑藉激盪懷舊情愫(影片背景設定在1990年)的《高潮》(Climax)摘得“導演雙週”最佳影片獎。影片主要呈現一個舞團如何把排練變成一場光怪陸離的嗑藥盛宴。如同他的前作《不可撤銷》、《遁入虛無》、《愛戀》,這部作品照例獲得影評人兩極的評價。

半世紀前,包括特呂弗、戈達爾等法國年輕導演不滿戛納電影節越來越商業的作風,不但攪黃了那屆戛納,還設立了“導演雙週”以示抗衡。半世紀後,這個由法國導演協會主辦的單元,早已成為戛納電影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法斯賓德、赫爾佐格、大島渚、馬丁·斯科塞斯、吉姆·賈木許、邁克爾·哈內克、斯派克·李、達內兄弟、李安、索菲亞·科波拉等導演都是從這個單元走向世界影壇。而去年這個單元的獲獎作品是中國導演趙婷的《騎士》。

“導演雙週”素來偏愛具有探索精神、挑戰創作邊界的作品。以此來看,加斯帕·諾的《高潮》今年拿獎似乎並不應該讓人意外。詭異的是,這一單元通常用來鼓勵尚未在電影界建立聲名的導演。而現年54歲的加斯帕·諾今年已經是第六度帶著作品來到戛納,純屬老驥伏櫪。他在戛納的入圍軌跡更是如過山車一般,從“影評人週”跳躍到主競賽單元再回到“一種關注”,如今又來到“導演雙週”。但這也說明了他對戛納確是真愛,今年能拿到“導演雙週”大獎,也算是戛納對他的愛的回饋。

而中國電影人這次在戛納的最好成績是在專門面向電影學校學生的“電影基石”單元中,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生申迪的導演作品《動物兇猛》榮獲二等獎。此外,在短片單元中,中國導演魏書均的《延邊少年》被特別提及。

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完整獲獎片單: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

評審團大獎:《黑色黨徒》 斯派克·李

評委會獎:《迦百農》 納迪·拉巴基

特別金棕櫚:讓-呂克·戈達爾

最佳導演:保羅·帕夫利剋夫斯基 《冷戰》

最佳劇本獎:愛麗絲·洛爾瓦徹 《幸福的拉扎羅》

賈法·帕納西 《三張面孔》

最佳女演員: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 《小傢伙》

最佳男演員:馬切洛·豐特 《犬舍驚魂》

最佳長片處女作(金攝影機獎):《女孩》

參照評獎結果,不妨再來看一下21部主競賽單元參賽片在IMDb上的打分排名(由高到低,滿分10分):

《野梨樹》 9.6

《燃燒》 8.1

《冷戰》 8.1

《犬舍驚魂》 7.7

《迦百農》 7.7

《人盡皆知》 7.5

《小偷家族》 7.5

《盛夏》 7.3

《影像之書》 7.1

《幸福的拉扎羅》 7.1

《三張面孔》 7

《江湖兒女》 6.8

《審判日》 6.8

《黑色黨徒》 6.3

《喜歡,輕吻,快跑》 6.8

《開戰》 6.8

《銀湖之底》 6.8

《小傢伙》 6.0

《夜以繼日》 5.7

《刺心》 5.7

《太陽之女》 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