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也清晰,河瀨阿姨是文藝大拿還是糖水天后?

曾經五次入圍戛納主競賽的“戛納親女兒”河瀨直美

,繼《澄沙之味》被“發配”到一種關注單元后,重回主競賽單元的新片《光》將故事聚焦在一個盲人群體將電影畫面轉化成文字的特殊職業上。(對對對,就是《山田孝之的戛納電影節》裡那個規勸熊貓放棄,還拉著他給自己拍了個短片的大導)

這次的新片延續了慣用的樹林、風聲、逆光等元素,出色的影像和略顯空洞的故事與河瀨的過往作品一樣獲得了非常兩極化的評價。

牆外開花牆內不咋香的河瀨直美,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日本國內卻水土不服,無論人氣還是口碑都算不上出色,是因為她的作品是“電影節特供電影”嗎?來八丁目評分團尋找答案吧。

逆《光》也清晰,河濑阿姨是文艺大拿还是糖水天后?

評分標準

8-10 傑作 7-8 佳作 6-7 一般

4-6 較差 4以下 極爛

綜合評分:6.5

寒枝雀靜 9.5分

河瀨直美將“光”作為某種感知與理解的核心,並與電影藝術聯結,編織了作為自然元素的“光”在人類現代社會的存在脈絡。“光”不外在於“人”,它是與“人”一體的存在——它既是對象,又是方式,也是主體。處於“光”的維度之中,自我的不同層次都徹底開放,面對的是所有“光”洶湧的洪流。這或許是東方導演才能夠拍出的格局與氣韻俱佳之作。

居無間 9分

如此推崇《光》,是因為它是2017年看到的少見的藝術電影,河瀨直美在試著探索電影的可能性和邊界——假如沒有了畫面,依靠聲音和語言,電影是否還能存在。

最後一場戲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阿巴斯的《希林公主》,河瀨直美沒做那麼極致。阿巴斯是直接挑戰觀眾對於看電影這個事的認知,河瀨直美是想讓觀眾成為她這場試驗的參與者,所以她引入了語言講解者。

語言講解者正是連通盲人與電影的媒介。

具體到內容,它是一部關於“感受”和“融入他人世界”的影片。解說者創作過程與“影中影”互文又有微妙差異。美佐正是用不斷在豐富的生命體驗提升感受力,捕捉事物和情感消失時的悲與美,給盲人帶來一個“看得見的世界”。

末場戲切入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場景,無論是閃回,還是想象(想象自然更好),都意在說明,他們與盲人觀眾在本來頹喪的影像中共同看到了生命之光。

手持攝影、特寫與具有包裹感的聲音帶來很強的浸入感,在某些時刻,銀幕前的觀眾似乎也可以試著閉上眼睛去感受這部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樹木希林在《奇蹟》的片場對是枝裕和建議,主角是孩子,老人可以用背影來演戲。在《光》裡,樹木希林是用聲音演戲,配合著影像和配樂,結尾極富餘味,一切都是那麼讓人滿意。

逆《光》也清晰,河濑阿姨是文艺大拿还是糖水天后?

DuesExMachina 8.5分

年末終於看到了部日影新片裡對自己胃口的水準之作。從以聲「詮釋」影像對Cinema呈現手段與本體閱讀的解構出發,切入對視障人與健全人對生命差異化體味的探討,很難不聯想到婁燁的《推拿》。美中不足在於前十分鐘基本已經交代全了影片想表達的內容,缺乏延展的層次性,往後新鮮感盡失。

哪吒男 8分

是詮釋創造了世界,沒有光之前,只有混沌不成一物。相異介質交錯重疊得越多,越接近電影的真容。健全人不懂盲人,解說者不懂導演,而閉著眼睛的觀眾走過隱形的茂密空間,理解透徹淚流滿面。

無無念 8分

完全依靠人物情緒推動情節的一部作品,除了盡情展現影像上的曖昧朦朧質感以外,還在最大程度上調動了聽覺的敘事功能,聲畫和想象力共同拓展彌補,延伸畫外空間。視線的混沌,概念的混沌,解讀的混沌,這些混沌的盡頭,便是光。

逆《光》也清晰,河濑阿姨是文艺大拿还是糖水天后?

猶在鏡中 7.5分

如果一切都出於導演的藝術考量,那麼得承認《光》在影像風格更加精益之時,帶來的哲學思考和與之匹配的共鳴是不容忽視的。鋼琴經手(觸)成曲(聽),影像用看調動其他感官,敘述則憑藉音聲。兩者界限在光中沒有變得含混,而是相融。有彰顯就有遮蔽,因此感官之間也不分優劣,電影這一立意高過普通的對缺失感官之人的悲憫。

團小紙 7.5分

第二次看河瀨直美,上一部是《澄沙之味》,兩部片子一樣都很喜歡前半部分。

《光》有一個很好的故事題材,盲人電影的音軌錄製是一個可以在敘事闡述上有很多發揮的題材,也決定了這片子可以隨著光影加入閱讀的思考。

開場和結尾的部分都好喜歡,電影中的電影以及主人公對於生死之間的提問,最後用光來解答是我非常喜歡的部分,既不是希望也不是絕望。日本的生存哲學不過如此。

但河瀨直美一如既往過度,無論是影像還是肆無忌憚的情緒,印象裡的女導演都會這樣,而她給我的印象尤甚。《橙沙之味》於我是難以忍受的,這一部卻覺得無所謂。這沒什麼不好的,改了就不是河瀨直美了。

逆《光》也清晰,河濑阿姨是文艺大拿还是糖水天后?

Zowie_Bowie 7.5分

光是慾望,更是希望。現實與戲中戲的交錯很精彩,呈現出的不僅是對電影文本的解讀過程,也是對人物內心的探索過程,解說詞的變化也與主線人物的內心變化形成互文。然而和上述比起來,主線劇情則有些單薄乏味

神甫 7分

初始設置和影音效果極佳,人物感情線進展略覺尷尬,未能實現視聽感到精神投射的提升。

有意識的賤民 7分

男女主角在山野上,男主把“心臟”(相機)扔了,突然就和女主接吻了……

我的腦內BGM就開始播放了起來:愛是一道光如此美妙/指引我們想要的未來/趕快去找不思議的愛

逆《光》也清晰,河濑阿姨是文艺大拿还是糖水天后?

徐若風 7分

拿視覺和電影概念玩言情的一部在預期內的平庸作品,充滿了“影節特供”氣質的人文關懷與電影形式探討。視聽和意境上去了,劇作層面情節和臺詞則不及格,說不上難看但格局和延展性真是被限制地一塌糊塗。想起來全片最佳竟然還是那個一開始無感的開場。話說水崎綾女真的不是在演漫改片嗎?演的完全浮於表面,太可怕了,幸好有永瀨正敏撐住。

歡樂分裂 6.5分

對「光」的追逐就是對生命熱力的攀附,各自絕望的人彼此重新擁有希望的權利(一以貫之的主題);整體結構與情緒像《殯之森》,河瀨直美再次重複了自己,逆光清新得比較過分,自然聲效光線效果,樹林間窸窣的風聲,果然森林才是魂魄,又一出「電影節特供」;戲中戲的二元文本更豐富(“解說”有二度創作的傾向,也是本片最大的亮點與樂趣),投射“觀眾”與“解說者”的內心。

西樓塵 6分

失明是在街頭跌入一灘喪失感知的穢物,是從天橋拾級攀爬進黑暗的寂滅。渾然不覺光明的存在,卻在心頭升騰起對影像的渴望。口述的影片,哪裡潦草哪裡冗餘,他們雖看不見,卻一清二楚;缺憾的人生,哪裡干擾哪裡逃避,他們雖無從說起,卻萬語千言。雙反相機曾經是他的眼,而今,她的聲音叩響了他的心臟。

逆《光》也清晰,河濑阿姨是文艺大拿还是糖水天后?

8.5 6分

全程文藝範,清淡的敘述和唯美的光。

開頭的街頭眾生相有點意思,讓我對接下來的觀影產生了一點小期待。

可是,然後,沒有然後了……不過最後逐漸崩塌的女性沙雕令人難忘。

結冰 5分

故事的概念有趣,視覺的效果也不錯。但是這樣的內容也被導演自己設置的橋段毀掉了,最後只剩角色感動得一塌糊塗,我只能WTF!

銳利修蕊 5分

影片的設定,還是非常有意思的:用“看不見”的想象空間,支撐“放大聲音”的描述語言,因此作為電影必要的畫面素材,在缺失視覺接受信息之前,就被完整的聽覺系統覆蓋,形成各種形態、派別的想法。這也就是電影之於評論在影片裡以圓桌討論的形式展出,並提出修改意見。但河瀨直美顧此失彼人物線全崩

逆《光》也清晰,河濑阿姨是文艺大拿还是糖水天后?

斯琰 4.5分

“凹字形”電影,開頭和結尾有多好,中段就有多差。非得加上愛情戲,讓人無話可說。

阿樹 4分

一方面是眼前逐漸模糊的影像,一方面是通過陳述而在腦海中獲得的「影像」,電影作為媒介串聯起失明之人對世界的想象。只是敘事影像越按部就班,河瀨就愈發失去獨特的靈感,通過攝影機捕捉的自然主義影像的觸感,恰恰是無法通過語言描述的,這才是河瀨電影的魅力,理解這點,才會發現《光》是多麼索然無味的作品。

華盛頓櫻桃樹 4分

提問:河瀨直美是怎麼搞定戛納的?這種配樂詩朗誦是怎麼進的主競賽?一個不會寫故事不會拍故事的導演,美不美又算什麼?

Nicky 3分

這水平進主競賽 可能也只有阿姨能做到了吧

逆《光》也清晰,河濑阿姨是文艺大拿还是糖水天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