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你知道嗎,古代楊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楊氏由來和弘農楊氏

你知道嗎,古代楊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楊氏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在中華民族人口中居第六位,遍佈全世界。其主要一支是弘農(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靈寶市)楊氏。

楊氏是黃帝后裔,其具體支脈遠祖為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始祖是其後裔叔向,以封地得姓尊叔向封於楊氏縣(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其子名石,字食我,人稱楊食我,居晉國。春秋時晉國發生“六卿之難”,楊食我家族遇難,幾乎滿門被害,其後裔四散。有的渡過黃河,逃往陝西華山的仙峪。這一支後來成為名門望族,即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自東漢楊震,經漢、三國、南北朝,至隋、唐,居華陰(華山之陰,屬弘農郡)的弘農楊氏歷代出名人。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其中有皇帝、宰相、武將、賢臣,有文治武功,也湧現了社會的改革者。歷代還出了教育家、史學家、文學藝術家。宋代以後,至明、清,弘農楊氏播遷各省,北方至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南方至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在這一時期,楊氏湧現的著名人物,在教育、史學、詩詞、藝術等方面成績尤顯輝煌,為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結束中國分裂,再次實現統一

你知道嗎,古代楊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楊堅是楊震的後裔,華陰人,他立國稱隋文帝,南征北戰,滅陳、亡梁,徵突厥,結束了300多年的紛亂、爭戰局面,又一次統一中國。開拓疆土,包括今臺灣省,東西廣9300裡,南北袤14800裡。他在位24年,勤於政事,躬行節儉,力行仁政。廢除南北朝時的苛捐雜稅,鼓勵人民生產,開渠修水利,提高產量。因而府庫充實,倉儲豐盛,國計之寬裕,為歷代所不如。在登位之初,民戶不滿400萬,至開皇末年已超過800萬戶。

隋文帝逝世後,次子楊廣繼位,稱隋煬帝。歷史上對其評價不一,多認為他荒淫暴虐,徭役繁重,民不堪其苦。但應看到他在位時,開運河,築長城,修馳道,雖有滿足其私慾的動機,但事實上都是國家的建設工程,功不可沒。在開鑿大運河、築長城的同時,還於大業三年(607)開通從建安(今福建省建甌)至流求(即今臺灣)的海上路線;又於大業六年(610)開通羲安口至流求的通航路線。這些工程是經人民千辛萬苦建造的,對中國後代的發展貢獻甚巨,時至今日仍為當代並將繼續為子孫後代造福。

楊堅創建的隋朝,雖歷僅39年,但為唐朝興盛打下了基礎,或說創造了條件。這對統一中國是一大奉獻,應充分給予肯定。


吏治有功

你知道嗎,古代楊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楊氏歷代出賢相、良臣,樹清白家風,廉潔奉公,不貪財,不畏邪惡,勇抗奸佞,文治有功。據初步查閱資料,歷代楊氏任宰相者21人,最著名的賢相是東漢的楊震。

楊震父楊寶,是逃至華山仙峪的楊氏後裔,他隱居華山,潛心學問,開門授徒。震承父遺風,幼年好學,深研經典,課徒為生。居家講學20年,又客居湖城(今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校書講學。有弟子上千人,桃李滿天下,人稱關西夫子。楊震50歲始出為官,累官至太尉(宰相)。他為官廉正,一生清白。一次楊震上任道經昌邑縣,遇有前曾由震舉薦的荊州茂才(秀才)王密為當地縣令,夜王密懷10斤黃金遺震,震不受。王密言:“夜幕未有人知者。”震曰:“天地,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愧去。楊震夜幕卻金,為後世敬仰,“四知”已成為官廉潔自愛的典範。之後,楊震的三子楊秉任宰相,秉繼承楊氏清白家風,提出“三不惑”,即酒、色、財三者不惑。他非俸祿不入家門,不為子孫積財,而要子孫刻苦攻讀成才。楊震孫楊賜,曾孫楊彪,又都任宰相。楊震一門四代為相,隨之形成弘農楊氏望族。唐朝楊炎,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創“兩稅法”,以代租庸調製,利民甚大。楊嗣復,在唐文宗太和年間任宰相,堅持家風,廉政為官。

南北朝後魏楊逸,任光州刺史,在任內有德政,治下有恩惠,吏民皆敬重。凡軍吏出使轄區,皆各自帶糧,若人民為之設食,雖在屋內終不入。

後魏楊幾,先後任河北太守、度支尚書,為人方直,奉公守法,不取不法之財,家貧竟無坐騎,只乘小車,時人稱其清廉。

唐代楊於陵,文宗時任戶部尚書,堅持清白家風,持身節儉,節操堅明,外財分毫不取,為時人尊仰。

宋代楊長孺,任廣東經略使,常以薪俸為貧戶輸租,州人無不感戴。

楊田文,慶曆年間知嶽州,為官廉潔,自奉甚儉節,死後家無餘財。

楊廷璋,雍正年間任閩、浙、直隸總督,善視部署,饋遺一概屏絕。

楊氏為官者鼓勵生產,興教辦學者亦多見。

楊思義,洪武初官至戶部尚書,制定政策,鼓勵種植桑麻,四年之後,徵收其稅;如不種桑者輸絹,不種麻者輸布。

楊瑄,明天順年間御史,後任浙江副使,率眾修捍海塘,築海鹽堤岸,功績卓然。

楊繼宗,明天順年間嘉興知府,時常邀集父老,詢問民間疾苦,悉祛除之;並大興社學,規定凡8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楊琠,正德年間御史,彈劾貪官無道,不避權貴,使朝內肅然。

楊最,正德年間官至太僕寺卿。時世宗好神仙,喜用方士言,楊最上疏極諫,致招獄,重杖至死不悔。

楊源,正德年間五官監候。因劉謹亂政,楊源數次上疏,言小人擅權,下將叛上。劉瑾怒,假造聖旨,杖源三十。源覆上疏,乞上收攬權柄,以防患未然。劉瑾更怒,假旨再杖六十,遠戍肅州。行半途因杖傷而卒。

楊璉,明熹宗時任左副都御史。時魏忠賢竊權弄柄,氣焰囂張。璉彈劾忠賢二十四大罪狀,魏使其黨羽誣陷楊璉。璉被逮捕,士民數萬人,雍道攀號,所過村市,悉焚香建蘸,祈求生還。璉被下獄,遭酷刑拷問,體無完膚,斃於獄。

清初楊方興,順治年間任河東總督,在河決荊隆朱原口時,方興結茅廬於堤上,盛暑隆冬,寢食其中,防洪有功。

楊雍建,康熙年間知縣,上疏30多次,曾有一日上疏9次者,皆切中時弊,為皇上納用。直其言之聲,震於朝野。

以上事例,足見楊氏歷代從政者,上至宰相,下至州官、知縣,出了不少賢相、良吏的代表人物。他們為安邦治國,民族昌盛,社會進步做出了奉獻。這些楊氏的優秀歷史人物,所以能為歷史,為社會做出如此奉獻,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的為人剛毅無私。

楊偕,仁宗時任殿中侍御史,著有《職吏》一書,書中曾謂:“大臣不為私,則小臣不敢於私,而後可以責人之私。”

清代楊深秀、楊銳,

參加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六君子中楊姓佔三分之一。楊深秀光緒間進士出身,官至御史,在朝講宋明義理之學,以節氣自勵,屢上書言事,多切於時務。經徵召入朝,極言世界發展大勢。光緒帝推行新政,深秀昆贊之功甚多。變法失敗,被殺害。楊銳是同治間舉人,以舉人授內閣中書,後充軍機章京。為人耿直尚名節,參與新政,亦被殺害。

武功衛國

你知道嗎,古代楊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楊氏歷代武將輩出,有勇有謀,忠貞保國,為民族的生存發展,國家的安寧,做出了重大貢獻。據初查閱資料,選錄楊氏武將代表人物30多人。


西漢楊喜,是楊震先人,震為其7世孫。楊喜助漢高祖劉邦立國有戰功,與灌嬰攻殺項羽於垓下。

東晉楊佺,震後裔,華陰人。知書善文,能騎善射,勇敢非凡,頗有文武才華。在軍府為將時,曾擊敗前秦苻堅軍,累建戰功,授龍驤將軍。後於隆安年間,與桓玄作戰時,因寡不敵眾戰死。

宋代楊家將,楊氏武將中,應屬宋代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鎮守邊關,保衛國家的事蹟有代表性,世人稱楊氏滿門忠烈。楊業系弘農楊氏,居山西代縣。少年英雄,能騎善射。及長,能徵貫戰,驍勇非凡,且富謀略。征戰有功,每有犒賞,均分配予眾,故極得部下尊敬。能與士卒同甘苦,每次戰役,部眾皆願同死。因此,所向皆捷,而為敵人畏服,故時人號為“楊無敵”。楊業體魄強健,代北苦寒,他人須著皮裘,業卻能穿薄戰袍,坐於營外,處理公務,不以為苦。業原為北漢將,後歸宋,率宋軍與遼兵作戰,兩戰兩勝,特別是能以寡擊眾,更獲威名。遼人不敢侵犯。宋又經6年準備,下決心動員數十萬大軍,向遼發動總攻擊。以東、西、中、西北四路軍出擊。楊業為西路軍副指揮,潘美為侍衛馬軍都指揮。業率軍出師雁門,面對遼軍10萬之眾的威脅,提出設法窮避敵軍,以求萬全之策。但潘美等人不聽,迫業與遼硬拚,言其為後援。業只好死中求活,為國立功。業軍被遼軍四面伏兵包圍,困於核心。業率子延玉,捨命突圍,殺出一條血路,兵士傷亡過半,延玉身中數十矢戰死。潘美援軍按兵不出。楊業以馬腹中箭仆地被俘,三日不食而死。業部屬全部戰死,無一生還。楊業子楊延昭至代州乞援時,知父兄已戰死,大慟不已。之後延昭與楊嗣同與遼軍作戰,時稱“二楊”。延昭志在邊務,死於任上。死時,河朔人多望柩而泣,可知延昭頗受地方人民愛戴。延昭孫楊文廣,曾從范仲淹、韓琦作戰有功,又從狄青率北方兵南征邕州(今廣西南寧),以功授廣西鈐轄,率士兵戍邊屯墾。今廣西留有數百萬宋代時從北方白馬(縣名,今河南省滑縣)移民的後裔,其中應有狄青、楊文廣帶去的北方兵的後代子孫。

宋代楊存中,一生歷經大小200餘戰、傷50餘處,宿衛出入40餘年,最寡過失。宋高宗稱讚他可與郭子儀相比。

明代楊洪、楊能、楊信武將世家。楊洪為永樂、天順間宣府總兵,御兵嚴肅,士馬精強,諸將無不憚之,呼為楊王,但未曾擅殺一人。自少喜愛讀經,勤讀諸書,尤愛文學,是一代儒將。楊洪子楊能,為人沉毅果剛,善騎射,富謀略。從父屢建軍功,亦官至總兵,後升為都督。楊洪子楊信,正統至成化年間總兵,鎮守宣府、延綏、大同等地,屢敗敵兵。邊守30年,陣地敵不敢侵,邊境安寧,人民歡樂。武將世家為國立了大功。

清代武將“二楊”,即楊遇春、楊芳。遇春乾隆時武舉,從軍後征戰各地,歷經大小百戰,攻堅陷陣,屢冒矢石,每戰必克,毫髮無傷。每戰必張黑旗,人稱黑旗軍。楊芳初從楊遇春作戰,身先士卒,攻城陷陣,屢立戰功,為遇春所信用。芳與遇春之威望相埒,故時人稱為“二楊”。

楊氏農民起義領袖,如宋代楊麼,清末太平軍中的楊秀清、楊輔清兄弟。楊秀清是太平軍的東王,有戰功,但因專權自持,構禍被殺。輔清為楊秀清弟,亦有戰功。太平軍失敗後,逃亡澳門堅持反清活動,後潛回福建,為叛徒出賣,被捕遇害。

楊氏武將代表人物的簡要事蹟,真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戰,忠貞愛國的民族傳統、民族精神。

推動文化科技進步

你知道嗎,古代楊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楊氏的文風尤盛,歷代出了眾多著名的詩人、畫家、文人,為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也有科學家的出現。據初步查閱資料,歷代楊氏中的詩人、畫家、藝術人才有30多人。

西漢楊雄、三國楊修,都是一代才子。楊雄詩詞俱優,尤好辭賦。楊修是楊震5世孫,聰明好學,富有才華,最善解人意,為此被曹操疑而受害,有書15篇。

南北朝楊椿,楊播之弟,弘農華陰人,性寬謹友愛,能書善文,尤長詩詞。並累官至太保、侍中,後遭爾朱光殺害。

南北朝後魏楊炫之,是《洛陽伽藍記》作者。洛陽佛寺甲天下,但永昭之亂後,城郭殘廢不堪。炫之見洛陽民生凋蔽,感傷不已。因之廣拾舊聞,追敘故績,遂成《洛陽伽藍記》,傳至今世,仍是研究古都洛陽的寶貴史籍。

隋朝楊雄,楊堅的族子,自少好學,學問淵博,頗有盛名。

唐代楊炯,盛世大唐,楊氏詩詞文人尤多。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時稱“唐初四傑”。

唐代楊憑、楊凝、楊凌三兄弟,弘農楊氏洛陽人,皆進士出身。因少承家教,勵志勘學,尤善詩詞,時稱“三楊”,名重一時。

唐代“楊家三喜”。楊凌之子楊敬之,雅好詩詞,累官至國子祭滔(大學校長);敬之二子,名戊、載,皆登科得中,為此,時人號稱“楊家三喜”。

唐代“修行楊家”,楊發兄北四人皆以文學登高第,其子楊乘,又好學善詩詞,善待士人,因之自號“修行楊家”。

唐代楊衡,能文善詩,與符群、宋濟等隱於廬山,以詩唱合為樂。號為“中山四友”。

宋代詩人楊暈,自幼好學強記,人稱神童,善詩詞好經賦,甚有時名,人稱“福建才子”。

宋代楊璞、楊維,皆善詩詞。璞是河南新鄭人,入嵩山絕境處,構思作詩,數年不出,得百餘篇。宋真宗朝皇陵,途經鄭州,遺使賜以茶帛慰問之。湖南常德人楊維,自幼勤勉好學,尤善詩詞,撰官柳詩百餘篇呈帝,帝書“清白傳家”賜之。

元朝詩人楊芮、楊弘道、楊維翰,皆好詩詞,善文章。有的與元好問知已,有的與元好問齊名,初稱為北方巨擘。

明代楊基,書、畫、賦俱佳,與高啟、張羽、徐貢統稱“四傑”。按察作家詩人楊光溥,佈政詩人楊一葵等。

清代楊守知,是楊雍建孫(雍建為官正直,震於朝野),楊中訥子,中訥工潭詞,古文辭及書法俱佳。守知承家教有才,與歸安沈樹本、平湖陸奎勳、嘉善柯煜皆稱“浙西四才子”。

南北朝楊子華,在北齊官至員外散騎常侍,善畫,尤長畫人物及動物,曾畫馬於壁間,夜聞馬啼齧長鳴之聲。又畫龍於案上,忽然之間,雲氣聚集。因之天下人遂號為畫聖。


隋朝楊契丹,自少有畫才,畫花鳥山水外,尤善畫佛像。與田僧亮、鄭法士在京師繪光明寺壁畫。鄭等對楊契丹之畫深為歎服。

唐代楊庭,自少善書,頗有盛名,尤得楷法之奧妙,在唐時書法自成一家。

唐代楊升,自少愛畫,及長更精,曾學僧繇縣骨法,頗有所得。

唐代楊玉環,通曉音律、舞蹈,為當代佳人。

宋代楊鎮,駙馬畫家,尤善畫墨竹。

宋代楊日言,工山水風景畫,尤善畫人貌,譽為當代畫聖。

宋代楊暉,自少善畫,尤長畫魚,所畫有楊髦鼓鬣之能,萍繁荇藻之態。映帶清淺,浮沈鼓躍,曲盡其性。時人號為“當代第一”。

元朝楊維翰,好文善畫,尤長墨蘭竹石。

元朝楊梓,善音律,曾自制《豫讓》、《吞炭》等雜劇,教家童歌唱。州人多效仿,其歌常聞於浙右。

清代楊晉、楊育、楊兆璜。楊晉是僧人畫家,善繪山水花鳥,尤工人物花卉。從王翬學畫,隨同入京參與《聖祖南巡圖》的繪製工作。其中凡人物、車轎、駝馬、牛羊皆命晉繪畫,畫史雲“晉最擅繪牛”,有“夕陽芳草”郊牧之風宛。時人甚好愛其畫,但求之不易,得者視為珍品。楊育善畫山水小景,或梅蘭蕉石,皆奕奕可喜,性愛竹,故寫竹尤稱獨步。楊兆璜亦善繪山水,工詩詞。清朝還有兩名書法家,楊沂孫善寫篆隸,少時就學於李兆洛門下。其書筆意出獵竭,尤有鐘鼎款識,名聞天下,至今仍為寶貴,受 人愛好珍藏。楊峴素愛書法,精研隸書,對漢碑無所不窺,其落筆如神明變化,尤善古文。

東漢楊楊厚,厚自少聰敏好學,善詩賦,名聞於時,更受父傳授天文地理之學,每有災異之變,多能預知,先作預防,皆有靈驗。因之名聞於上,順帝特遣使,徵召赴授官,授待中之職,每有災變預兆,即上書條陳應效之法。但因朝中有人專政弄權,厚受排擠,故無意仕途.以病乞歸故里,專事教授門徒,傳授天文知識,門徒多至3000餘人。


東漢還有天文地理學家楊統。

晉朝楊泉,曾廣泛蒐集秦漢諸子學說,而作物理論,著有《太玄經》及文集,惜不傳。

唐代楊筠松,曾任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後居於虔州,以地理術行於世,自號救貧先生,著述甚豐,有《疑龍經》、《撼龍經》、《三十六龍》等書。

東漢楊子軻,善相馬,言:“馬所重要者,非其外形之類,則其骨格也。”自制馬相骨法,傳授門徒。東漢還有楊璇發明戰車。唐朝的楊元喜,少時習醫,頗知醫術,因之受武后重用。但因張易之潛言於帝,被降為資州刺史。

明代楊繼州,自少習醫,尤長針炙,頗有盛名。萬曆年間,被徵召至京,在宮中為中醫官。著有《針炙大全》,以問難經為主,又有肖銅人像繪圖立說,均頗詳細。歷代楊氏科技人才為數不多,但從天文、地理,到醫學、針炙各項具體技術,為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尊師重教

你知道嗎,古代楊氏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楊氏歷代人才輩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代不乏人,追索其原因,皆在楊氏有尊師重教的好家風,好傳統,特別是重視家教。歷代楊氏從事教育,學術研究者人才尤多,具不完全的資料有40多人。

東漢楊寶,一生潔身自愛,淡薄名利,無意仕途,隱居家鄉授徒,更重家教,帶出一代好家風。其子楊震、孫楊秉、曾孫楊賜、五世孫楊彪,“四世三公”,代為賢相。以為國立功,為民盡責,樹立清白家風傳後世,“四知”、“三不惑”名聞天下。晉朝楊軻,善學易經,頗有時名,在鄉教授門途,門生多至數百人,以授徒為娛。無意仕途,屢被徵召,均不赴任,隱居隴山。後被石李龍強迫召至,雖至但見皇帝不拜,又與語不洽,遂奔回山,仍教授門徒。兵亂不避,被亂兵所殺害。

南北朝楊愔,弘農楊氏後裔,因罹家難(北魏時楊氏遭難,滿門被斬)常以喪禮自居。更姓名為劉士安,避居田橫島,以講誦為業。後為神武帝知,特徵召之,復授右丞。亦為全族受難者平反。後歸鄉辦喪,時風雪嚴厚,跣足步行,號哭,見者無不哀之。

宋朝楊億,是《冊府元龜》鉅著的編者。

宋代楊時,精研程朱理學。楊光輔、楊安國兩代學者,給皇帝講書。

宋代楊萬里,以國子監博士,進為寶謨閣學士,時韓佗胄用事,築南圍,囑萬里為記,許以掖垣,萬里曰;“官可棄,記不可作。”乃歸家,後因佗胄用兵事憂憤而逝。

宋代楊景隆,自幼好學,及長,博覽群書,手不離卷。講授經史,鉤玄提要,頗得好評,門徒常數百,為鄉里人所敬仰。南宋楊文仲,曾為宗政殿說書,在講筵時,每以至誠動廳講。

元朝楊本巖,勤勉勵學,手不離卷,好詩善文章。初在鄉教授門徒,後為白鹿書院山長。兵亂中,人多逃入山間,唯本嚴獨留,保護書院得於無損。

還有楊光中、楊翮父子兩代學者。

明代楊士奇,為翰林院編修。著!《文淵閣書目》等。導為士奇子,博覽經史,能詩善文,官至太常少卿。寅秋為士奇7世孫,時人號為“三楊”。

明代楊儀,建萬卷樓,藏書其中,書多宋元版書。

明代楊廷和、楊慎父子,廷和,正德年間任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楊慎為經筵講官,在明世,記誦之博,著書之多,推為當時第一。除詩文之外,雜著多至百餘種,《升庵集》81卷,可說箸述等身。至清代,楊大鶴著《二十一史姓氏考》,楊名時著《楊氏全書》,楊之蓀收藏絕版書。楊以增藏書數萬卷為西北四大藏書家之一。總之,楊氏家族傳統尊師重教,著書藏書的事蹟甚豐,不能一一例舉。因此,楊氏重教育而歷代人才眾多,除以上簡要例舉者外,歷代楊氏中進士者約400餘人。

楊氏歷代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形成了楊氏的經書傳家,嚴於家教,刻苦好學的優良學風;和剛正不阿,清白傳家的優良傳統;有忠貞愛國,軍功文治,為祖國為民族建功立業的好傳統;更有勤儉辦事,節儉廉潔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