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漢匈決戰之前,一場長達數十年的信息戰

漢匈決戰之前,一場長達數十年的信息戰

雁門關

冒頓單于的“小目標”

匈奴自冒頓單于即位後,開始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這次改革,讓原先那個只知道爭勇鬥狠,一盤散沙的匈奴人脫胎換骨,換成了傲視東方的匈奴帝國。匈奴帝國達到了巔峰狀態,也意味著,北方遊牧文明也達到了第一個巔峰。(參見拙作《匈奴的改革,一次脫胎換骨的嘗試》)

志得意滿的冒頓單于,開始向漢王朝秀肌肉,白登山一戰,冒頓單于如願以償的完成了自己既定的目標。但這只是一個億的小目標而已,白登山之戰,讓冒頓單于對於漢王朝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出了初步的判斷。於是,冒頓開始走下一步棋。

經歷了白登山的失敗,劉邦的銳氣被削弱了不少,內部各個諸侯國一點都不老實,劉姓諸侯不老實,異性諸侯也不老實,北方如果再加上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漢王朝如何能承受得起。現在,唯有認慫。於是,劉邦開始走上和親之路,當然,除了和親,各種各樣的好處也源源不斷的送給匈奴。

有錢未必能換來和平,何況漢王朝還不是那麼有錢。其實,獲得了很多好處的冒頓單于,並不是可以被蠅頭小利收買的人。

匈奴的鐵騎開始不斷騷擾漢朝的邊境,遼東、上谷、雲中、代縣、從東北一直到西北,綿延萬里的戰線上,到處都是匈奴的騎兵。看似毫無規律的進攻,實際上是有計劃有目的的騷擾。冒頓單于的思路非常清晰,匈奴需要大量的人口,需要一大片緩衝地帶,這片緩衝地帶是不可以有漢王朝的城池,士兵甚至是百姓。

如果按照李牧蒙恬的戰鬥思路來看,修築城池,屯田,養兵,這是一整套陽謀,中原王朝的堅固城池,讓野戰著稱的匈奴騎兵不得不開展城市攻堅戰,這是匈奴不擅長而中原邊軍擅長的打法。冒頓單于的不斷騷擾,包括對邊境的大規模屠殺,為的就是讓漢軍無法順利開展修城,屯田,養兵的工作。

這是兩種陽謀的巔峰對決,李牧蒙恬的陽謀讓匈奴極為難受,而冒頓單于的陽謀,也讓漢王朝異常痛苦。雲中、雁門、代縣這三個要塞,受到衝擊最為嚴重,導致了漢王朝的軍隊始終無法以這些要塞作為跳板,進行戰略大反攻。

除了戰術上的不斷壓制,冒頓單于的外交工作也做得有聲有色,得知劉邦去世,冒頓單于打起了呂雉的主意。更可氣的是,這種調戲居然以國書的方式開展。這封國書非常露骨,意思大致是,我冒頓,是個光棍,整天在北方草原放牧,想要到中國轉轉,聽說您守了寡,正好寡婦配光棍,各取所需。你看怎麼樣?

呂后氣的幾乎要暴走,大將樊噲更是要帶著軍隊打過去。但白登山之戰的陰影實在太嚴重了,最終,呂后選擇了隱忍,她回答道,我已經是個老太婆了,人老珠黃,牙齒鬆動,實在玷汙了您,我這裡有好車馬,全都送給您。當您的座駕也好。

這段歷史,是漢王朝最大的汙點,但也讓人感覺到奇怪,冒頓單于為什麼會囂張到如此地步,難道僅僅只是軍事上的壓制嗎?可漢王朝就算是打不過匈奴,一次性也能動員三十萬人,慫到這份上,實在有些過分。當我們再看史料記載,就會發現,匈奴的囂張,是漢王朝內部的問題。

漢匈決戰之前,一場長達數十年的信息戰

中行說劇照

一場信息不對等的較量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在對抗中,互有優劣。其中,對於會築城的農耕文明來說,城池就在這裡,不會消失不見,這是一個巨大而又明顯的靶子,吸引著匈奴的進攻。問題在於,為什麼匈奴每次進攻都會的手,而漢朝只能被動挨打呢?史料上的細節,告訴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是後韓信為匈奴將,及趙利、王黃等數背約,侵盜代、雁門、雲中。居無幾何,陳豨反,與韓信合謀擊代。漢使樊噲往擊之,復收代、雁門、雲中郡縣,不出塞。是時匈奴以漢將數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

後燕王盧綰復反,率其黨且萬人降匈奴,往來苦上谷以東,終高祖世。

於是,真相大白,不是匈奴太強,也不是漢朝太慫,而是漢奸太多。冒頓單于的有恃無恐,絕大多數來源於大量的漢朝邊將投靠了匈奴,這些邊關的高級將領,非常熟悉邊關的佈防,漢軍的軍事力量,戰鬥方法,更知道漢軍的弱點。雖然冒頓對漢朝不能全方位瞭解,但對於邊關這些城池,他的瞭解不比劉邦少多少。漢王朝的邊疆防線,在漢奸的作用下,徹底失去了原來的作用,成為匈奴刀下的魚肉。

邊關將領以及大量的邊關將士投靠匈奴,讓漢王朝飽受戰亂之苦,但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只是這時候冒頓單于已經死了,劉邦、呂雉也都去世了,漢王朝交到了漢文帝的手裡,而匈奴的單于,變成了老上單于。

雙方雖然都換了領導,但大政方針卻沒有變,邊境上依然戰爭不斷,漢王朝依然要和親並且送大量財物。漢文帝主張休養生息,也希望能和匈奴搞好關係,於是,他安排中行說作為特使,出使匈奴。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但很遺憾,中行說成了漢奸。

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遣宗人女翁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

這步棋,讓漢王朝再次失去了先機,而中行說的破壞力,遠超過其他投降的邊關將領。因為中行說太瞭解漢朝了,無論是長處還是缺點,都非常瞭解,有了中行說,漢王朝對於匈奴,幾乎沒有了秘密。

於是,中行說順理成章的成了匈奴的新聞發言人以及外交官,他日常的任務就是懟漢朝的使者。平心而論,中行說絕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外交官,他的口才極好,而且非常注重分寸,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能說,他心裡一清二楚。在中行說的努力工作下,漢朝外交官想要通過外交途徑,套一些匈奴的核心機密,簡直難上加難。

從熟悉邊關機密的將領,到熟悉漢王朝核心機密的中行說,自白登山戰役以後,漢王朝和匈奴的信息越來越不對等,這就導致了漢王朝處處被動,匈奴處處佔主動。在孝文帝十四年的時候,匈奴十四萬大軍大舉入侵,北至寧夏固原,南至陝西甘泉,綿延數千裡的防線全部崩潰。匈奴軍隊不但燒了回中宮,而且匈奴的前鋒里長安城不到四十里。倉促之下,漢文帝調集了十萬大軍防禦,可悲的是,單于在塞內大殺四方,一直呆了一個多月,才安然離去。漢朝除了目送匈奴離開,什麼也做不了。

這是繼白登山之戰,冒頓羞辱呂稚之後,第三次奇恥大辱。而且羞辱比前兩次更嚴重。信息的不對等,折磨著漢王朝,也羞辱著漢王朝。於是,漢王朝開始嘗試改變這種情況。

漢匈決戰之前,一場長達數十年的信息戰

馬邑遺址

一次差點就贏了的信息戰

這種改變,從漢景帝開始了。改變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互市。互市的意思,是和匈奴進行邊境貿易,取消對匈奴的物資封鎖,讓漢朝的財貨可以無限制的運送到匈奴國境以內。這種互市,是匈奴夢寐以求的結果。匈奴可以不用搶,不用打,就可以獲得大量漢朝的財貨。於是史料記下了這樣的話:

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單于,遣翁主如故約。終景帝世,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雙方都滿意了,這種和平持續了十幾年,直到漢武帝的時候,匈奴和漢朝的關係,異常的親密,邊關也很少再有戰爭。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似乎已經到了一個大團圓的局面,可是,馬邑之謀的出現,讓這種虛幻的和平徹底消散,雙方終於撕破了臉,開始長達百年的戰爭。

當我們再翻開這段歷史,馬邑商人聶壹,和匈奴單于交易,並且透露了想要出賣馬邑城的想法,匈奴單于大喜,卻不知道,漢軍三十萬正在嚴陣以待。似乎李牧的曠世一戰,將再次重演。結局,大家都知道,匈奴單于沒有上當,而漢朝和匈奴,徹底撕破臉。

從開放互市,到馬邑之謀,再到漢武帝反擊,漢朝一直沒有忘記復仇雪恥,漢朝只是下了一盤很大的棋,這盤棋的關鍵,就是互市。

前面已經說了,因為漢朝邊將和內臣的叛變,讓漢王朝和匈奴的信息出現嚴重不對等。匈奴太瞭解漢朝了,而漢朝對於匈奴,始終不瞭解。匈奴有了中行說這樣的人物,讓漢朝通過高層獲得信息的想法破滅。因為什麼樣的招式,都無法瞞過中行說的眼睛。於是,漢朝想到了利用民間力量,收集情報,逐漸讓信息對等。

開放互市,讓大量商人進出匈奴的地盤,這裡不但有商人,還有大量的漢朝的間諜。這些人一邊經商,一邊遊歷匈奴各地,瞭解匈奴的一些信息。這是一場隱秘的,絕妙的信息戰,漢朝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終於擺脫了信息不對等的尷尬局面。而這十幾年的瞭解,也成了漢武帝反擊匈奴最大的財富。

有人也許說,舊書齋真是一個歷史創作者,哪個史料上記載這些了?瞎編亂造,誰不會?其實,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諜戰,並不只是存在於電視劇或者電影裡,數千年來,諜戰始終存在,而且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漢朝通過商人刺探情報,從馬邑之謀得細節,就可以看出來。

如果聶壹只是一個普通的商人,這麼可能輕易見單于?如果聶壹只是一個普通的商人,西漢朝廷為什麼要選擇相信?如果聶壹只是一個普通商人,漢朝為什麼敢安排三十萬人,只是因為他的一個消息?沒有哪個普通的商人有這樣的能量。那麼真相只有一個,聶壹雖然是商人,卻也是一個間諜。而像聶壹這樣的商業間諜,還有很多,史料沒有留下其他人的姓名,但毫無疑問,聶壹並不是一個人再戰鬥,很多商人都在擔任著收集情報的工作,而大量零散信息彙總在一起,才成為漢軍所相信的信息。

只可惜,馬邑之謀還是失敗了,因為雁門御史叛變了。歷史再次給漢朝開了一個玩笑,這些底層的商人,為了漢王朝,辛苦收集者大量情報,而漢朝邊境的一些官員,依舊相當不給力。一場長達數十年的情報戰終於在馬邑之謀失敗後,告一段落。但匈奴對漢朝的瞭解,以及漢朝對匈奴的瞭解,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接下來,就是亮劍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