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縱觀歷史,我們經常會發現。開國之君往往有著許許多多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其中一個就是面對子孫後代對於皇位異乎尋常的劇烈爭奪。

要說對於皇位的爭奪,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司空見慣,但是開國之君(或是有為的明主)的兒子們往往都更加劇烈。比如最近的電視劇《慶餘年》中的慶帝就面對著兒子對於皇位的一再爭奪。再比如之前電視劇《天盛長歌》之中,楚王寧弈和太子等人也為帝位明爭暗鬥的不可開交。

而且往往開國之君面對這種情況,反而會束手無策,甚至大錯特錯,為何會如此呢?這裡究竟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呢?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唐高祖李淵半身像


一、強悍的皇子和軟弱的皇帝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唐高祖李淵的故事。李淵是唐朝的開國之君,但是作為一個開國之君,他的名字遠不如他的兒子李世民。似乎他這個開國之君像是可有可無的贈品一般。作為唐帝國的第一位君主,李淵也面對了這個問題——兒子們爭奪太子之位。

當時李淵的兒子主要分為兩派,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一派,秦王李世民為另一派。太子自不必說,李建成作為長子,同時也是太子,承擔著繼承皇位的重任。不過李世民為何以老二的身份可以和太子分庭抗禮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他太強了,功勞太大了。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早在李淵從太原起兵之時,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個人就是李淵起兵的主要策劃者。李淵起兵之後,進攻長安的過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竇建德,這一戰歷史上被稱為東都之戰。

當時王世充和竇建德是唐朝面對的最強大敵人,王世充之前擊敗了擁兵百萬的魏公李密,當時佔據洛陽聲勢滔天。竇建德盤踞山東也有幾十萬軍隊,李世民不過幾萬人馬,但是東都之戰李世民以少勝多一次性消滅王世充和竇建德。這次的功勞震驚天下,之後李世民再接再厲,連續擊敗了割據各地的如西秦等政權。可以說功勞已經是無人可及。

為了獎勵李世民的功績,李淵決定給他一個特殊官位:天策上將。(舊唐書記載:十月,加號天策上將。)要說天策上將是個什麼官位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唐朝制度裡面,天策上將是比諸王的地位要高的,也就是說當時李世民是除了李淵和太子李建成以外的天下第三人。另外李世民還兼任尚書令和中書令,還兼任司徒。(這也導致唐朝幾乎沒有委任過尚書令)可以說幾乎是權傾朝野,這不由得讓太子李建成倍感壓力。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在很多作品裡面李建成都被描繪成一個不學無術,極其無能,軟弱自卑而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存在。但是實際上在歷史上,李建成也是有相當才能的。從前期來看由於他是皇太子,所以需要坐鎮中央難以出征,所以面對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威脅只能無力嘆息。但是並不代表他毫無作為,面對威脅,李建成的幕僚魏徵(就是那個後來那個名相魏徵)建議李建成要果斷出擊:

太子中允王圭、洗馬魏徵說太子曰:“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內。今劉黑闥散亡之餘,眾不滿萬,資糧匱乏,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納山東豪傑,庶可自安。

但是李建成猶豫不決,面對自己的手足兄弟,他還是難以痛下決心。但是李世民早已有了覺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親信入朝在玄武門設下伏兵提前下手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而李淵就“很自覺”的退位了。

參考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開國之君雖然往往以非常英明神武的形象出現,但是為何皇子看起來更加強硬,而開國之君自身卻顯得十分軟弱呢?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玄武門政變


二、無奈的三個原因

其實作為開國之君,之所以經常遭遇骨肉相殘,一般來說都有以下三個無奈。

  • 1. 創業艱難,尾大不掉

開國之君們往往在創業之初,都是起點比較低的。比如朱元璋那起點可以說是非常低了,乞丐出身,還有的也好不到哪去,比如劉邦雖然有一些兄弟,也不過是個亭長(基本是秦朝最小的官了)。這些人就不得不依賴自己最可靠的幫手——兒子。

比如努爾哈赤,創業之初就非常依賴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褚英和二兒子代善,他倆也堪稱是努爾哈赤創業之初的左膀右臂。當時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之間爭戰沒少依賴這倆兒子衝鋒陷陣。但是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他倆實力過大,尾大不掉。

當時努爾哈赤的長子和努爾哈赤最器重的五大臣(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扈爾漢、安費揚古)尤其是費英東和褚英堪稱是水火不容。因為褚英功勞太大,有了自己的一批親信,五大臣害怕褚英上臺以後重用他的親信。自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無時無刻不在慫恿努爾哈赤換掉太子。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愛新覺羅·褚英(1580年—1615年)


而且褚英自己也有想法,他認為父親的江山自己功勞最大,根本不把那些開國大臣放在眼裡,為了平衡實權派和太子之間的矛盾,努爾哈赤被迫廢了褚英的太子之位。但是努爾哈赤萬萬沒想到,就在他廢了褚英之後,他的二兒子代善居然也膨脹起來。

努爾哈赤的二兒子代善當時已經是努爾哈赤心中最合適的繼承人了,看到褚英被廢自然高興地不得了,結果就幹了一件事——他和努爾哈赤的大老婆阿巴亥勾搭了起來。按照滿洲傳統,努爾哈赤死後他的老婆阿巴亥自然也是代善一併繼承,誰知道代善居然搶先一步,努爾哈赤發現以後暴跳如雷(畢竟綠了),所以代善的太子之位也就告吹了。

褚英和代善之所以敢這樣,就是因為他倆的功勞太大,尾大不掉,努爾哈赤也拿他們沒有辦法,這也是開國之君難以避免出現的一個問題。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


  • 2. 虎父無犬子,權臣難駕馭

在李世民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淵的兒子無論李世民還是李建成,甚至李元吉。都是可圈可點,絕非等閒之輩,由於經歷了刀光劍影的洗禮,更是既有謀略又有武功。這樣一來自然對權力的誘惑難以抵擋,而且他們也都形成了各自的勢力。

比如李世民的秦王府裡面就有大量他的親信,這些人遍佈朝野,尤其是武將居多。當時來說他們是無比盼望李世民可以稱帝,畢竟李世民要是當了皇帝,他們可就是新君的功臣了。但是如果李世民要當不上皇帝,那麼他們不過是皇子的親信,那前途可就差太多了。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


這種鬥爭往往還有這些皇子背後世家大族的鬥爭,這一點在孫權時期的二宮之爭裡面最為突出。所謂二宮之爭就是孫權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太子孫和,另一個是魯王孫霸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

這場鬥爭在三國後期發生,當時整個吳國都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孫和另一派支持孫霸。你要說孫權支持誰?孫權表示笑而不語。因為這場鬥爭就是他挑起來的。他的目的就是扶持孫霸制衡孫和背後的世家大族勢力。

當時東吳有四大家族,也就是所謂的吳中四姓“陸顧朱張”,其中最強的代表自然是陸遜先生,陸遜當時是東吳丞相功勳卓著,但是他同時也被孫權猜忌,認為他功高震主。所以孫權就藉助支持孫霸來制衡陸遜,結果孫權玩脫了。兩派鬥到最後完全控制不住局面,最後孫權只能草草收場,賜死了孫霸,廢了孫和,立了一個小皇帝孫亮。可以說兩派背後的鬥爭過於劇烈是這個結果的直接原因。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


  • 3. 後宮干預,難以控制

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背後往往都站著一個厲害的女人。這些女人們實在是兄弟鬩牆的重要推手,比如遼國開國之君耶律阿保機的老婆述律平就是其中之一。當時述律平偏愛自己的三兒子不學無術的耶律李胡。但是耶律李胡實在是不成器,而且輩分實在是太小。

在耶律李胡頭上有倆攔路虎,一個是大哥耶律倍,一個是二哥耶律德光。耶律李胡要想當皇帝,首先得兄終弟及,等死倆哥哥才有可能。但是述律平表示這不是問題,為了讓自己這個不學無術的小兒子當皇帝,她是鉚足了勁。首先逼走了大兒子耶律倍,其次她知道老二耶律德光的身體不好,於是就讓耶律德光繼承了耶律阿保機的王位。

開國皇帝為何往往要面對皇子們骨肉相殘,而又束手無策的局面

上圖_ 呂后篡權


果然沒幾年耶律德光也死了,但是他最終沒能如願,耶律倍的兒子實在是看不下去了,起兵造反,終於獲取了他父親當年應得的王位。要說這些開國之君的女人們確實也大都不是省油的燈,想想當年的呂后和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都對朝政頗有見地,她們在背後煽風點火甚至直接操縱,自然也很容易導致前朝的男人們拼個你死我活了。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錯綜複雜的原因,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面對骨肉分離,兄弟鬩牆的局面才會一次又一次的發生。應該說這也是歷史的輪迴與悲劇了。

參考文獻:

【1】 薛居正等《舊唐書》

【2】 歐陽修等《新唐書》

【3】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4】 脫脫等《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