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科技公司纷纷入场,币圈要变天了吗?

Facebook拥有25亿忠实用户,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拥有3.5亿活跃用户


——Patrick Tan Tech Companies Are Into Finance — What This Means for Cryptocurrency

有了它,在中国什么事都可以做。从点餐,到支付,社交媒体,免费电话,当然还有聊天,微信是大多数中国城市人的选择,尤其是生活在日益互联的数字生活中的人。

但正是微信支付能够无缝执行的支付功能,让这个应用程序变得如此有价值。

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科技公司正在涉足支付业务。

1.“我能做得更好”

到目前为止,你可能已经听说过Facebook的Libra加密货币时断时续——Facebook坚称它并没有放弃这个项目。

虽然Facebook提出的数字货币可能成为新闻头条,占据国会议员的时间,但世界上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正悄悄地以不那么明显和对抗性的方式进军金融服务领域,但这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不会减弱。

上周,庞大的搜索巨头谷歌宣布,它将正式涉足金融服务领域——借助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信用合作社“通过谷歌支付”提供智能支票账户——这是一个数字钱包和在线支付系统,应在明年年初准备就绪。在Facebook发布了自己的支付系统之后,谷歌的这一声明也受到了关注。

Facebook的数字支付解决方案被称为“Facebook支付”,它不仅允许用户互相转账,还能让用户在Instagram上看到广告后,通过点击“购买”按钮,立即购买产品。


科技公司纷纷入场,币圈要变天了吗?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带来收入的不仅仅是广告的效果(考虑到科技公司掌握的大量数据),而是将这些广告转化为有形销售的能力。

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已经完善了“一键式”结账的即时满足感,而Facebook支付可能会更让人立刻感到满足。

在美国国会议员对Facebook的数字货币设计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之后,Facebook迅速推出了自己的数字钱包。Facebook的数字货币设计以实物资产为后盾,功能相当于稳定币。

谷歌的解决方案甚至更进一步。

由于谷歌与花旗集团(Citigroup)合作,谷歌支付也可以作为一个活期账户或支票账户。

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工资直接存入谷歌支付账户,每月支付水电费等账单,甚至还可以直接借记给房东。

最终,谷歌支付将能够将用户的所有金融服务需求——储蓄、投资、支付和保险——整合到一个超级应用程序中,甚至能够通过谷歌日历提醒用户何时该付款。

此外,如果你没有像平时那样储蓄,谷歌支付甚至可以提醒你,并帮助你做好预算。

所有这些免费的便利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2.不劳而获

谷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了解我们的财务生活,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数据,更有可能以目标明确的方式使用这些数据,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以谷歌支付用户为例,他们突然开始大量提款或在支票账户上透支——他们将成为支付日贷款广告的首要目标。


科技公司纷纷入场,币圈要变天了吗?



毫无疑问,谷歌和其他科技公司可能会以这种方式滥用用户数据,考虑到这是一个反复抵制监管的行业,我们不得不怀疑。

可以理解的是,科技巨头想要成为我们在数字领域的操作系统。

因为数字化已经把权力中心从华尔街向西转移到了帕罗奥图。

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还是网上购物,我们与加利福尼亚几家科技公司的接触点已经成为我们在线和离线生活的纽带。

尽管几乎所有企业要么开始向数字化转型,要么被数字化颠覆,但拥有现有用户基础的大型科技公司拥有最大的优势。

苹果、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都拥有庞大、忠诚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它们可以利用这些用户基础交叉销售任何东西——金融服务只是车轮上的一个齿轮。

苹果在全球拥有超过10亿用户,而超过15亿人经常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

Facebook拥有25亿忠实用户,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拥有3.5亿活跃用户。

这些科技巨头最终是否会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更多的是一个“何时”而非“如何”的问题。


科技公司纷纷入场,币圈要变天了吗?



鉴于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没有银行账户或银行账户不足,科技公司提供的价值主张显而易见。

来自印度、墨西哥、菲律宾、尼日利亚和其他一些拥有大量海外人口的国家的海外员工,总共汇回了5500亿美元,支付了7%至10%的高昂的“特权”费用。

寻租公司从地球上一些最脆弱的人那里骗取了380亿到550亿美元,这些人只是想汇钱帮助他们的亲人。

虽然使用区块链技术的科技公司可能会将汇款费用降低到1%甚至更低,但目前很多公司的规模和覆盖范围都不及帕洛阿尔托(Paolo Alto)的巨头。

因为在消费金融领域,一切都是为了获取客户的成本。

3.准备,设置,用户基础

目前加密货币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采用和用户获取。

因为区块链技术仍然是笨拙的,加密货币公司正在努力增强他们的用户基础和加速采用。

谷歌、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等老牌科技公司也没有接受这些金融科技新贵的挑战。

由于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这些科技巨头已经拥有了数字支付系统的生态系统,可以立即与之合作——这与一家刚刚起步的加密货币初创公司相比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苹果和谷歌生产人们渴望的设备,提供人们狂热追捧的平台,并拥有似乎无穷无尽的、精通技术的客户,其中许多人没有银行账户,也对开设银行账户不感兴趣。

有了ApplePay、Square的现金应用程序、PayPal的Venmo、高盛支持的Apple Card和零费用投资Robinhood账户,开设银行账户的想法似乎已近乎过时。

科技公司纷纷入场,币圈要变天了吗?


对于传统的金融服务行业而言,金融服务数字化的曙光来得正是时候。

随着银行盈利能力开始下降,以及越来越多昂贵的分行被关闭,旧的金融服务模式开始过时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银行还没有死。

鉴于消费银行是地球上监管最严格的行业之一——甚至比公用事业还严格,合规成本(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直在稳步上升。

在美国,只有受到监管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才能提供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承保的储蓄和支票账户。

1956年的《银行控股公司法》继续确保银行和非银行业务必须保持分离,以阻止公司利用其银行部门将客户转移到其他业务部门。

因此,在金融服务领域,谷歌、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等公司选择与老牌金融服务公司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科技巨头正因实际或所谓的隐私侵犯而受到全球监管机构的围攻,对于许多科技公司来说,在金融服务行业单干是不明智的,Facebook与Libra的失败尝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4.全球影响力

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苹果的数字金融服务产品将遍布全球,成为全球最具实力的公司之一。

当谈到隐私和便利,消费者几乎总是选择方便。

因为便利几乎总是胜过隐私问题。

尽管有人指责Facebook可能允许外国势力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但它仍然是一个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交媒体平台。

在最近才对互联网开放的缅甸,Facebook已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

传统科技公司进军金融服务领域,对加密货币来说不是好兆头。

因为尽管总会有一部分人将隐私置于所有其他便利之上,但这部分人永远都是少数派。

此外,还有一些人希望将加密货币用于更邪恶的目的,比如保护其交易的犯罪性质或促进资本外逃,同样,不难想象加密货币仍会被少数人使用。

由于苹果、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它们能够向支付网关提供商施加巨大的压力,要求它们注册自己的服务,这可能会导致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被排除在外。

即使科技公司没有强大的支付网关来排除加密货币,如果现有的科技公司收取更少的费用,而消费者对这些服务有强劲的需求,那么支付网关提供商也不会有动力提供加密货币支付。

而正是因为加密货币常常不受政府监管和控制,它们在立法者那里得不到什么好感。

虽然有的人可能希望,少数科技公司掌握了这么多用户数据,并在我们的数字和现实生活中形成了单点弱点,最终会让消费者感到厌倦,但经验证明,情况并非如此。

再加上加密货币固有的波动性,很难看出比特币等货币纯粹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能对Facebook支付、谷歌支付和苹果支付等支付方式构成任何有意义的挑战。

但谁又能说,加密货币的最终功能一开始就是充当“货币”呢?

就加密货币(尤其是比特币)被设想为一种交易媒介而言,这种效用仍有一段路要走。

但或许加密货币所代表的远不止这些——它们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即价值意味着什么,价值的交换应该是什么样子。

从专注于隐私的货币,到类似于安全的代币,加密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主张与其数量一样多样化。

尽管全球整合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谷歌、Facebook、亚马逊和苹果都希望提供这种服务)可能对加密货币的效用构成严重挑战,但它或许也会刺激加密货币采取不同的说法,不仅证明其价格合理,而且证明其价值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