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谈京剧:全都一样,还有什么发展呢?

京剧艺术受到政府如此之高的重视,过去历史上没有,除非八个样板戏的时代,但那是政治的需要。京剧市场低迷,我们要从自身多找原因,我们应该有点理想,全靠政府贴钱不是个事儿,贴钱解决不了让观众心甘情愿来看戏。

谈到艺术质量提高,什么是艺术质量?怎么提高?我认为,说一千道一万,一是演员,二是观众,中间的桥梁是剧目。演员是根本,要有好的队伍,包括演、奏、舞美,全套班底。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谈京剧:全都一样,还有什么发展呢?

关于艺术质量我就谈一点。“寻梦·承泽”这24场戏,如何打磨得更精,成为具有杜镇杰个人风格的保留剧目,根本还是观念问题。我说句不该说的话,社会在前进,可我们戏曲这个小天地在“文革”之后在倒退,戏曲界人的观念在倒退!

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里王平年纪最大,今年60岁了。第二届研究生基本都50岁以上,这些演员技艺比较纯熟,放在过去,这年纪都能进入老艺术家的行列了,当年“马谭张裘”最红的时候也就这个年龄。如今这些演员应该理直气壮地成为当今京剧的领军人物,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了,但是现实让我觉得很可悲,但不赖他们。刚才杜镇杰的一句话,我听了既钦佩,也觉得心酸,都这个份儿了,一个改动,因为前辈没同意,偃旗息鼓。这不正常。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谈京剧:全都一样,还有什么发展呢?

一线中青年演员有很多苦衷,到这个年龄了,上边还有一批“婆婆”,要看脸色行事,还不能发挥自己独立创作的个性,不能随心所欲。我说的不是胡来,我相信杜镇杰不会胡来,他要珍惜“杜镇杰”仨字,他只想把自己的戏演得更好,但是他很怕比他年纪还大、威望还大的人否定,怕有些观众说“原来不这样”。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文革”后,破除了“两个凡是”,但是在京剧界,“两个凡是”更严重了:凡是大师有的都不能乱动;凡是大师没有的不许乱添。大师添的都对,你,就没对的时候!“先生说了”,就不能改。所以我也觉得挺可悲的,不是他不愿意做新的尝试,是到时候真挨骂,舆论真压人呢。

我认为,对戏迷,既要尊重,也别全听,戏迷里边保守势力极严重,推波助澜。有的人并不真懂,你到剧团里来过过日子,靠演戏挣钱吃吃饭就知道该怎么着了。我觉得,要尊重一线艺术家们和观众见面的真实感受,这是剧目质量的检验标准。

远的我没接触过,厉先生我接触了,《钟馗嫁妹》是厉先生的代表作,现在谁都按他的演,可当初60年代他演这个戏是挨了大骂的。

北昆的钟馗历来上场就是八面威倒缨盔,要突出的是钟馗除妖斩祟将军的身份。厉先生喜欢这个戏,从吴道子的画看到钟馗的形象太美了,喜欢,他追着尚长春到上海连看三场,回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了从头场就是一身红的形象。他有合理的解释:虽然钟馗是除妖斩祟将军,但根本上他是个文人,是个进士,满腹经纶,只不过性格刚烈。今天嫁妹妹,不是官方行为,是完成家庭的夙愿,像过节一样,完全可以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但当时有人反对。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谈京剧:全都一样,还有什么发展呢?

由于他艺术上的出色创造,现在凡是演《钟馗嫁妹》,就连北昆这老根儿也跟着这么走,如果厉慧良听了这骂,缩回来了,就没有今天的厉派。厉先生对《长坂坡》的改动当时也遭到了一些非议:杨小楼是这样的吗?

那是不是就只能杨小楼一个样啊?现在演的梅先生的戏,都跟他一样吗?为什么就不能有发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